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研究
第755期 作者:□文/魏其武 陈 丽 杨倩倩 熊 玉 吴小英 时间:2025/6/16 16:58:19 浏览:60次
  [提要] 近些年,随着中国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客流量已形成巨大规模,中国区域间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也在日益增加,在按时间节点完成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下,旅游交通碳排放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基于西北五省2003~2021年各省(市)面板数据,运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和旅游交通碳排放测度模型计算得出旅游交通的碳排放量,并借助ArcGIS10.8系统分析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时序演变特征与空间格局,揭示不同的驱动因素对于旅游交通碳排放变化贡献程度的不同。
关键词: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
基金项目:202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数智化赋能新疆旅游发展机制与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JEDU2024P094)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9月4日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对碳排放量的研究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旅游碳排放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低碳旅游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通过相关统计研究便于制定适宜的政策以实现旅游的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并发挥旅游业自身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将旅游业主动融入全球和国家的低碳发展战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对于交通物流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大力发展多式联运。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旅游业逐渐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逐渐从传统的“投资少、见效快、污染低”转变为涉及规模庞大的吃、住、行、游、购、娱以及衍生出的商、养、学、闲、情、奇等新型要素的需求。2024年1月24日,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世界旅游业晴雨表》指出,由于当前国内国际签证的完善便利和航空等的运载力度提升,短期内中国出境和入境的旅游市场将得到迅速发展。此外,预计亚洲旅游市场将会面临更为强劲的复苏,旅游行业的转型伴随着庞大碳排放量。魏艳旭研究认为旅游活动碳排放主要涉及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活动,其中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占比最大,达到75%;王晓娟研究认为出游频率和出行距离等对铁路的碳排放量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助力绿色旅游转型升级,实现旅游行业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贡献,成为首要问题。
西北地区深居中国西北部内陆,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水平相较于中东部地区较落后。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北地区交通运输发展迅速,成为连接中东地区的纽带与桥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节点逐渐得到广泛关注,独特的资源优势使西北地区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但西北地区长期以来工业城市较多,加之旅游业复苏,碳排放问题成为制约西北地区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对该地区碳排放现状深入准确地研究把控,了解西北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才能为西北地区实现低碳交通、发展可持续旅游提供有效参考。
(二)文献综述。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大背景下,旅游业作为全球最大的服务行业之一,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凸显。尤其是旅游交通碳排放,已经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然而,对于西北地区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研究相对欠缺。根据相关文献,现有对于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且研究相对局限,针对某个区域的研究比较欠缺,主要的研究结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旅游交通碳排放在不同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规律探究。通过研究对象和数据特征测算各省旅游交通碳强度,如殷雅荣等使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和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表明,旅游产业GDP表现出较好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而旅游交通碳强度的全局莫兰指数显著性较低,但逐步增加。
2、对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综合各学者利用不同方法、不同测度,得出的对于旅游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当地的游客规模以及碳排放的相关技术运用。此外,技术进步对降低旅游交通碳排强度同样具有有益影响。刘俊豪、刘榆欣、黄蕾研究表明,旅游规模是首要正向驱动因素,能源效率是首要负向驱动因素。郭伟、周海霞、张鹏飞研究表明,地区旅游人次以及地区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和当地在一定时期内完成游客运输作总量的效率对旅游交通碳排放起到积极作用;而旅游业带动地区就业、拉动地区消费和促进文化交流互鉴以及通过改变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势必会带来交通方面碳排放量的增加,因此对旅游交通碳排放起到消极作用。但相关产业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制定有效减排措施,比如大力发展联运减少各种因素引起的交通碳排放的增加。孙晋坤研究认为,近年来旅游依靠见效快、污染小的产业特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短期内可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经济收益,但同时伴随着交通运载力的增加和碳排放的迅速增长,所以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水平是影响旅游交通碳排放的首要因素,但两者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所占比重不同。
