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老年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研究 |
| 第755期 作者:□文/段鹏飞 时间:2025/6/16 16:53:13 浏览:43次 |
[提要]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小农户仍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加快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农户既是生产单位,也是生活单位,老年小农户家庭接力式进城模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生产中也面临各种困境。在农业型农村,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重点应当放到回应绝大多数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上。
关键词:老年小农户;代际支持;接力式进城
基金项目: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韶关市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编号:Z20220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2月26日
一、导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巨量同质的小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随着我国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经营主体发生了巨大改变,当下各类农业新型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小农户仍是我国农业的基本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小农户”的概念,明确提出“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命题。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提出了宏观指导。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带动2亿多小农户现代化转型,成为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二、研究综述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小农户的属性、小农户的特征、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衔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郭庆海提出,尽管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弱质性与局限性很明显,但现阶段的小农户脱离了小农经济的特征和属性,其基因中含有不可切割的现代元素,并按农户从业收入将农村住户划分为全职农户、兼业1型农户、兼业2型农户和非农户四类。宋建平根据劳动力要素、土地要素、资本要素配置结构的不同,将我国目前的小农户分为四类:传统小农户、内源型小农户、外源型小农户、退出型小农户。刘闯等根据农民与农地关系中农地收入对农户当期收入的不同影响程度以及农户长远生计对农地的不同依赖程度,将农户分为四类,分别是保障生计类、辅助收入类、潜在退路类和规模收益类。卢洋啸、孔祥智认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关键支撑是提高农业生产服务规模化、农民组织化、农业纵向一体化与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水平。李铜山、张迪把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按照不同标准分为多种类型:直接衔接和间接衔接;主动衔接和被动衔接;环节衔接和全面衔接。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老年小农户,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农民大量外流,深刻改变了农村居民的年龄结构、智力结构和家庭结构,劳动能力不足的老年人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力量。老年人种田不仅是个人或者家庭的现象,更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阶段的一种结构性的、整体性的存在。农户既是生产单位,同时也是生活单位,家庭经济功能的变化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的影响。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理解家庭决策和行为的重要视角,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家庭的功能表现不同。依据家庭人口特征将家庭划分为起步期、抚养期、负担期、稳定期、赡养期和空巢期6个阶段。处于空巢期阶段的农村老年人多为60~70岁,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处于空巢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显示,我国农村全体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0.0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3.82%。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23.99%,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6.57%。在这一时期,家庭的经济功能在减弱,养老功能在增强。其一,丧偶或离异导致家庭变故,缺乏劳动力;其二,家庭成员体弱多病,仍需隔代照料孙子女,家庭劳动成员部分或全部长期或短期退出生产领域。
三、老年小农户的韧性
