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新质生产力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探讨
第754期 作者:□文/朱成科 邹玄烨 曹俊婕 时间:2025/6/1 15:11:11 浏览:42次
  [提要] 新质生产力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本文围绕新质生产力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展开分析。首先,通过对新质生产力概念的阐释,明确其对于促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在价值意蕴方面,强调新质生产力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对于推动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提出科技创新引领、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策略,以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可行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资源型城市;产业升级;生态文明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绿色金融赋能安徽省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评估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23D131)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18日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创新驱动的生产力质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引领,不仅推动产业升级,也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这种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其发展路径和战略实施体现了对生产力传统理论的创新与超越。
自新质生产力提出以来,其理论内涵、价值及核心要素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新质生产力理论通过整合现代技术创新,如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方式,全面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还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另外,科技创新被认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这与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作为外生变量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观点形成对比。在新质生产力框架下,科技创新不仅是内生组成部分,而且是推动产业变革和动能提升的关键因素。王瑜聪和刘华初进一步阐释了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是提升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张新宁认为科技创新具有产业变革功能、动能提升功能等多方面的独特作用,可以促进新产业、新模式的形成。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将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结合,为区域及全球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视角。
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资源型城市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产业单一等重重挑战,迫切需要探索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和实践路径。
一、理论逻辑:新质生产力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三重维度
(一)创“新”引领。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技术创新的引入和应用,更关乎如何通过创新驱动经济模式和社会治理的全面变革。首先,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尤其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的有效手段,更是将经济结构推向更加绿色化方向的关键动力。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引入,在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效率及改进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此外,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还促成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为这些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升级开辟了新的路径。其次,理念创新促进了社会治理新模式的形成。在资源型城市中,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等现代社会治理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这些先进理念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城市管理模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革,还增强了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意识,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后,模式创新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在创新驱动的推动下,资源型城市正重新定义其经济发展模式,摆脱传统的资源依赖,转向一个以知识和技术为核心的经济体系。这种转型不仅是技术更新的过程,更是经济和社会结构全面现代化的体现。通过构建一个整合了产学研用的创新体系,并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紧密合作,资源型城市能够确保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促进新兴产业的孵化和成长。
(二)“质”量升级。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通过提升产业质量、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资源型城市不仅能够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还能够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的幸福感。这一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的引入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促进了资源型城市在质量层面的全面升级。一是全面提升产业质量。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产业质量的提升不仅意味着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更包括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施。例如,东营市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园区智能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二是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环境质量的改善是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通过实施严格的环保措施和推广绿色生产技术,资源型城市能够有效降低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居民提供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三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提升是衡量资源型城市质量升级成效的关键指标之一,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和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显著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福祉。
(三)动“力”激发。在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框架下,动力激发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及环境全面进步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不仅关乎创新活力的增强,更涉及绿色生态力量的提升与经济增长动力的加速,共同构筑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坚实基础。首先,激发创新活力是推动资源型城市持续发展的核心。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搭建高效的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次,提升绿色生态力量是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深化,不仅可以降低城市的碳足迹,还能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最后,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是资源型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资源型城市可以有效地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同时积极探索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价值意蕴:新质生产力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深层价值
(一)经济结构转型的先导力量。新质生产力在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中扮演着先导力量的角色,引领城市经济从传统资源依赖型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通过高新技术的引入和产业升级,资源型城市正逐渐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点。这一过程中,高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不仅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型路径,还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如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成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关键。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的有效协同,为城市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通过制定支持政策、搭建创新平台和优化创新网络,资源型城市加大吸引和培养创新人才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从而加强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新质生产力在资源型城市中充当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通过绿色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生态系统的修复与保护,以及绿色经济模式的发展,开启了资源型城市向环境可持续性转型。通过引入和推广清洁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措施及污染治理技术等,新质生产力不仅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还有效降低了城市运营的环境成本。这些技术创新为资源型城市提供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可行途径,促进城市经济的绿色转型。
