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现代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第755期 作者:□文/朱文博浩 黎 泽 时间:2025/6/16 16:34:56 浏览:40次
  [提要] 现代职业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数字经济使得现代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途径和模式更加多样化和具有创新性。本文以广州科技教育城为例,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从资源优势、现实困境、路径创新及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剖析,提出构建长效机制的建议。通过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资源配置机制、数智化人才培养与就业动态共享机制、数字量化的可持续评价和反馈机制、产教融合为基础的“政行企校”利益共生机制与科教城职业教育数智赋能的乡村文化机制等实践路径,紧抓数字经济时代机遇,促进现代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现代职业教育;广州科教城;长效机制
基金项目:2024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4GXJK860);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2024年一般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以广州市增城区为例”(项目编号:2024SQJY005)
中图分类号:F12;F49;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8日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要素配置与产出效率,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和农民生活改善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同时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在这一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的使命与责任将变得更为多元与聚焦。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蓄水池”,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为城市产业输送技术人才,更要为数字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全方位智力支持,特别是需要在乡村数字化建设的人才培养、城乡互融互促、乡村素质文化与技术水平提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乡村振兴的基础靠教育,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具有独特优势。作为教育的子系统,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国家任务与时代课题。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的经济振兴,其核心在于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是有机衔接、内在统一的全面振兴。而现代职业教育正是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产业振兴和组织振兴的重要保障及生态振兴的有力途径。
现代职业教育要适应时代需求。把数字化改革贯穿到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创新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现以“互联网+”等技术手段为依托的“农业+”,在科技创新中放大现代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现代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不仅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与应用能力,更应注重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国家的大局观,使其具备服务乡村振兴与国家发展的能力与意识。现代职业教育要适应市场需求,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对接,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培养符合当代乡村经济发展方向的大国工匠与能工巧匠。
数字经济背景下,现代职业教育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基于具体实践,探讨其如何在数字时代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并形成长效发展机制。
一、广州科教城现代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现有成果
(一)专业布局设置与乡村产业需求对接。广州科技教育城项目是在原广州教育城一期用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向东扩展,并与富士康科技小镇共同构成广州科教城(以下简称科教城)。科教城规划总用地1,438公顷,分一期、二期和远期建设。项目纳入院校以职业教育(中职与高职)学校为主,总计划拟引入24所职业学校,一期包括13所职业学校、1处实训鉴定基地。目标定位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南方职业教育“高地”和“大国工匠”的摇篮、国际一流教育聚集区。科教城在学校专业设置上有效衔接了专业相近的中高职院校,组团布局,一期建设引入的学校在交通运输组团(1所高职院校+1所中职学校+1所技工院校)、工业制造和信息化组团(1所技师学校+2所中职学校+1所技工学校)、城市建设工程组团(1所高职院校+1所中职学校+2所技工院校),发挥专业群优势,中高职衔接、资源共享、开放办学,高效运作。单独设有广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两所中职院校。科教城覆盖轨道交通、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的特色专业。这些专业不仅契合了现代农村产业的升级需求,也为未来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支持。科教城根据产业的动态发展,持续优化课程结构,注重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多元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有效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多样化需求。
(二)校地共建模式与乡村人才需求对接。在乡村振兴的成果实践中,广州科教城充分发挥了其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上的独特优势,将广州市技师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院校的资源整合融通,组建“乡村夜校讲师资源库”,将“致富能人”等优秀师资引入夜校,实现了校地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双向互动。这种校地共建模式不仅提高了乡村职业教育的水平,还使职业院校能够更好地满足乡村的实际需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与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乡村夜校在开设课程时,充分结合广州科教城院校的专业优势和乡村发展的具体需求,设置了无人机驾驶、家电维修和电商直播等实用性强的技能类课程。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技能提升的机会,也通过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大量能够应用新技术、新模式的“新农人”。通过培训农村电商与农产品营销管理人才,乡村夜校积极推动了广东当地特色农产品如丝苗米、荔枝、番石榴的销售模式创新,帮助农民提升收入和市场竞争力。
(三)“技术赋能”的产教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需求对接。产教融合是经济社会与职业教育互动的结果。广州科教城通过加强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乡村经济体的合作,逐步形成了“技术赋能”乡村的产教融合机制。各院校与区域特色产业相结合,如在农业技术、电商物流、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项目。通过将最新技术和管理理念引入农村产业,直接推动了乡村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商贸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推出直播电商公益培训,从直播宣传海报设计与封面制作、引流短视频创作到后台数据分析等各个流程,现场教授学员如何开展一场完整的直播。培训不仅培养了电商人才,也帮助湛江遂溪本地的农民和企业通过直播平台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销量。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开设婴幼儿照护培训班,重点围绕婴幼儿日常照护、发展指导、心理照护及异常状况处理,帮助学员掌握生理保健知识和安全预防、急救处理等技能。课程紧贴乡村社区需求,满足了农村家庭对幼儿照护的现实需要。
二、广州科教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现有困境
(一)制度机制的支持力度与可持续性不足。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框架下,尽管各地相继出台了促进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系列政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限于各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资源配置差异和保障机制不足等问题,部分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领域,部分实施决策缺乏连贯性和持续性,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成果难以深化,削弱了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成效。部分科教城院校在对口帮扶广东乡村贫困地区时,教学课题研究、师资培训、工作室建设等方面的帮扶指导难以形成可持续性的量化产出成果,培训与教研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实质性发挥推动帮扶农村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效果。由于政策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定位于职业教育“南方高地”的广州科教城,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依然面临着机制不完善与持续性、系统性不足的问题。
