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探讨
第755期 作者:□文/李宗斌 毕舒妍 时间:2025/6/16 16:50:32 浏览:49次
  [提要] 新疆非遗资源类别多、数量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源头之一。新疆非遗在传承与创新发展中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应拓宽新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关键词:新疆非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基金项目:新疆社科基金项目(编号:22CYS027);新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S202313561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2月4日
非遗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精神文化宝藏,是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的生命记忆与活态文化基因。非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文化纽带作用,是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桥梁。
一、创造性利用非遗资源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一)新疆非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新疆非遗不仅是新疆各族群众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实践、自然环境中不断交流、沉淀作用下的文化发展过程及其成果,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时期,都有一种确定的世界观,都有一种集体心态支配着社会的全体大众。强加给社会一种态度,引导社会的选择,坚持社会偏见,指导社会行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文明中的一种事实。在历史长河发展中,中华民族在这种集体心态的影响下将各民族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发展成为国家建设、文化发荣、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其内核就是中华文化基因。
文化基因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文化互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并非有意而为之,是历史语境、自然环境和创造主体等多种因素叠加共同构成的文化共同生命体。因此,文化基因昭示着中华各族群众文化的普遍机制和整体意义。新疆非遗蕴含着丰富且厚重的中华文化基因,在新疆各族群众互惠共生中赓续中华文化精神、凝练中华文明气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新疆非遗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华文化在形成和前进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历史发展和文化主体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面对非遗文化时,应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辩证对待、合理取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结合时代要求,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新疆非遗中蕴含的中华文化基因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和现实生活的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新疆非遗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通和共融明确表现为属种关系和系统联系。江格尔、格萨(斯)尔、西王母神话,塔吉克族鹰舞、蒙古族萨吾尔登、锡伯族贝伦舞、维吾尔族赛乃姆,花儿(新疆花儿)、蒙古族长调民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塔吉克族民歌等,均具有跨民族、跨地域的相融性、互通性和相关性。虽然新疆各项非遗的表达形式、技艺手段、文化价值不尽相同,但其聚合而成的中华文化基因在非遗创造性转化过程中用强劲的生命力完成共创、共享和共情的传承。
二、创新性利用非遗文化元素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新疆非遗中国文化基因的传承。非遗具有个体、群体和共同体所构成的一致性文化属性。非遗主体通过感性的生活,将自身置于这种文化属性中,借由身体言行实现精神内修与主体内省,实现个体、群体与共同体之间的有序协调。在特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条件下,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个体、群体与共同体的和谐共处。中国人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国家关系在非遗中系统体现。中华文化处理一切关系的归宿都是“道法自然” “顺其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和美、和畅的思想成为新疆非遗所蕴含中华文化基因的底色;这既是各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冀,也是构建社会秩序的方式。中华民族共同体由56个民族通过长期联结、混同与融合形成民族统一体,超越了传统民族统一体国家的内涵,形成新的国家概念。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融合,彼此互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稳定共同体。各民族之间的互嵌、互融、互通使新疆非遗蕴含着各民族共享的共同价值。
(二)新疆非遗需要进行创新性发展。新疆非遗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宝库。但新疆非遗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诸如传承保护“非遗”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队伍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传承人数量少,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关注度不够,等等。解决现有问题除了客观原因外,更多的是需要为非遗提供更多的发展思路,使非遗能够适应现代文化发展节奏,融入现代文化发展进程。这就需要充分发掘新疆非遗文化内涵,多层面挖掘新疆非遗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新疆非遗注入更多生命力,促进新疆非遗创新性发展。
新疆是非遗大省,非遗数量多、分布范围广。面对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困境应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手段探索非遗“互联网+”,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跟紧时代文化要求,为非遗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提炼新的表达形式,以现代视听特点打造非遗“产品+”;打造更多非遗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更多非遗保护专业人才。