(一)代际支持。农民生命价值的寄托永远是下一代,家庭生活逻辑就围绕“恩往下流”展开,生活的期待是向下的,代际关系也是向下的。农民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以家庭为核心,为子娶妻、抚育孙辈,实现子代家庭再生产成为低龄老年农民的首要目标,低龄老年农民在完成人生任务的责任伦理下,不把自己当老年人,自主地、高强度地卷入到子代核心小家庭的发展中。低龄老年农民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将家庭发展放在首位,家庭结余用于不定期补贴成年子女,尤其是帮助其购置高档消费品,譬如买车、买房和筹备结婚。农村青年以务工经商或求学就业等方式到城市生活居住。农村大学生凭借个人能力与勤奋付出成为农民子弟中最有希望实现阶层跃升的群体,但是面临劳动力市场化、住房私有化和单位制解体带来的青年人购房、工作竞争、幼儿照料压力上升,不得已求助于父母。农民工在城市中属于弱势群体,农民工在经济方面属于相对贫困,只能在一些非正规领域,收入水平有限的领域工作。父母在农村种地,子女在城市发展,父母对子女在生活补贴、照料孙辈等方面的付出,是家庭应对社会结构转型、谋求家庭更大整体利益的一种家庭策略。
(二)自我养老。高龄的老年农民种地主要是为了自我养老,大部分老年农民无法安享晚年,甚至要为基本的生活来源担心。老年农民种地并非为了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获得基本生活费用。老年农民种地基本是一种被动的行为,凸显的是农村社会保障长期严重缺失和家庭养老的尴尬。收入偏低直接导致年轻农民工很难在城市定居,居住条件恶劣,即使有孝心也没有能力把父母接到城市,而有些外出务工的子女完全不尽赡养义务,使得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因求学就业定居城市的农村子弟,面临高额的城市生活成本,家庭发展处于积累阶段,也难以改变父母生活的处境。老年人在家务农,获得的粮食、蔬菜、家禽可以作为生活资料,解决自身的吃饭问题,而且还会有部分现金收入,加上不定期的打工,这样家庭的日常开支也有了保障。
四、山西南村个例分析
(一)南村基本情况。南村位于山西省沁县,经济结构较为单一,以农业为主。截至2021年底,户籍人口共840人,共305户,户均人口3.5人。常住人口2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80人,农民老龄化程度较为严重。该村有王、杨、张、郭、常、段等姓氏,其中王、张、杨是大姓,没有强有力的宗族结构。
南村属于典型的农业型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没有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种植结构类型为单一玉米型,村民靠种田和外出务工为生。耕地2,364亩,其中平地不足1,000亩,其余为坡地、洼地。农业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在过去30年里,南村种植结构发生深刻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南村种植种类繁多,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高粱,经济作物有大豆、花生、红薯、马铃薯、葵花等。1996年开始,小麦、高粱种植面积快速减少,开始大面积种植果树,全村约800亩地,但由于没有销路,2000年后果树基本砍完。自2000年开始种植桑树,约有600亩,由于蚕茧市场价格低迷,到2004年前后,农民自发将桑树连根刨起,开始种植玉米。至此,南村种植结构基本固定,绝大部分耕地种植玉米,用于出售;小部分耕地种植小米,自用。
(二)老年小农户的困境。45岁以上的农民是南村的种植主体,又可以细分为三类:内生性种植大户、收入主要靠打工仍兼职种地的中年农民、老年小农户。南村有6户家庭靠商业、运输业获得主要收入,但是仍然耕种土地。至今没有一家合作社,有7家种植大户,年龄在45岁至55岁之间,种植面积在50亩到70亩之间,均种植玉米,机械化程度较高,自行购买中型农机、雇人喷农药。还有20多个年龄在45岁至55岁之间的农民,与种植大户区别在于,种植规模较小,在10亩左右,常年打工,玉米种植到收获各环节都外包,基本上不参与田间管理。60岁以上、甚至70岁的农民种地较为普遍,老年小农户的种植面积在8亩到20亩之间。老年小农户与其余两类农户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去机械化现象,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以自我付出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老年农户在丧失劳动力后,将土地无偿或低租金流转给本家农户或亲戚,土地流转租金最高为每年每亩200元。极少部分农户主动退出农业生产,或常年照料孙辈,或随子女从商。
南村土地细碎化很严重,以某农户为例,20亩地,7个地块,最大的一块地为5亩,最小的地为1亩,最远的地走路30分钟,最近的地走路3分钟。从生产情况看,种植与收获机械化水平较高,尤其是种植大户都自发购买农机。玉米种植环节主要有田地平整、播种、施肥、除草、追肥、收获。一年到头,劳作时间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种植大户除草环节雇人喷农药,其余环节全部机械化,虽为种地,“地头却终年不见人”。2021年,南村种植玉米每亩成本如下:耕地40元,播种35元,施肥130~150元,种子50元,追肥40元,农药15元(雇人打农药30元),机械收割拉运120元。调研中了解到,某农户种植20亩玉米,产量2万斤,玉米价格每斤0.85元,总收入17,000元,刨除前期各种支出,每亩地收入不到300元。
我国农业正进入高成本发展阶段,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偏高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南村,虽然每个家庭劳动力较少,但由于种植结构单一,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生产靠单个家庭能够完成。老年小农户属于典型的生存型小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何降低成本,节省开支,增加有限收入,成为老年小农户的经营逻辑。为节省成本,老年农户往往选择延长劳动时间、减缓劳动强度,尽可能以人力代替机械。老年农民选择的节省成本环节主要集中在除草和收获,劳动也最为繁重,不喷农药或选择部分耕地不喷农药,采用传统的人工锄草。人工锄草始于农历四月开始,止于农历六月。在收获环节,为了减少机械使用费用和机械收割损失,选择部分耕地采用人工收获,由家族内部协助完成、家庭内部完成或雇人完成。家庭内部人工收获主要涉及掰穗、捡拾、拉运、人工去皮、人工晾晒。尤其是坡地、洼地产量本身较低,国庆后开始掰穗,起早贪黑,如逢连绵阴雨,肩挑人扛持续1个月左右。家族内部协助收获、雇人收获主要涉及掰穗、捡拾、拉运。在种植环节形成的玉米间距不符合机械收割的要求而造成不少损失,每亩损失的玉米超过100斤。
(三)服务规模化何以可能