(二)资源配置与服务体系结构性不均衡。2022年,中国人口首次85万的负增长。当前,中国人口呈现低生育率、少子化与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中国人口结构的趋势性变化也会对院校与专业群设置产生深刻影响。为缓解学校生存和生源压力,职业院校也在“撤并改”中寻求资源整合。科教城一期计划13所职业院校入职,后因2所学校合并变为12所学校。这一变化也反映了职业教育院校在应对生源和资源分配压力时的调整策略。中国人口分化的区域性特征使得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失严重,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减少,而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则因人口集聚而对职业教育需求增加。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使得职业院校在资源分配上难以覆盖乡村地区的实际需求。作为职业教育的南方高地,科教城虽然在区域内具备优质教育资源,但在面向乡村地区时,教育资源和服务体系的有效下沉仍不够深入。此外,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错位。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更为多元且高端化,职业院校更倾向于开设与现代化产业对接的专业,而乡村地区则往往因为产业结构单一,而难以吸引职业教育资源的输入,产业的区域性分化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配置的失衡。
(三)乡村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深度与广度不足。职业教育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连接是职业教育现代性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振兴,更应该包括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复兴。科教城在现代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在探索如何与当地乡村文化相融合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教城职业教育在推动技能培训和就业的同时,需要有效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进行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加强文化传承与复兴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促进乡村内生动力的激发。职业教育应当积极融入地方文化,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和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挖掘和利用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此外,职业教育机构应积极与地方文化团体、民俗组织合作,开展文化活动、技能竞赛以及乡村文化传播实践,激励学生深入参与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更要培养出乡村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与创新者,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层次的人才支持,形成文化振兴与产业发展的协同效应,为区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更多可持续性和创新性的示范经验。
三、数字经济背景下广州科教城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构建
(一)优化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资源配置机制。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其长效赋能乡村振兴的基础。广州科教城作为职业教育资源的集中地,必须构建一套动态调节的资源配置机制,根据乡村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及人口变化,灵活调整职业教育资源的资金投入和专业布局。紧贴产业和市场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专业建设思路,一校一品,错位发展,有序竞争。为解决乡村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探索建立“城市-乡村”双向资源流动机制,通过教师轮岗、资源共享、线上教学平台等手段,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
此外,在人口负增长和区域人口分化的背景下,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科教城应根据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方向,确保专业设置能够匹配数字经济时代乡村产业的实际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效能。例如,可以根据农村地区农业智能化、电商经济、农村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增减专业课程,调整授课内容,培养能够推动乡村经济升级的新型技术人才。
(二)建立数智化人才培养与就业动态共享机制。联合广东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相关机构的支持,科教城需要建立一套数字化人才培养与就业共享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跟踪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工作表现及其对乡村产业的贡献情况。逐步将院校招生计划与录取率、报到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等分类数据指标和评估认证结果作为优化科教城职业院校专业布局、调整专业结构的依据,倾斜支持高校重点发展乡村振兴人才紧缺专业与新兴产业、扩大招生规模。联合政府部门,在政策、资金与人才支持上,加强执行力,提升共享机制的权威性。通过数据共享与反馈机制,助力科教城根据市场需求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确保人才培养契合乡村产业的现实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精准对接,推动优秀人才深入乡村、服务乡村。
(三)构建数字量化的可持续评价和反馈机制。为了确保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机制能够长期有效运作,必须构建一套数字化、科学的评价体系,跟踪并评估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实际效果。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广州科教城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与地方政府、企业及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建立覆盖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量化绩效评估体系。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对教学质量、学生就业率、乡村产业效益提升等关键指标进行跟踪,确保评价机制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此外,数字经济的应用可以为乡村夜校等创新教育模式的推广效果提供更为精确的反馈工具。例如,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实时评估乡村夜校课程的参与度、完成率以及学员的技能提升情况。通过对课程实用性和效益的量化分析,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优化培训模式,确保职业教育能够适应乡村经济的数字化转型需求,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数字化评估工具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反馈效率,还能为政策优化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更加精准、高效。
(四)打造产教融合为基础的“政行企校”利益共生机制。职业教育具备公益属性,行业与企业偏重盈利属性。产教融合只有处理好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利益连接点,才能实现多方共生发展。首先,“政行企校”各方应明确各自的利益诉求,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形成共同目标和利益连接点。通过制定合作协议,各方需要明确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技能培训与实习就业的具体责任和收益分配。其次,贯通职业院校职前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职后教育,打破二者隔离,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和现代学徒制等手段,将供需真正对接,让利益受益者同时成为教育承担者,催生产教融合的内生机制。再次,政府应主导协调各方的资源整合,尽快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的技术技能证书文凭体系、人才等级体系和就业薪酬体系的对应规则。此外,科教城应以互联网教育为契机,紧抓数字经济机遇,将各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精品课程与公开课程“用云” “上云”,并形成资源库和系列课程,服务当地乡村并进一步推向市场,推动教育资源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增强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实现“政行企校”的利益共生与协同发展。
(五)打造科教城职业教育数智赋能的乡村文化机制。建立科教城乡村文化数字化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VR)等技术,系统性挖掘和展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中。例如,通过VR技术,学生可以学习乡村智慧文旅服务场景,沉浸式体验传统手工艺,增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此外,科教城应推动数字化乡村文化创新项目,如举办各种线上文化节和创意产品开发,让学生参与乡村文化的创新与传播。将信息化与人工智能类课程设为选修课,注重提升学生信息化的技术技能。通过与地方文化团体合作,开展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技能竞赛,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激发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海生,李阳.从理念到行动: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涵演进、变迁动力及路径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23.44(04).
[2]彭洪莉,朱德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多维演进与未来图景[J].教育发展研究,2022.42(19).
[3]于仰飞,宋亚辉,周敏.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23.25(01).
[4]仲音.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N].人民日报,2023-05-15(0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53362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