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公共/财税 |
|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
| 第755期 作者:□文/张思文 赵 迪 时间:2025/6/16 15:42:04 浏览:45次 |
[提要] 科技创新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核心驱动与变革力量。本文深入剖析应急管理各阶段科技创新的赋能应用,梳理技术适配、数据共享、科研转化、人才支撑等现存短板,构建鼓励研发、数据标准、产学研用与人才储备机制,旨在借助科技赋能,重塑应急管理体系,提升应对效能,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为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提供可行方案与科技支撑。
关键词:科技创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科技赋能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编号:L20CGL020)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2月4日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其高传染性、强致病性、广泛波及性,对全球社会经济秩序、民众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暴露出传统应急管理诸多短板。科技创新凭借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成果,为监测预警、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环节注入新动能,是破题应急管理困境、提升危机应对韧性的关键,深入探究其作用、问题与优化路径意义深远。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内涵及特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爆发,损害或者可能损害社会及公众生命健康,需要对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处理的各类群体性疾病、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对公众生命健康造成威胁或严重影响的公共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等级。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及规定,本文认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较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更加明显的突发性、危害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突发性是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毫无预兆,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规模难以精准预测,却会迅速在大范围内传播。危害性是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既对公众的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导致大量人员患病、伤残甚至死亡,同时也会对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和公众心理产生多维度的严重负面影响,引发社会恐慌、扰乱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导致经济衰退等诸多社会危害问题。复杂性是指引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因素相对复杂,可能由病原体的变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良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同时其应对机制也更为复杂,涉及到政府、医疗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等多个主体,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责任划分、协调配合等问题高度复杂。不确定性是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发展趋势、影响范围到最终后果都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二、科技创新赋能应急管理
基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特性,科技创新的介入就显得尤为必要,利用新技术渗透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探索更加先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监测预警:智能感知,“疫”动先知。传统监测多依赖人工上报、定点抽检,具有明显滞后性,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创新手段可以提高公共卫生安全的预警能力,加强对公共卫生安全风险的研判和科学技术预见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整合卫生健康、公安、海关、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多部门数据,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信息共享,为全面监测提供更丰富的数据来源,并通过分析海量数据,挖掘潜在风险因素和疾病传播规律,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识别和预测能力。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传感器、智能穿戴设备在医疗机构、社区、交通枢纽布下“天罗地网”,实时收集体温、症状、环境微生物等数据,上传至云端分析平台,从而拓宽预警信息源,前移防控关口。
(二)病毒检测与溯源:精准“侦察”,寻根究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病毒检测溯源是重要一环,基因测序技术能够大大提高检测准确性,加快检测速度。第二代测序技术(NGS)和第三代测序技术(TGS),能够对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快速、准确的测序,确定病毒的基因序列和变异情况,从而精确识别病毒的种类和亚型,为病毒溯源提供最直接的证据。一些基于免疫层析、生物传感器等原理的即时检测技术,可以在现场或床边快速检测病毒,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和专业的实验室条件,就能够快速获得检测结果,为病毒的早期发现和溯源提供有力支持。
(三)防控救治:科技“护盾”,生命“护航”。在防控端,创新技术和设备在疾病诊断与监测、医疗救治与康复等环节起着重要作用,如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可赋能体温筛查、口罩佩戴监测;无人机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在社区、园区巡航,远程监控聚集人群,自动预警未防护个体;区块链技术可以保障信息透明、不可篡改,助力流调数据可信共享,追踪密接次密接。在救治端,远程医疗跨越时空限制,让专家实现云端会诊,指导基层精准施治;方舱医院集成装配式建筑、负压病房、智能护理系统,打造轻症救治高效单元;干细胞、中和抗体等创新疗法也为重症救治增添了希望,重塑了救治格局,提升了康复效率。
(四)物资保障与复工复产:智慧调配,有序重启。科技创新能够解决复工复产、经济平稳运行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通过提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支持物资的智慧调配,保证经济社会有序重启。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整合医疗物资产业链,从原料供应、生产制造到物流配送,全程数据可视化,依需求精准排产、智能补货,实现应急救治物资的高效调配;大数据技术可以预测复工复产疫情风险,实现“一企一策”制定防控预案,健康码技术则可以拓展至“复工码”关联员工健康、行程与企业防疫,实现弹性安排生产节奏,平衡复工复产与经济运行。
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科技创新应用困境剖析
(一)技术适配短板。当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时,常常存在技术与实际应急场景、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无法有效匹配的情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如临时搭建的方舱医院、野外医疗救助点等非传统医疗环境中,很多常规的医疗技术设备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尤其是一些先进治疗设备,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很高,在基层应急检测场景中,工作人员很难快速上手,满足应急工作需要。一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欠发达地区因资金匮乏,智能监测系统配备不足,设施陈旧、性能滞后,难以适配新检测、预警技术要求,老旧社区、城乡结合部网络覆盖差,制约物联网、远程医疗技术施展,形成应急管理“技术洼地”,削弱整体防控协同性。
(二)数据共享困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卫生健康、公安、交通、海关等多个部门都掌握着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数据,但这些数据往往存储在各自独立的系统中,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机制,使得在需要综合分析疫情传播路径和风险评估时,无法快速获取完整的数据。同时,各个部门和机构所使用的信息系统是由不同的供应商开发的,其数据接口的技术标准和协议不同,接口的不兼容,导致无法实现数据的自动传输和实时共享。除此之外,隐私保护与数据利用矛盾突出,数据共享机制不透明,导致民众担忧信息泄露,从而对数据共享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阻碍数据共享工作的开展。
