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广西制造业绿色发展探索 |
| 第755期 作者:□文/吴芳芳 丁春莹 时间:2025/6/16 16:57:22 浏览:70次 |
[提要] 在“双碳”目标与绿色发展大背景下,广西制造业正面临着绿色化转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广西制造业进行研究分析,研究发现:广西制造业在绿色化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产业结构有待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本地人才培养不足、能源结构有待调整、能源利用率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提出数字赋能,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优化能源消耗结构,提高能源使用率;创新驱动,支撑制造业绿色转型等措施,希望对广西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制造业;绿色发展;产业结构;能源消耗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经济内循环下广西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价值创造研究”(编号:2021KY1235)。通讯作者:丁春莹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7日
2024年2月,工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制造行业发展提出两个主要目标。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进行研究。王梦倩在“双碳”背景下,对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梳理剖析,得出了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四个路径。张瑾华、陈强远基于碳中和目标,从政府、企业、消费者三个角度梳理了制造业绿色转型面临的四大挑战,并针对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解决对策。杨靖怡将36个福建省工业行业划分为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三大类型,并以SBM-DDF 模型等方式对节能减排效率及潜力、有偏技术进步现状、要素产出及替代弹性等进行测算,为福建工业行业的绿色发展选择了最优路径。
本文以广西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以广西统计年鉴及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结合了该领域的政策及文件,部分章节选取了广西制造业中具备代表性的N集团与L公司进行分析,并对广西制造业绿色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一、广西制造业现状及绿色发展内涵
(一)广西制造业现状。2022年广西全年生产总值26,186.06亿元,工业总产值6,775.89亿元,占到当年全区生产总值的25.76%。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工业体系较为完备,目前我国正处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必须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新型工业化建设的全过程。制造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2019~2020年广西制造业数量保持19%的增长,2021~2022年广西制造业保持10%左右的增长。2023年广西工业增加值6,918.32亿元,比上年增长5.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长6.9%。2020年以来,广西在南宁、柳州等14个城市重点培育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九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能够聚集发展。
(二)绿色发展内涵。我国经济正由粗放型的高速增长向集约型的高质量发展迈进。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背后是高耗能、高排放、高投入。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使经济以一种更加健康的方式可持续发展,为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相处,留下蓝天白云,我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等概念。
绿色发展是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概念,是在以生态环境的容量与资源的承载力为前提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兼顾好环境保护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绿色发展包括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科技、绿色文化等内容。绿色发展的目的是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和谐,最终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经济是以低资源耗用、少环境污染、高产品附加值、集约型生产方式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形式。绿色经济能转变我国经济中以高投入、高污染为代价的高速增长模式,带来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加速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以及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二、广西制造业绿色化转型所面临的问题
广西的制造业是其工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占比超过九成。在这一庞大的制造业领域中,不仅有历史悠久的传统行业,如制糖业、有色金属冶炼及机械制造等,而且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发展了诸如木材深加工、特色食品制造等特色产业。与此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的变化,广西制造业正积极开拓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研发以及绿色环保材料生产等新兴领域正蓬勃兴起。然而,在绿色经济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广西制造业的绿色化转型之路虽已启程,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亟待解决。
(一)产业结构亟须转型升级。广西传统制造业中,大部分企业仅对产品进行粗加工,并伴随着高投入与低产出等固有局限。深、精加工能力不足,直接限制了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与产业链条的延伸。同时,市场中缺乏具有引领作用的头部品牌及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从成本费用利润率来看,2020~2022年期间广西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6.1%、6.6%、4.2%,而同期全国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为6.82%、7.69%、6.82%,广西工业这三年间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2022年4.2%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与其他年份相比更加低。广西工业虽然有着大量的投入,但是所获利润过低,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从产业结构来看,广西制造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占比较重,新兴产业占比较小,从制造业内部能源消耗来看亦能看出此特点。2019~2022年间,制造业能源消耗中排在前三的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三大行业能源消费合计占到了制造业能源消费总数的近50%,属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产业。
鉴于上述状况,广西制造业面临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化转型的迫切需求。为应对环境压力与可持续发展挑战,必须逐步淘汰那些技术落后、附加值低的产业,同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与转型。
(二)能源消耗显著偏高。广西的制造业目前呈现出高能耗、高排放但低产出的经济模式,其生产活动中,产品成本构成除了基础性的原材料费用外,制造业的生产依赖于大量的能源消耗。作为名副其实的高能源消耗行业,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占到能源总消耗的60%以上,这一现状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来看,2019~2022年期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均低于0.5,而广西同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均高于0.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明广西在进行经济发展过程中,单位产出对能源的消耗程度较高,不利于绿色发展。