3、对旅游交通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通过交通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制定合理的区域碳排放战略措施,如厉建梅、李曼、元敏丽、李觅研究发现,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呈现“京豫苏三足鼎立”的分布格局。
4、旅游交通碳排放减排策略研究。刘俊豪、刘榆欣、黄蕾提出通过结构优化、技术创新和区域协作等方式共同推进节能减排提效。孙晋坤等对各个国家、区域的标准化数据进行分析,完善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系统研究等。
综上所述,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以提高研究水平和能力。
二、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西北五省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和陕西,旅游资源丰富,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27届西北旅游协作区会议上,强调要共塑“传奇丝路,神奇西北”的旅游形象。在政策下合力促进区域旅游发展是西北五省未来旅游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双碳政策和开辟旅游市场的背景下,如何减少旅游交通碳排放,缓和区域旅游与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矛盾是一个充满挑战而又意义深远的问题,因此本文拟选取西北五省为研究对象,因地制宜对旅游交通碳排放进行分析。本文重点分析区域内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相关要素,为旅游交通减碳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二)数据来源。旅游交通碳排放数据主要来源于西北五省统计年鉴资料,部分数据来自政府官方网站、《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等,通过研究方法所构建的数据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对缺失数据使用内插法进行分析处理。
(三)研究方法
1、旅游交通碳排放测度模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对西北五省碳排放量进行测量。本文采用世界旅游组织测算交通碳排放的方法来解决交通运输中旅游碳排放数据少的问题。首先用各种交通工具,包括铁路、民航、公路、水路的旅客运输量的值乘以经过计算分析得出的碳排放系数,得到各种交通方式的碳排放量。其次用对应交通碳排放量和乘坐各交通方式的乘客中旅游者占比相乘,最后计算得到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公式如下:
C=■Ti ×Si×Qi (1)
式中,C为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总量(gCO2),Ti为乘坐各类交通工具的乘客中旅游者所占比例,Si为各类交通方式碳排放对应的系数(gCO2/pkm),Qi为各种交通方式的客运量(pkm),参考相关研究, 铁路、公路、民航和水路的Ti值所对应的值为31.6%、13.8%、64.7%和10.6%。各类旅游交通碳排放系数Si相匹配的值分别是铁路27gCO2/pkm、公路133gCO2/pkm、民航137gCO2/pkm和水路106gCO2/pkm。
2、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是分析单变量和双变量的一种数据分析与统计模型。使用分异因子探测模型以及交互作用探测模型来探究其中的数据关系。假设字母q表示度量,Y的空间上的差异以及探究因子Xi对Y空间分析的相关联的大小可以被分异及因子探测模型所探测,表达式为:
q=1-■=1-■ (2)
式中,DDF和DDG分别所呈现的是层内方差和以及全区总方差。字母q的取值范围为[0,1],T为样本总数量,Tb为第b层的样本量。字母a表示影响因子的分类,b的取值区间为[1,t],有相关文献表明,值越接近于1,表示该因素对旅游交通碳排放空间演变的影响程度越高。
在交互作用探测模型中,q值与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于Y的解释力呈现正相关。这是测算因子Y1与Y2共同作用得出的结果。(表1)
3、相关影响因素分析。西北五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与东部地区相比具有较大差异,而近年来人们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精神需求极大拓展,发展旅游事业成为了西北五省创造经济机会、缩减经济差距的战略机遇,也让旅游逐步成为西北五省的新型高潜力产业。而旅游活动势必会涉及旅游交通,从而使得西北五省的交通碳排放量将被各种旅游中的相关因素所影响。西北五省虽同处于西北地区,但从雅丹地貌到大峡谷、从盆地到沙漠,迥异的地貌风景也使得各地区旅游资源差异巨大,旅行活动的开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因此,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受到差异化明显的地区发展水平、社会风俗以及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本文综合考虑西北五省旅游交通运输业实际发展情况,并参考以往文献,在研究中主要考虑四个核心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游客规模、服务业发展水平和文化要素。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西北五省的经济社会发展远不如东部发达省份,地区间经济也具有显著性差异,加之旅游活动本身具有动态性、敏感性和高弹性,对旅游交通碳排放也具有动态影响。本文基于量化考虑,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相关考虑因素。
第二,游客规模。一方面,近年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刺激了交通需求的飞速增加,虽然新能源汽车也在不断推出更具有性价比的产品,但也尚未普及,各因素导致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不降反增;另一方面,景区游客规模的增加与旅游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呈相对正相关关系。本文基于量化考虑,在此方面只选择国内游客人数作为相关考虑因素。
第三,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受到第三产业整体发展情况的制约。地区服务业在服务于游客的过程中,较高的服务水平和舒适的旅游体验能够促进游客的增加,进而促使游客在交通方面出行频率提高。而各种出行方式,包括飞机、高铁、自驾、大巴等都会使得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加。本文基于量化考虑,在此方面选择第三产业增加值作为相关考虑因素。
