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公共/财税 |
| 西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 |
| 第755期 作者:□文/邢 波 时间:2025/6/16 15:45:43 浏览:72次 |
[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社区居家养老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西安市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家庭的合力,强优势、补短板,不断提升社区居家服务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
基金项目:2024年度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西安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4FZ24)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9日
近年来,西安市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创建居家养老驿站、创办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打造“虚拟养老院”、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圈”等措施,不断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但和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补齐的短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居家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如何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大环境下不断扎实养老服务基础、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提升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仍是社会各层面需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西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成效
西安作为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型城市,在人口老龄化持续加深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特别是2021年,市政府出台《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通过实施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功能优化、质量提升、市场发展、要素保障5个专项行动,使西安市养老事业发展取得了多项突破和进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为了支持和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西安市近几年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了政策法规体系,如《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养老圈”实施方案》《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和运营补助管理办法》《西安市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这些政策文件旨在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其中,《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和《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和运营补助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一次性补贴和运营补贴标准:对新建和改扩建且包括老年餐桌服务在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一次性给予建设补助;对已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给予运营补助;对社会力量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的补助按照评估标准的120%执行。此外,针对年迈、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实施居家养老补助政策。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西安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通过构建全覆盖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旨在让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主要措施包括:(1)按照“一社区一站点、一镇街一中心、一区县一院”要求,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建设。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1,230个,较2020年增加了28.7%,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浴、文化娱乐、健康管理、医疗卫生、心理疏导等服务。(2)积极推进适老化改造工程。为了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2021年西安就开始对老年人住宅公共设施,诸如电梯、坡道、楼梯、扶手等进行无障碍改造。针对高龄失能、病残、独居、空巢、低保户等特殊困难老年家庭,采取“一户一设计”的形式,改造内容包括地面、扶手、门槛和入户门等,老年人居住的卧室和卫生间为重点改造区域。此外,还会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配备小夜灯、助听器和放大镜等。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群体的居家养老质量,为他们营造出舒心的生活环境。(3)构建“15分钟养老圈”。为了给老人提供更便捷的养老服务,西安市民政局通过建立智慧养老平台,整合政府、专业服务队伍、为老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居家照料、健康管理、呼叫救助等多项服务。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西安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新的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做法有:(1)发展“虚拟养老院”:西安市莲湖区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智能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护理、就医等多类个性化服务。这种模式没有围墙和床位限制,通过“信息服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平台,满足老年人在家中的各种需求,实现了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2)打造老年人助餐服务品牌。针对社区或乡村的空巢、独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高陵区创新地推出了“高·幸食堂”老年助餐服务模式。这一服务模式通过统一标识、制度牌、就餐椅、设置“长者驿站”、送餐车等标准,成功打造了独具特色的老年人助餐服务品牌。此外,高陵区还将“高·幸食堂”打造成集养老助餐送餐、政策理论宣讲、健康医疗、文化娱乐、志愿者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养老平台和载体,大大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3)设立家庭养老床位。即依托专业服务机构,依据老年人需求,对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居室环境等进行智能化或适老化改造,如配备护理床、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紧急呼叫等智能设备,并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理发、清洁、康复等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也减轻了家庭成员的照顾负担,是一种受到广泛欢迎的养老服务方式。(4)为失能老人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喘息服务是一种由政府或民间机构牵头,成立专门的队伍,经过一定培训后,提供临时照顾老人的服务,旨在给照料老人的家属一个喘息的机会。这项服务不仅缓解失能、失智老人家庭成员护理的压力,减轻其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而且体现了政府的关怀和温情。
这些服务模式的实施,体现了西安市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创新,旨在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便捷、舒适的晚年生活。
二、西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西安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进行了持续的试点探索和改革实践,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服务成本高,财政压力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例如,需要专业的护理人员、医疗设备、服务设施等,这些都需要资金支持,服务成本相对较高。由于养老服务业投资周期长、收益低、安全风险高,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因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大部分由政府承担。尽管政府不断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但财政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级地方政府预算紧张,难以安排更多财力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从而限制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规模和品质提升。