1、“接力式”进城。目前,南村居家进城较少,未来多数老年农民仍将在农村养老。南村青年主要以读书就业、外出打工在城市谋生。南村从1980年到1990年十年间出生的人有70多个,其中有4个研究生和8个大学生,其余年轻人都在外打工或经商。农村大学生走出了农村,在城市有体面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本村同学相比,甚至与他们的中学、大学同学相比,其都不属于最差的一类。但他们却只是在城市低空中徘徊,难以有一飞冲天的机会。除了在专业职称获得上有优势外,他们无法得到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上真正的稀缺资源。南村出去的大学生,从就业情况看,有公务员、事业编人员、银行职员、私企职员,通过自身努力,工作都有起色,但面对城市的婚姻压力、房价压力,自顾不暇,无力改变父母的生活状态。南村大学生父母所住的房子往往破旧老化,甚至是泥砖房。青年农民工多数劳而不富,相对于留守人员,虽然获得了较高收入,但是农民工劳动力价值的结构性特征,与中低端收入职业体系相匹配,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导致家庭积累的弱势与脆弱,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稍有天灾人祸,便有“水淹齐脖”之感,势必难以支撑起农民工家庭体面而有尊严的城市化生活。南村外出打工青年,主要从事建筑行业,以零工、散工为主。举家进城会削弱家庭的积累,“接力式”城镇化,通过父子两代的合作,以“半工半耕”为基础支撑子代进城生活。代际接力分工最大限度地获得家庭收入,能完成劳动再生产成本,降低子代赡养老人的成本,子代在城镇化过程中也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对父代而言,在“为下一代而活”的人生任务下,如何让儿子成家立业,成为低龄老年农民积攒物质财富的核心。从理想的角度说,可以将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主要看作基于爱情和繁衍后代而形成的一种制度。当传统婚姻圈被打破后,在现代婚姻圈中,农村大龄青年婚配困难问题变得更为严重。在婚姻资源的商品化和婚姻消费的持续走高,婚姻梯度和婚姻挤压背景下,南村同样成为婚姻洼地。在1980~1989年间出生的12名男青年未婚,2名女青年未婚,其中有4名男青年和2名女青年都是大学毕业。
2、集体行动困境。南村土地分布比较集中,上百亩连片的耕地有3处。在种植结构高度统一且土地本身连片的情况下,农民没有形成任何形式的合作,延续着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状态。2019年,南村遭遇50年不遇的大旱,玉米基本绝收,不收可惜,收玉米赔更多的钱。抽象地说,在南村,土地连片或联耕联种很受农民欢迎,但是在具体推进过程中,遇到极大阻力,因为农民的利益是分化的。近年来,南村土地侵权纠纷不断。土地分界线,南村人称为“界石”常被人为挪动,抢种、争吵屡有发生。由口头约定导致的土地流转纠纷增加,租金纠纷,甚至出现流转的土地承包权易主。大多数土地纠纷农户选择用基于乡土逻辑的和解或调解的方式来解决土地纠纷。然而,村民因为生活面向外面,不顾及舆论压力,借助家族势力,不接受调解,使传统的民间调解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作为土地侵权受害者一方的农户权衡自身在村庄往后生活状况后而做出被动妥协。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治理能力,无法动员和组织农民走出集体行动困境。在短期内农民土地不会大量流转的情况下实现服务规模化,在不增加农民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方便农民耕种、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多的老年农民随着年龄增大,体力下降,对生产托管的需求将更加强烈。服务规模经营替代土地规模经营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进而提高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的竞争力,可能是现代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的另一选择。
综上,在我国当前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及政府保障能力条件下,绝大多数农民家庭难以完全脱离农村,老年小农户将长期存在,因此家庭接力式进城模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农业型农村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重点应当放到回应绝大多数在村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上。一是加强培育服务外包的供给能力,满足农户对环节外包服务的需求。面对农民自组织发展的现实困境,政府应积极引导种植大户提高农业服务能力,创新生产经营体制。完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引导农户由单一环节外包向全环节服务外包转变。二是提高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强化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要积极对农村民间组织引导、扶持和帮助,发挥农村民间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优势,聚合各方村民的意愿,不断提升乡村自治水平。三是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大对种养大户的培训频次,提升综合素养,拓宽了解外界资讯的渠道,鼓励种养大户为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技术、人力支持,引导成立农机合作社或种植合作社。四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调动广大农户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调动中坚农民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来。
(作者单位:中共韶关市委党校)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庆海.小农户:属性、类型、经营状态及其与现代农业衔接[J].农业经济问题,2018(06).
[2]张建雷.接力式进城:代际支持与农民城镇化的成本分担机制研究——基于皖东溪水镇的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王向阳.为什么绝大多数农民离不开农村——兼论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重点[J].古今农业,2019(03).
[4]陈靖.从“人生任务”看农民的生命价值[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