第四,文化要素。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使文化要素在旅游发展中变得日渐重要,新媒体运营也促进了传统文化和新兴文化的碰撞,造就了如西安大唐不夜城、敦煌马踏飞燕等文化创新的出圈。而地区文娱活动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增加。本文基于量化考虑,在此方面选择图书馆数量、博物馆数量、群众文化馆数量作为相关考虑因素。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分析
1、时间演变特征分析。从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总量的变化趋势看,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在总体上呈现增长的趋势,总量上从2003年的0.0214吨增长到2021年的0.0492吨,明显呈现增长趋势,平均增长率为8.94%。根据时间演变特征,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缓慢增长期(2003~2010年):该阶段,我国旅游业总体呈增长趋势,居民收入逐步稳定,伴随着旅游意识的逐渐提高,我国国内居民旅游人数、国内旅游业收入等都呈现平稳增长趋势,同时该阶段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加。由于该阶段交通运输工具处于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对旅游交通碳排放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导致此阶段呈缓慢增长趋势。
(2)波动增长期(2011~2019年):该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居民的可自由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欲望也随之增强,不再局限于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享受。从国内旅游数据来看,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满足了居民随之增加的出行需求,旅游交通碳排放量随之增加;同时,在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和第十三个五年计划中,我国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提高了各省的环保意识,新能源交通逐渐取代传统交通,碳排放量逐渐减少,但整体仍保持上升趋势,并在2019年达到了一个峰值。
(3)衰退期(2020~2021年):该阶段,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人们的出游欲望随之减少,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冲击。此外,一系列相应疫情防控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内旅行频次减少,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2021年《“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绿色发展,设想建立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推动社会各产业实施低碳发展,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为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降低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成为各地政府长远目标。
2、空间演变特征分析。西北五省区域内旅游交通碳排放空间格局较为复杂,为探究其同一时间区间、不同区域内空间演变的特征以及变化程度差异,借助ArcGIS10.8系统,并融入自然断点法的使用,最终将西北五省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划分为4个等级:高碳排放区、较高碳排放区、中碳排放区和低碳排放区。
根据空间演化特征来看,从2003年到2021年,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量的总体变化趋于稳定,呈现出新疆和陕西的碳排放量较多的分布特征。虽然甘肃省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也相对较高,但与陕西和新疆相较存在差距。此外,五省相对比之下,宁夏和青海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较低。
一是新疆和陕西地区。从经济发展状况和GDP水平来看,西北五省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均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并且陕西和新疆在西北五省中占据GDP排名第一和第二,属于经济较为发达、旅游设施和条件较为完备的地区。其中,新疆作为丝绸之路中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不仅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还代表着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是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但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因而使得新疆成为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较高的地区之一。另外,陕西大力打造文旅发展新高地,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陕西省国民生产总值由2003年的2,398.58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9,800.98亿元,其中第三产业由2003年的944.99亿元,占比39.4%,增长至2021年的13,589.07亿元,占比45.6%,在这19年中陕西省不仅开办了众多旅游活动,而且一直积极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也使得陕西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不断增加且比重较大。总体来看,新疆和陕西两省,由于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对于旅游业相关产业链的打造和相应服务接待能力较强于其他三省,使得这两省的自身吸引力强,在同一时间所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量较多,旅游碳排放量的总量也就相对较高。
二是甘肃地区。甘肃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地貌景观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发展前景一直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但是部分景点生态较为脆弱,其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力度不足,使得旅游发展增长态势受到一定程度的局限,但由于其处于陇海兰新重要交通线路上,总体也是西北五省中碳排放量较大的地区。