新质生产力通过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加强对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采用智能化的环境监测系统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对城市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控,为城市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此外,推动绿色经济模式的发展,包括绿色建筑、绿色交通和绿色消费等方面,新质生产力不仅引领资源型城市生活方式的变革,也为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三)社会治理创新的催化剂。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新质生产力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催化剂,展现了其对促进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治理模式的重要贡献。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极大地优化了公共服务的管理与提供。在环境监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利用创新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为城市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实现对环境状况的实时监控,有效指导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在公民参与和社会协同方面,通过促进信息透明化和流动性,为公民提供更多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增加公民参与度,加强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推动参与式治理模式的发展。通过这些举措,新质生产力在资源型城市的社会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促进了治理模式的创新,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新质生产力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一)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扮演着核心驱动力的作用,要求我们不仅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体制改革,而且还需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抓住由超大规模市场、海量应用场景、产业体系完整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等优势所带来的新机遇。这要求我们通过激活科技创新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挥创新在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导作用,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从而打造推进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占据了有力主体的地位。通过强化企业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可以助推产业链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在基础研究与创新突破层面发挥出引领和支撑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带动各类经营主体聚焦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具备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参与到协同创新中,共同攻克行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从而培育出能够驱动未来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二)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我们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同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模式。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而且还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高等教育的开放交流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办学治学理念,充分利用世界一流的教育资源。
此外,前瞻性地谋划“人才地图”,针对不同人才类别和特长,选拔和培养战略人才和产业英才,是优化人才结构与空间布局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地利用人才资源,可以推动人力资本在空间区域上的均衡分布,调整和改善劳动力在地理空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分布格局,从而使其更加合理和均衡。
(三)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是新质生产力促进资源型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环节。首先,通过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转型至关重要。这不仅涉及到引入数字技术、高端制造等现代技术理念,还包括培育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在大数据、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智能化转型,不仅能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还能拓宽新兴产业发展的空间,为城市经济增添新的增长点。其次,加强产业融合与创新网络的构建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在合理的空间载体上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产业体系完备的优势,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并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网络,促进不同功能空间的优势互补,可以有效避免各地区“闭门造车”式的发展方式,为新质生产力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动力。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资源型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向。核心在于利用技术革新与产业变革,推动形成一个绿色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一过程不仅关乎经济与生态的融合发展,而且涉及到生产力的绿色转型及生态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绿色转型关注于生产体系和驱动机制的转变,实现产业的升级和清洁生产技术的进步。通过优化调整资源再配置中的摩擦成本,完善绿色转型的路径,旨在实现生产力的集约化、绿色化转型,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和完善生态制度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这包括通过定价机制实现产品的环境标准化,进行绿色成本的精确核算,克服国际绿色贸易障碍,以保证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同时,需要政府不断完善与现实需求相匹配的环境制度建设,确保区域制度的稳定运行,强化环境监管机制和补偿方案,及时对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进行处罚。
四、结论
本文深入探讨了新质生产力在推动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以及实践路径,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新质生产力凸显了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并体现了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对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价值取向的追求。这种生产力形态旨在超越经济效益的单一追求,更重视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其次,新质生产力在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更高端、更绿色、更智能的方向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显著提升了居民生活与环境质量。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将加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城市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
为了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资源型城市需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并坚定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同时,城市亦需建立一个开放合作的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此营造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态环境。通过这些措施,资源型城市将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持续、健康、全面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喜平,马丽娟.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4(04).
[2]文丰安,肖华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7(02).
[3]张三元.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J].思想理论教育,2024(04).
[4]张开,高鹤鹏.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J/OL].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8-12.
[5]任保平,豆渊博.新质生产力: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4(03).
[6]Solow R 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01).
[7]王瑜聪,刘华初.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现实功能及其发展路径[J].晋阳学刊,2024(02).
[8]张新宁.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4(04).
[9]王文棋,刘兆德,赵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全景知识图谱——演进脉络、热点追踪及未来展望[J].地理科学,2024(05).
[10]余林徽,马博文.资源枯竭型城市扶持政策、制造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22(08).
[11]谢远涛,李虹,邹庆.我国资源型城市创新指数研究——以116个地级城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4(05).
[12]王俊杰.高质量发展画卷扑面来——从资源型城市到高质量发展的东营探索[N].东营日报,2021-07-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737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