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信用/法制 |
食品安全数字监管机制研究 |
第756期 作者:□文/王莹莹 时间:2025/7/1 17:03:47 浏览:32次 |
[提要] 食品安全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为实现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各地政府引入数字溯源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由此迈入数字新时代。然而,在溯源平台使用过程中却出现溯源断“链”现象。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聚焦广州市破除技术赋能下监管困境的行动,探索数字监管创新机制形成过程,进一步提出优化建议,以期明确各主体在数字监管中的责任与问题,为推动食品安全数字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行动者网络理论;食品安全;溯源平台;数字监管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平台塑权与数智赋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效能提升的数字驱动路径研究——基于fsQCA的比较分析”(项目编号:202410564056)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2月23日
食品安全是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水产品因易存在药物残留、重金属污染等食品安全隐患,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的重点监管领域。2022年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明确提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任务。为保证实现水产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引入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农产品溯源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迈入数字化监管新时代。
然而,区块链溯源平台在使用中却出现了溯源断“链”困境:商户信息录入率较低,农产品全过程信息监管出现断裂,难以形成信息共享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数字监管机制面临着“再失灵”的困境。广东省广州市是区块链溯源平台试点单位。为解决监管“再失灵”困境,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创新监管模式,破除技术赋能下的监管困境,实现溯源断“链”修复。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视角,探讨广州市破除食品安全溯源“再失灵”困境的数字监管新模式。
一、案例概述
本文采用纵向案例分析法,以广东省广州市H市场推广使用区块链溯源平台为例展开研究分析。广东省广州市H市场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和最早采用区块链食品安全溯源的试点平台,早期溯源断“链”和数字监管“再失灵”的问题暴露得最彻底,该市场在数字监管机制创新上的探索力度最大、效果也非常显著,因此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对比H市场在引入区块链溯源平台前后多个阶段的平台使用情况、成效及相应问题,呈现广东省广州市H市场破除监管“再失灵”困境的数字监管新模式。
(一)传统监管遇难题,数字平台提成效。广州市H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水产市场之一。2017年以前,H市场使用的是以人力为主的传统监管方式。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营商环境的复杂化,传统的监管方式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带来了工作台账缺乏真实性、纸质交易凭证模糊不清、主体责任无法追查、抽检合格率偏低等诸多问题,食品安全风险依旧存在。
2017年,作为试点市场的H市场率先引进溯源平台来辅助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这一举措既实现了一档一码,也推动了商户档案的信息化、经营台账的规范化,有效解决了追溯台账不全面、不持久、两张皮的监管大难题。除此之外,区块链溯源平台的使用还实现了精准追溯,破解了主体责任难以追查的难题。溯源平台促使政府监管跃上新台阶。
(二)溯源断“链”现困境,各方主体齐护航。区块链溯源平台引进后监管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刚引入没多久监管人员又发现了新的难题:商户信息上传率不理想,区块链溯源过程出现断“链”。究其原因,第一,商户录入信息的意愿不高,部分商户对学习如何使用溯源平台具有抗拒心理。第二,信息录入过程较为繁琐,商户认为麻烦且浪费时间,耽误经营。第三,对于商户不录入的情况缺少制度约束,这导致不少商户认为不录入信息不会造成自己的损失。
针对上述问题,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迎难而上,通过购买第三方技术服务,进而使其成为助手协助解决溯源断“链”问题。技术方对商户进行指导并督促商户每天按时录入信息,有效推动了商户录入意愿不高的问题。市场方将平台信息纳入市场管理制度,若商户未按要求整改则对其进行停档,形成强力威慑。针对源头质量无法保障的问题,监管方加大抽检快检力度,市场方纸质台账与电子台账两手抓。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监管“再失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监管成效与水产品抽检合格率也大幅上升。如今,H市场在溯源平台录入率方面遥遥领先,成为了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名列前茅的模范市场。