(三)加强文化融合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为我们理解新疆非遗、认识新疆非遗、传承和保护新疆非遗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时代背景下,要充分挖掘新疆非遗的文化价值,促进新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融合是指具有不同文化形态、文化内涵或文化特质的文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互相借鉴,最终融会贯通。在理解文化融合时需要注意,文化融合不是简单将两种文化合二为一,也不是由两种文化相加形成第三种文化。换句话说,文化融合是以其中某种文化为主体,通过吸收其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而使自身获得提升,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需要的形式。很明显,新疆非遗在时代发展过程中要主动拥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为了解决新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新疆非遗必须主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实现新疆非遗的转型升级,成为适合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与新疆各族人民所接受的文化。
三、新疆非遗继承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欠缺。新疆非遗种类和数量繁多,需要大量专业性人员从事保护传承工作,但新疆非遗现有的人员不能满足全面开展工作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新疆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主要是文化馆中的工作人员,他们除负责文化馆相应工作外,还要从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时间和精力都有限。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新疆幅员辽阔、地广人稀,不容易引进外来人才;二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更少,专门从事保护传承非遗工作的人员不多,而且大多没有受到非遗保护的专门训练,他们基本上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边做边学。加上缺乏经费支持,培训、培养专业人才的机制不健全,输送渠道不畅通,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更有难度,专业人才匮乏,极大地制约了环塔里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
(二)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缺口较大。部分非遗项目处于新疆边远地区,经济落后,自然环境恶劣,但这些地方从新疆非遗空间分布特点上来看,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上都十分丰富,这就要求要有足够多的资金支持才能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当地非遗,但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
新疆除乌鲁木齐、石河子和克拉玛依等城市外,其他地区均处于经济欠发达状态,需要资金投入的地方很多,非遗保护项目本身就有“投入金额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致使当地对非遗缺少相应的关注度,加上当地政府的工作重心在于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使人们过上向往的幸福生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发展经济,因此资金投入更多地往经济建设上倾斜,从而导致用于非遗保护的经费较少。
(三)传承人数量少,文化水平不高。传承人是非遗保护最重要的主体,因此保护非遗传承人是传承保护非遗的必经之路。而传承人缺乏是所有非遗保护国家都面临的问题。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传承人老龄化问题也比较凸显。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逐渐老去,高水平传承人数量急剧锐减,现有传承人从非遗上面获取的利益较少,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养家糊口上,这就致使他们的非遗技艺很难达到老一辈传承人的高度,部分非遗面临失传的困境。而年轻人受到现代社会的影响,又看到当代传承人的生活困境,致使他们很少有人愿意从事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因此非遗就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
(四)社会关注度低,文化影响降低。人们对待事物关注度的高低往往将决定其发展的走向,关注度越高,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反之,关注度越低,投入的时间精力会越少,事物发展可能会停滞不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如此。新疆非遗传承保护的社会关注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层面对非遗的关注度相对其他产业较低,原因在于非遗不能或很少给当地财政带来直接经济效益,它属于一个投资大、产出少的工程,它不可能在短期内为当地财政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因此导致政府对其关注度不高。二是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逝去,其后的传承人非遗技艺无法达到老一代传承人的高度,致使人们对非遗缺乏兴趣,从而导致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如,自2005年开始,阿合奇县就每年为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甫·玛玛依举办寿辰庆典活动,每次活动期间都要举办《玛纳斯》演唱比赛、《库姆孜》弹奏、阿肯弹唱等比赛,这成为阿合奇县非遗活动的盛典,极大地丰富了当地居民的娱乐生活,也极大地扩大了当地非遗影响力,人们学习《玛纳斯》的热情空前高涨。但是在2014年6月居素甫·玛玛依去世后,这一活动就停办了,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度也随之下降。三是年轻人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外来文化等的冲击,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生活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接收外来信息的渠道更加宽阔,受到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因此他们对非遗的关注度也在不断降低,甚至出现个别项目年轻人不愿学的现象。
四、新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一)传承传统技艺,发展新疆非遗精品设计之路。传统手工艺时代,以手工单件生产的方式制作非遗产品。工业时代,机器代替了手工,实现高效的批量生产。机器取代了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手工制作”意味着技艺的回归,被赋予了特别的隐喻——价值更高。能工巧匠、纯手工打造在工业社会具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尤其是劳动力紧缺的现代社会。