(三)科研转化迟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的科研转化迟滞主要是指从基础科研成果到实际临床应用、现场防控措施等实际应用环节之间存在延迟和阻碍的现象。新的诊断试剂、治疗药物或疫苗从实验室研发成功到应用于临床,需要经过多个部门严格的审批流程。临床试验阶段,也常常出现由于患者对临床试验的误解、担心风险或者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的招募困难,而中试阶段由于平时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投入以及中试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从实验室研发到大规模生产的转化不顺畅。最后在应急管理的科研转化过程中,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不完善,这些都使得科研转化难以快速推进。
(四)人才支撑不足。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初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参与监测、诊断、治疗、防控等工作,而很多地区的检验人员数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作为前沿阵地的基层地区,对于公共卫生医师、护士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检测结果反馈延迟,影响后续防控措施的及时实施。除此之外,还会面临团队配合的问题,临时抽调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组成工作团队。由于缺乏合作经验,容易出现沟通不畅、信息重复收集和遗漏等问题,进而影响应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科技创新赋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优化策略
(一)鼓励应急专用技术研发,提高应急技术适配性。加大对适用于复杂应急环境的医疗设备和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开发小型化、便携化、可在多种能源供应条件下工作的检测设备,对于应急管理中关键的检测和治疗技术设备,设备制造商应优化用户界面,采用更直观的操作指引,同时提供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课程,重点培训设备的基本操作、常见故障排除等内容,确保非专业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也能熟练使用。政府部门、通信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建设基站、铺设光纤等方式,提升网络信号覆盖质量。对于欠发达地区,通过财政补贴、政策优惠等方式,帮助其购置和维护先进的技术设备。设立专项资金,对欠发达地区医院购买智能医疗设备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降低其购置成本。同时,鼓励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开展技术帮扶合作,通过技术转让、设备捐赠、人员培训等方式,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技术应用水平。
(二)建立数据标准体系,强化数据安全技术保护。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联合卫生健康、医疗、交通、公安等多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标准,标准应涵盖数据格式、编码规则、数据字典等多个方面,确保各个医疗机构和部门在记录疾病信息时使用相同的编码,便于数据的整合和共享。同时,设立专门的数据标准管理机构,负责根据实际情况和技术发展,定期对数据标准进行更新和维护。搭建一个集中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共享平台,采用分布式存储和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分布存储,以提高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效率。针对数据接口不兼容问题,应制定统一的信息系统数据接口标准和协议,规定数据接口采用基于Web服务的标准协议,并对接口的数据传输格式、数据交互方式等进行明确规定,确保不同系统之间能够实现无缝对接,对于已经存在的不兼容系统接口,可以开发一些接口适配工具来解决数据交互问题。最后应利用数据加密技术对存储和传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确保数据的机密性;采用匿名化和脱敏技术,在不影响数据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数据进行处理,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
(三)加强科研生产的紧密衔接,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政府监管部门应设立专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研成果应急审批通道,可以允许部分前期研究数据扎实、在同类产品中有成功经验的研发项目,在确保基本安全性的前提下,简化审批流程,优先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同时加强对这些项目的后续监管,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手段,精准定位潜在的临床试验参与者,通过社交媒体、医疗信息系统等渠道,向符合条件的患者推送临床试验信息,包括详细的试验目的、流程、风险和收益等内容,提高患者的知晓度和参与意愿。加强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衔接,设立中试环节专项基金,资助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中试研究,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工艺的转化。完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由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搭建产学研用信息交流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资源和需求信息,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学研用对接会,组织专题研讨会,促进各方深入交流,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各方提供精准的合作匹配建议。
(四)扩充应急管理人才储备队伍,建立常态化协同工作机制。一是由政府部门牵头,联合医疗卫生机构、科研单位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库,对人才库人员进行分类管理,定期更新信息,确保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召集合适的人员参与应急工作。二是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如医学、护理、心理学等)的志愿者参与应急工作,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和调配,使其在疫情监测、社区防控、患者关怀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开展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计划,与高校合作,设立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项目,从根本上扩充基层应急人才储备队伍。四是建立跨部门、跨专业的应急工作团队,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工作流程和沟通机制,同时开展模拟应急演练,包括监测预警、医疗救治、社区防控、物资保障等多个环节,通过演练后的总结评估,不断优化协同工作机制。
综上,科技创新驱动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精准施策,应正视现存技术适配、数据共享、科研转化与人才短板,构建研发、共享、转化与协同机制“四梁八柱”,才能充分释放科技潜能,重塑应急管理现代化体系,在健康风险浪潮中以科技之智、机制之优护佑人民生命健康。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徐辉.人工智能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智治耦合模型[J].科学管理研究,2023.41(06).
[2]奚宾,荆慧敏.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金融服务创新研究[J].海南金融,2020(07).
[3]惠娟,谭清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技研发应急体系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09).
[4]王子豪.基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隔离酒店应急优化设计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23.
[5]佘硕,林雅玲.基于LDA主题模型的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主题热度与趋势分析[J].中国应急管理科学,2024(06).
[6]何明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新技术应用与应急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0.
[7]杨绍禹,谭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发布与共享体系研究[J].软件,2020.41(10).
[8]陈少燕.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电商直播助农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4(1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