(二)社区居家养老重设施建设轻服务。西安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虽然注重了设施的建设,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立、老年活动室和老年餐桌的提供等,但在服务质量和内容上存在不足。具体表现为:(1)服务内容停留在低端层面。大多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多停留于以生活性、基础性养老服务为主的低端层面,多样化的服务内容未充分落实,服务供给水平有限。(2)资源利用效率低。由于在业绩考核上,养老服务工作更多以设施建设数量及覆盖率为考核标准,较为缺少服务方面的考核,导致一些社区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有形的硬件设施建设上,而较少投入到服务上。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使用率较低,且较多设备设施闲置,未投入养老服务供给。如老年餐桌服务,有的社区因为参与人数少而面临停业困境,有的日间照料室变成了休息室,未能充分发挥其照料服务功能。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不高。受人才队伍等因素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有限,主要体现在:(1)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尽管政策目标是为老年人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保健、康复等服务,但由于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和社区方的责任不明确,导致医疗服务供给不足。许多社区只能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如测量血压,极少有社区能够实现医生上门提供专业医疗护理服务。(2)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针对生活和家政服务等方面,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基本空白。志愿者上门服务也仅是做简单询问,难以通过专业手段对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3)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能力不足,特别是在尊重老人、身体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护理工作者的关爱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年龄偏大、几乎没有接受过专业化、正规化的培训、持证率低,无法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同时,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会慈善资源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服务质量和数量的不足。
三、西安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区、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层面
1、进一步加大社区居家养老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投入,助力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二是建立行业监督及服务评估制度,对服务人员、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及质量等实施全过程监控。三是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子女与老人同住。可以借鉴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的做法,凡是与老人共同居住的,给予购房优惠或个税减免政策。
2、持续创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西安市政府和社区可以通过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提供差异化服务,以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例如,针对空巢、失独、失能等特殊群体提供无偿服务(如助洁、助浴等)、针对辖区老人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提供低偿服务(如助餐、助医等)、针对老人个性化需求提供相应的收费服务(如个性化护理等),形成“国家助、企业让、社区帮、个人付”的良性服务模式。此外,利用科技赋能养老产业发展,提升服务的智能化和便捷性,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健康管理,也是创新服务模式的重要方向。
3、大力培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才。人才紧缺是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瓶颈。首先,要提高全社会养老从业人员的待遇,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养老行业中来。其次,要加快培养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特别是护理学、老年康复、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才,以及涉老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等人才,对于一些专业技术岗位,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适当补贴。
(二)社区层面
1、不断丰富和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针对老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求,有条件的社区可以设置不同类别的公共空间,以满足他们的多样化需求。比如,在小区设置廊道绿地,方便老人养鸟、赏花等;设置静态空间,安放桌椅板凳方便老人喝茶聊天、看书下棋;设置老年人动态空间,安放适合老年人的健身设施以满足老人健身运动。
2、以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可以借鉴小寨路街道永松路社区的做法,通过入户走访,依据年龄和老人的身体状况将其划分为特殊困难对象、重点对象和一般对象。其中,80岁以上、独居空巢、重残失能以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重度高血压、心脏病等易出现意外的老年人群体属于特殊困难对象,服务以预防和减少居家安全风险为重点;70岁以上居民是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对象,服务以加强生活照料为主,如提供助洁、理发、缝纫、家电维修等服务;60岁以上居民是一般对象,服务以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为主体,鼓励老人参与社区团体活动,鼓励参加志愿团队服务于社区。这种做法不仅满足了不同年龄群体老年人的需求,而且成本低、易推行。
3、持续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引入专业养老服务机构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物业企业等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按照就近便利、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原则,提供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
4、规范志愿者服务。在专业人员少、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借鉴“时间银行”做法,将志愿者服务时数转化为今后享受其他人服务时数,让志愿者的奉献行为转化为互助养老的长效收益;也可以大力推广“积分兑换”法,即所有在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的人都可以获得相应积分,不仅可以兑换洗手液、酒精等日用品,还可以直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相应的第三方机构换取诸如带状疱疹疫苗、艾灸等服务。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志愿者参与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扩大养老服务的人才储备。
(三)家庭层面。家庭是老年人日常生活和情感寄托的重要场所,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家庭成员,在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的同时,应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情感慰藉和心理疏导,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心理负担。同时,要帮助老年人进行健康监测,包括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健康问题。除此之外,在工作之余要多陪伴老年人参加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通过这些方式,家庭在社区居家养老中不仅能够提供基本的照料和支持,还能满足老年人的情感和心理需求,确保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总之,居家养老是一项需要政府、社区和家庭齐心协力的系统工程。只有在这样的支持体系中,老年人才能幸福地安度晚年。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玉梅,陈功.普惠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模式创新——以北京市养老服务联合体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24(05).
[2]王琢,杨家文.时间银行助力社区居家养老的运营机制研究:以张家港市为例[J].中国软科学,2023(12).
[3]甘录,周绿林,许兴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3(07).
[4]罗津.深度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治理机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