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23)数据可知,2022年广西的能源生产总量4,040.76万吨标准煤远远低于消耗量13,207.1万吨标准煤,通过能源产量与能源消耗对比得出,广西的原煤产量占总产量5.5%的情况下,消耗量达到了消耗总量的49.5%;原油产量占总产量2.3%的情况下,消耗量达到了消耗总量的13.4%,能源消耗中一次能源的使用占比过高。2019~2022年工业污染排放量除颗粒物排放量下降明显外,广西其他污染物变化不大。广西制造业由于过度依赖原煤等一次能源,必然带来高污染与高排放。
根据广西统计年鉴(2023)数据,广西2019~2022年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除2021年达到119,600万元外,其他年份有逐年下降趋势。污染环境治理投资金额主要用于废气与废水的治理,特别是2021年,治理废气金额达到113,170万元,同比其他年份总金额高出数倍,主要原因是当年广西收到了财政部下达的中央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1亿元。综合以上数据,广西制造业在绿色化转型的道路上任重道远。
(三)创新人才与投入双重短缺。技术创新是带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向上发展的灵魂所在。技术创新离不开科研经费的投入。《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评价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指标,到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应达到1.26%,2025年应达到1.68%。以N集团为例,N集团2020~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是0.03%、0.42%、0.64%。由此可见,N集团科研经费的投入远低于国家对制造业科研经费的投入要求。
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与R&D经费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名中,广西分别排第20位和第23位,在科研方面,广西还有待加强。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在待遇方面,2022年广西平均工资97,528元,低于全国平均工资114,029元。2022年广西制造业年平均工资为76,265元,低于广西在岗人员平均工资92,066元,远远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在人才培养方面,广西普通高校、职业高等学校85所,2022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967.3万,广西仅有36.19万人;培养研究生的单位只有9所,全国2022年研究生毕业人数86.2万,广西仅有1.43万人次。由此可见,广西人才培养力度不足,教育资源相对落后。
三、广西制造业绿色转型建议
(一)数字赋能,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根据中国信息通讯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3年),2022年美国数字经济规模17.2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数字经济规模7.5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美国、英国、德国数字经济占到GDP的65%以上。由此可见,数字经济已成为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制造业如果能够抓住新一轮经济变革的先机,就能抢占到未来发展及竞争合作的新优势。加强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到制造业设计研发、供产销、企业管理、维护用户关系等方面找优势补短板,优化产业结构。利用数字技术,及时采集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强化数据分析,深入数据研究,加强价值发现,对制造企业进行需求预测、对生产过程及要素投入、能源消耗进行监测,精细化管理制造业工艺、生产、物流等环节,调整制造业要素投入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实现制造业结构绿色低碳化转型。数字经济是一种低碳循环经济,数字技术的应用能降低制造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运用数字技术能够监测和减少碳排放。根据预测,到2030年数字经济能够实现12%~22%的减碳。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能够实现未来制造业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策略及国家对制造业的发展规划,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能实现广西制造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于高排放高污染的制造业而言,通过数字技术的改造能够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完成。通过大数据技术应用以及数据要素投入企业,可以系统优化生产和消费过程,实现全链条的绿色发展。
(二)优化能源消耗结构,提高能源使用率。广西制造业是能源使用的主要行业,制造业的能源消耗集中在一次能源,如煤、原油等,形成了制造业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首先,制造业应推动能源结构绿色化,在供给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替代一次能源,研发绿色技术进行发电,绿化与清洁能源结构。2023年全区规模以上风电、核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增长18%、40%、61.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消耗量比上年增长14.3%,清洁能源的使用能从源头解决降碳问题。其次,生产方式的绿色化,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能有效降低生产要素的投入,缓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淘汰制造业中的落后产能,淘汰低端、低附加值的产业,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大力发展制造业的绿色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附加值产业等,依托绿色技术生产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的产品,并大力宣传绿色文化、绿色生活方式,加大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
(三)创新驱动,支撑制造业绿色转型。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地位,加速广西制造业绿色转型。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形成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模式。强化广西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意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在制造业绿色转型过程中,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是重点。广西制造业应该从制造的供给、生产过程、排放等方面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在供给端,制造企业应该将创新技术重心放在一次能源向清洁能源转换、老旧机器向智能高端机器转换、突破核心卡脖子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在生产过程,企业应当加大技术研发,在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进行技术研发。在排放部分,企业应该加大技术研发,减少有害的废气废水废物的排放。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经费支持,2021~2022年广西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分别是0.79%、0.83%,而同时间国家的比率是2.43%、2.54%。广西在科技方面应该加大经费投入。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对企业实施一些税收优惠及减免政策,为技术创新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结合广西高校科研资源与科研机构,依据相关政策,加强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绿色低碳技术,建立技术创新中心、资源共享平台等,对于企业所需人才,与学校合作,定向培养。依托发展职业教育的东风,深入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形成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高科研人才福利待遇,为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梦倩.“双碳”背景下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3(23).
[2]张瑾华,陈强远.碳中和目标下中国制造业绿色转型路径分析[J].企业经济,2021.40(08).
[3]杨靖怡.福建省工业节能减排效率及绿色发展路径选择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7.
[4]刘建.广西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23.
[5]王丹鹤,郭佩惠.绿色科技创新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才智,2023(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