三是宁夏和青海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区的青海是中国生态大省,也是清洁能源产业的高地,青藏高原人口总数较少、人口密度较低,交通运输的规模较小,再加上清洁能源的积极使用和大力推行,使得青海省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一直维持在较低程度,碳中和潜力巨大。而宁夏地区不断扎实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开展生态旅游区域协同发展,从“十一五” “十二五”便开始不断颁布节能减排总目标,推行“铁腕”政策力促节能减排不落空,一系列节能减排工作使得宁夏十几年来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不断维持着低占比低增长的情况。随着“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政策的提出,宁夏和青海地区极力推动节能低碳发展,这极大保障了宁夏和青海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由此获得了保持低速增长的维持动力。此外,“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一个约束性指标的要求,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需要下降大约20%的约束性指标,更加坚定了两省低碳发展的步伐。2016年公布的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名单包括宁夏的银川市和青海的西宁市,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促进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了对于碳排放量的管控力度,使得宁夏和青海的旅游交通碳排量在总体上较低。
从不同年份碳排放量具体地区分布来看:
2003年,区域旅游交通碳排放强度呈现新疆和陕西两个极点,是高碳排放区,而中间三省为其他三类碳排放区,并且碳排放强度在不同区域显示出较大的差异化特征。如从最高和最低碳排放区间来看,新疆作为第一等级的高碳排放区,而青海作为第四等级的低碳排放区,两区域之间的旅游交通碳排放存在显著差异。 
2008年,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长较为平稳,新疆和陕西仍为高碳排放区,甘肃为较高碳排放区,而宁夏实现由中碳排放区转变为低碳排放区。“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节能减排的首次提出,宁夏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在2007年6月16日当天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两台小火电机组实施关停爆破,不惜牺牲GDP为代价推动节能减排的实施,使宁夏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增长有所减缓。
2012年,在保持高碳排放区不变的情况下,其他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变动较大,如甘肃由较高碳排放区转变为低碳排放区,宁夏由中碳排放区转变为较高碳排放区,青海由低碳排放区转变为中碳排放区。2012年波及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同时也导致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大,全国财政收入回落明显,使得旅游业作为高度敏感性的行业受到了明显冲击,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明显下降,西北五省除新疆、陕西外,其他地区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等级波动性也较大。
2016年,这一年新疆和陕西依旧为高碳排放区,青海为中碳排放区,甘肃由低碳排放区转变为较高碳排放区,宁夏由较高碳排放区转变为低碳排放区。2016年是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2015年《巴黎协定》的通过、2016年《国家节能减排行动计划(2016-2022年)》的颁布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得2016年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有所下降,因而各地旅游交通碳排放增速相对较慢。宁夏为确保完成“十三五”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制订了相关实施方案,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也使得宁夏的旅游交通碳排放等级转变较大。
2019年,旅游交通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在新疆、陕西和甘肃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等级不变的情况下,宁夏由低碳排放区转变为中碳排放区,青海由中碳排放区转变为低碳排放区。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为6.63万亿元,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旅游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发展,使得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长明显,宁夏旅游收入稳步发展,也使得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等级由低转中。而宁夏银川和青海西宁成功入选2016年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名单以及2017年“十三五”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出台,使得节能减排工作在青海地区更加深入推进,使得碳排放区间向低转变。
2021年,疫情的原因使得旅游业受到巨大冲击,旅游业收入大幅度下降,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也下降明显。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差距相对缩小,但碳排放强度差异化明显,在新疆和陕西仍为高碳排放区的情况下,青海、甘肃和宁夏均有一定程度的降级,都转变为低碳排放区,形成高碳排放区和低碳排放区并立的局面。
(二)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化影响因素分析。在影响因素分析上,利用分异及因子探测模型研究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时空演化的解释力,并利用交互作用探测模型分析各影响因子的交互影响,所研究的因变量(Y)为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影响因素为:地区生产总值(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国内游客人数(X3)、第三产业增加值(X4)、图书馆数量(X5)、博物馆数量(X6)和群众文化馆数量(X7)。
1、分异及因子探测。本文通过分异及因子探测模型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探究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相关影响因素对其解释力的强弱,并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西北五省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以及因素影响下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具有何种特征。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西北五省的旅游交通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由分异及因子探测可知,七类因素对比而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博物馆数量是影响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此外,在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中,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为地区生产总值、国内游客人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图书馆数量,其显示出较为稳定增长的影响作用。(表2)