新疆维吾尔族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中国传统技艺。传统手工制作的艾德莱丝绸及其多样化形式的产品不仅用的是胡杨胶、树皮、树根等提炼出纯天然染色,其技艺更为复杂,需要人工缫丝、纺丝、染色、并丝、捆丝、拼图和织布。艾德莱斯绸产品消费群体是在进行精神文化消费,体验传统手工艺人带来的文化体验;手工艾德莱斯绸不仅是新疆非遗原生态的保护与传承,也是传承人长时间劳动的成果,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既传承了文化基因,走精品创作路线,又服务社会文化创作,是实现其多重价值的统一,也是在发展中保护新疆非遗的重要方式。
(二)借助新型生产工艺,丰富新疆非遗衍生产品。伴随非遗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非遗开发的渠道和平台也越发多元;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但这些产品往往停留在非遗的初级阶段,即非遗元素的简单复制。在部分景区或博物馆会出售文创产品、纪念品或创意产品,这些产品价格亲民,小巧精致,但其设计的基本逻辑是“日用品+文化符号”,例如冰箱贴、钥匙扣、书签、帆布袋、文化衫等。
柳编(维吾尔族枝条编织)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柳编主要以新疆当地的沙柳、白柳、杞柳、季柳等木本植物枝条为主要原材料的一项传统编结手工艺;成品以箩筐、提篮、簸箕、斗盆、箱包、椅凳、几架等实用品居多。农耕文明时代,人们需要在田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柳编类劳动工具必不可少。但伴随城镇化水平、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柳编类产品的需求量、使用量随之降低。而现在的消费者依然将柳编类非遗产品认为是实用性劳动工具,不具备促进现代社会交往和丰富生活艺术的产品价值。
对于非遗类文化产品而言,创新原生态传承的思维模式至关重要。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资金渴望回报。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和数字化、娱乐化的服务特性,另辟蹊径是提升非遗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途径。非遗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次之。借助文化消费体验热潮,通过创新柳编产品的形式转化为手机游戏;又或是开发为主题民俗;将其打造为文化IP、文化名片进行推广,从而实现其创造性转化。
(三)开发数字娱乐产品,创新新疆非遗娱乐体验。伴随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工艺得到进一步改善,柔性生产成为可能。传播与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得复制与传播接近于零成本。因此,为消费者生产满足消费需求的数字娱乐非遗文化产品成为现实。在同类数字娱乐产品中,差异化是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关键。文化价值是非遗文化产品的竞争力,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文化消费体验,利用非遗元素提升数字娱乐产品的差异化成为不少数字文化产品供应商的选择。
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产品与非遗元素融合,数字化产品极强的互动叙事能力和触达能力助推新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据中国青年报社对2,007名青年开展的社会调查问卷显示,88.8%的受访青年关注电子游戏中的传统文化元素,86.6%的受访青年喜欢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游戏。近年来,国内多家数字化厂商开发了《折扇》《绘真·妙笔千山》《故宫:口袋宫匠》等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数字化音乐、游戏、3D模型产品。在非遗产业化、产品化进程中,需要结合数字化发展趋势开发非遗数字化产品;使非遗以现代消费者容易接受的文化形式融入日常生活。这种方式在充分发掘非遗文化价值的同时,能够以创新的手段推介非遗文化,实现非遗在数字化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四)搭建“非遗+”平台,提升新疆非遗影响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非遗+”平台为导向,形成新时代非遗创新性传播模式;更多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纷纷触网,借助互联网模式开发非遗资源,呈现较好的传播效果。2024年6月17日,中国旅游报社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淘天集团研究中心等发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显示,2023年非遗相关产品的年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1,073.2亿元,同比增长37.7%。从消费角度看,2023年在淘天平台购买过非遗相关产品的消费者达到2.49亿人次,同比增长11.7%;从供给角度看,2023年淘天平台上非遗商家数量达到3.6万家,同比增长17.6%。“非遗+”平台,带动了非遗相关产业的高速发展,促进非遗价值的当代发挥。
综上,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非遗蕴含着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新时代,为了促进新疆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新疆非遗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新疆非遗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可以通过加强文化融合的方式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疆非遗在传承与发展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专业队伍欠缺;经费投入不足,经费缺口较大;传承人数量少,文化水平不高;社会关注度低,文化影响降低等制约因素。从产业化发展的角度出发,可以走非遗精品设计之路、丰富新疆非遗衍生产品、创新新疆非遗娱乐体验和搭建“非遗+”平台等方式,扩展新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作者单位:新疆科技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丹,张瑜.年龄结构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研究——基于定量分析的视角[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1).
[2]费尔南德·布罗代尔,王明毅.文明研究涉及所有社会科学[J].史学理论研究,2004(01).
[3]代幸洋,纪毅,蔡奕辉.基于情境认知的广彩烧制技艺数字化传播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S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14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