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
第755期 作者:□文/张自清 任 璐 殷宏宇 杨小涵 喻欣爱 时间:2025/6/16 16:32:34 浏览:32次 |
[提要]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采用创新改革思维方式所得出的新教育方向,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1月10日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时代,创新创业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实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创业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可以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出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中,学生需要围绕特定的社会问题或市场需求,开展项目研究和实践,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关注项目的经济效益,还要考虑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开展高校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奋斗精神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例如,在一些社会公益项目的创新创业实践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力量,这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还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学会创业。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缺乏实践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创业模拟训练、项目实践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实习期间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市场需求,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还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通过开展高校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实践为基础、以成果为评价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果。
(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创业则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开展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等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国家的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是企业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高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进展。随着我国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与进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支持与意识提升。近年来,随着“新时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口号的提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推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教育体系建设。许多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了相关课程,并通过大学生设计大赛、科技竞赛等形式,鼓励并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为其提供了实际操作的机会。例如,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开设了创业基础、创新思维训练、创业实践等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高校还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尽管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诸多挑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体系与体制不完善。尽管已设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和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往往被视为专业教育的补充,而非核心课程。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不足,限制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发展。例如,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合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兴趣不高。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配置也不够合理,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较差,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2、实践指导与支持不足。很多时候,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缺乏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效结合,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培养。例如,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较低,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指导也不够到位,缺乏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和实践指导体系,导致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创新创业不仅是技术和知识的应用,也关乎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目前,两者的融合还不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如,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过于注重技术和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也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融合途径和方法,影响了两者的融合效果。
三、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促进作用
(一)提升思维素养和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还提升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通过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性人才,这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如何优化自己的项目方案,如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还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包括潜力挖掘、职业规划等多个层面。这种全方位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更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规划,从而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优势。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挑战自己,尝试新的事物,在这一种过程中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
(三)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岗位”转变为“开创岗位”,这种思想上的转变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教育,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在就业市场中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开展创业活动,如何创办自己的企业,这一过程培养他们的创业意识。
四、创新创业教育助力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建议
(一)完善教育体系与体制
1、优化课程设置。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和跨学科课程的比例。例如,可以开设创业实践、创新设计、跨学科综合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思维。同时,高校还应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创新,及时引入最新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技术,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同时对现有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例如,可以邀请企业家、创业者等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传授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和技巧。同时,高校还应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高校应合理配置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例如,可以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强实践指导与支持
1、创新实践教学方法。高校应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如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例如,可以采用线上模拟创业、虚拟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建立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全程的实践指导和帮助。
2、建立实践指导体系。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体系,包括实践项目申报、实践过程管理、实践成果评价等环节,规范创新创业实践的管理。例如,可以建立实践项目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项目选择。
3、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业支持。
(三)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例如,在思政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述创新创业故事、分享创新创业经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建立融合机制。高校应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包括课程融合、师资融合、活动融合等环节,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例如,可以开设创新创业与思政教育融合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与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育。
(四)加强师资力量与评价机制建设
1、提高教师创新创业能力。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例如,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课程、研讨会等活动,学习先进的创新创业理念和方法。
2、完善评价机制。高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例如,可以将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成果、项目实施效果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政策保障。例如,可以出台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降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本和风险。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支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
2、优化创业环境。政府应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加强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例如,可以建设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地、设备等支持。
3、加强校企合作政策引导。政府应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例如,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业支持。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校企合作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覃冠.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成逻辑、价值蕴涵及实践路径[J].机械职业教育,2024(10).
[2]张清清.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OL].公关世界,2024-01-25.
[3]徐兴强,陈小卉.基于精准供给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J/OL].长江丛刊,2018-02-25.
[4]陈秀玲,侯良勇.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研成果与传播,2024(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