通过对各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影响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化最主要的因素有两个,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博物馆数量,两者直接差距较大,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是博物馆数量,其次是群众文化馆数量。相对其他因素而言,地区生产总值、国内游客人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图书馆数量显示出较小的影响作用,四类因素差异较小。
从不同年份具体分析,在2003年,博物馆数量是最主要的因素,解释力为0.897,其次是地区生产总值、国内游客人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图书馆数量和群众文化馆数量,解释力同为0.43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于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空间分异的解释力最弱,仅为0.333。在2008年,群众文化馆数量超过博物馆数量成为了最主要因素,解释力为0.944,其次是博物馆数量,解释力为0.922。地区生产总值、国内游客人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图书馆数量的影响力有所下降,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群众文化馆数量的影响力有所增加。在2012年,博物馆数量又超过群众文化馆数量成为了影响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分布格局的最主要因素,解释力为0.983,其他因子中地区生产总值、国内游客人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图书馆数量的解释力较上一阶段皆呈现明显上升的态势,而群众文化馆数量的解释力有所下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解释力则略微上升,为0.585。在201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博物馆数量成为主要因素,解释力达到0.948。除博物馆数量的解释力波动较大、呈现剧烈下降以及图书馆数量呈现略微上升以外,其他因素解释力都有一定程度下降。在201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仍是对于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分布格局影响较大的因素,解释力为0.989,而解释力最高的因素是博物馆数量,为0.990。地区生产总值、国内游客人数和第三产业增加值解释力有所上升,而图书馆数量和群众文化馆数量的解释力有所下降。在202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博物馆数量仍是影响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分布格局最大的因素,解释力达到1.000,而其余因素解释力也均有一定程度上升。2003年以来,对于西北五省碳排放时空演变来说,解释力稳增的因素就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综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布局受文化要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为明显,这也印证了西北五省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受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以及西北地区文化旅游越来越受欢迎的生活现实。近年来,国家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满足自身的精神需要,文化旅游成为提高自身满足感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文化要素中,西北五省作为丝绸之路所经过的重点地区,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熠熠生辉,使得地区旅游发展中群众文化馆数量、特别是博物馆数量对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影响越来越大。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解释力一直稳定增加。
2、交互作用探测。本文通过将各影响因子进行两两交互作用探测,得出探测结果如表3所示。大多数影响因子之间呈现出较强的交互作用,其中博物馆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国内游客人数、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图书馆数量各影响因子之间q值为1,博物馆数量与群众文化馆数量两因子之间q值也为1。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影响因子众多,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定会伴随着其他因素的变化,因此以上影响因子的两两交互作用对西北五省的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分布有着很大程度的作用,当地区生产总值与博物馆数量交互作用q值为1时,说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所引起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增加的同时也影响着博物馆数量变化时对当地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变化程度,且影响作用比较强烈,反之亦然。地区生产总值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交互作用也比较强,解释力均达到了0.999959,说明随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带来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变化的同时也影响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所带来的旅游交通碳排放量的变化,反之亦然。群众文化馆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国内游客人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图书馆数量等因子的交互作用也比较强,解释力均达到了0.999959。(表3)
综上所述,西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博物馆数量对于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影响最大,且博物馆数量与各因子之间的影响最为强烈,国内游客人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图书馆数量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强弱只是相对而言,随着人们内在需求的提升与重视以及国内外交流的加深,各因子的影响程度可能会有所浮动。
四、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采用先发散后总结的方法,对西北五省碳排放进行测算,利用与之相对应的统计模型,进一步分析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分异的影响因子与因素,得出如下结论:
1、从时间演进特征来看,2003~2021年旅游交通碳排放量呈现了缓慢增长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缓慢增长期、波动增长期和衰退期。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增长,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增加一定程度促进了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增长,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和国家政策一定程度上使得旅游交通碳排放的增长趋于缓慢。
2、从空间演变特征来看,省域间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接待能力等相关因子影响使得西北五省的碳排放存在较大空间上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局部上,新疆、陕西、甘肃的旅游交通碳排放相对而言最多,处于较低程度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是宁夏和青海。
3、从影响因素来看,博物馆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是影响西北五省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化最重要的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排放量也与碳排放政策、实施力度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同时,随着文旅融合不断向纵深推进,一些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因素也与旅游交通碳排放愈发相关。
(二)相关建议
1、因地制宜地制定旅游交通碳排放策略。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新疆和陕西的碳排放较高,在全国有较高的旅游知名度,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环保等相关技术,并逐渐向西北五省推广;甘肃部分旅游资源位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在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积极探索减碳新方式;宁夏和青海减碳成效显著,可进一步优化旅游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要素等。
2、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清洁低碳安全的西北能源发展共同体。西北五省能源互补优势明显,充分利用光伏、水电、风能等资源作为电能的有益补充,促进全域资源有效配置。同时,因地制宜构建森林、湿地、草原等生态系统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五省可充分学习碳排放交易市场、产业结构优化、光伏+治沙等经验,优势互补,释放生态红利。
3、倡导绿色旅游、低碳出行。发出绿色旅游的倡议,构建“全民参与,低碳旅游”的旅游场景和出行方式,扩大绿色旅游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构建绿色旅游产品体系,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同时旅游目的地要结合大数据技术监测旅游碳排放。举办大型节事赛事活动应提倡环保,使用绿色产品。多管齐下,推动西北五省旅游交通碳排放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科技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殷雅荣,李援.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J].科技和产业,2023.23(23).
[2]刘俊豪,刘榆欣,黄蕾.中国华东地区旅游交通碳排放测度与驱动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24(03).
[3]厉建梅,李曼,元敏丽,等.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省份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2024(07).
[4]周海霞.“一带一路”沿线省域旅游交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23.
[5]郭伟,张鹏飞,虞虎,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交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及脱钩效应研究[J].生态经济,2022.38(12).
[6]郭向阳,穆学青,明庆忠,丁正山.中国旅游交通碳排放格局及影响因素解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2.38(02).
[7]王晓娟.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和情景分析[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8]孙晋坤,章锦河,汤国荣,胡欢,陈敏.旅游交通碳排放研究进展与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05).
[9]魏艳旭.我国旅游交通碳排放及其地区差异的分析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10]胡程,丁正山,穆学青,等.长江经济带旅游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1).
[11]王凯,李娟,席建超.中国旅游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研究[J].旅游学刊,2014.29(06).
[12]杨雨,宋福铁,张杰.基于地理探测器的中国金融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地理2023(09).
[13]王佳,薛景洁.旅游交通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6(13).
[14]查建平,舒皓羽,李园园,等.中国旅游业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科学,2017.31(05).
[15]徐梦妍.西北五省人均财政收入差异分析[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20.27(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158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