二、理论分析
(一)理论基础。行动者网络理论(ANT)由法国社会学家Bruno Latour、Michael Callon和John Law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是研究在多主体的复杂场域中各行动者互动合作的经典理论。其核心概念是行动者、转译和异质性网络。行动者是行动者网络建构的基础和前提,包括参与到活动中的人类行动者,也包括实际参与到活动中的一切非人类行动者。不管是人类行动者还是非人类行动者,他们都会对科学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行动者存在且参与,行动者网络才有生成的可能。转译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行动者网络能否建构的关键。转译本质上是行动者角色界定与行动者网络建构的过程。问题呈现、利益赋予、征召动员及排除异议是转译的四个重要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干扰行动者网络的形成。异质性网络是各行动者在互动联结、相互关联后形成的稳定结构。只有保证每个环节正常进行,才有可能实现各主体之间的耦合,形成强有力的行动者网络。
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了多元主体从个体独立到共同合作这一动态的变化过程,主张通过利益相关和各类正式或非正式的规范,建构起行动者相互作用的网络。同时,ANT强调多元主体参与,重视寻找共同利益,谋求共同合作,致力于最终达成异质性行动者之间平等互动的状态。该理论能够很好地呈现不同行动者的行为方式和角色定位,从各行动者不同的行为视角出发,阐释行动者合作网络的建构与运行的动态过程。
(二)分析框架。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利益相关等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关键要素都是政府监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H市场是一个利益格局多元的微观治理场域,必然存在着各方行动主体不同的利益诉求和行为策略,想要建立一个完整高效的数字监管体系显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建立了食品安全数字监管分析框架,以各行动者之间的协同关系为主线,呈现H市场创新监管机制的全过程。(图1)
首先,在利益集体网络构建的过程中,核心行动者需找出各行动者面临的障碍,通过强制通行点(目的原则)解决共同问题,最终实现各行动者的目标。这也是行动者网络转译环节中的问题呈现。在本案例中,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市场监管局为协调各方利益,让溯源平台顺利推行,便设立了强制通行点——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各行动者之间的治理共识由此形成。
其次,在行动者关系中,各行动者通过相互联系形成互动关系:市场监管局作为核心行动者,对市场管理方和技术方进行利益赋予和征召动员。通过购买技术方服务,市场监管局可以将一部分监管职责及任务赋予技术方,推动其实现从提供平台技术到督促商户使用平台的职能转变,从而形成从属监管。通过使用公权力,市场监管局可以强制要求市场管理方使用溯源平台并监督市场商户的使用情况,从而形成强制监管。在资源共享中,技术方和市场管理方需共同对商户进行监管,二者互相构成了平行监管。作为行动者之一的商户,每天都需要将货品信息录入到溯源平台,并主动向公众公开溯源二维码。公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货品来源信息,并具有向市场管理方投诉建议和评估反馈的权利。在市场监管局、市场管理方、技术方、公众四方共同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下,商户形成自主监管。在行动者网络构建的转译环节中排除了各行动者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与意见,行动者网络联盟框架得以强化。
至此,行动者利益共同体顺利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监管新模式构建完成。
三、优化建议
(一)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平台建设。技术的不稳定性是降低商户上传货品信息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这也让H市场面临断“链”困境。平台卡顿会导致录入信息的时间变长,进一步影响商户正常的经营活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市场监管局应加大完善平台技术的资金投入,并提供政策保障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升级;市场管理方应注重与技术方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发现商户在上传信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技术方作为提供技术的主体以及督促商户上传信息的监管者,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优化平台技术,及时解决平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卡顿、不稳定等问题。
H市场出现的溯源断“链”问题在监管机制创新后虽得到较为有力的解决,但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人力的弥合,数字技术无法独立完成全过程监管。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技术方应加强平台建设,完善平台现有功能,如保持优化“电子账单”等现运行过程中监管效果较好的功能;另一方面技术方应积极拓展平台功能,逐步提高数字技术在监管过程中的占比,如自动识别不规范台账。这既能够提高商户录入信息的规范程度,也能减少人力、物力的支出,推动数字技术更好地赋能政府监管。
(二)激励商户录入,促进公众参与。针对商户参与溯源平台积极性低的情况,市场方可以设置相应的激励机制,推动商户自觉录入。引入区块链溯源平台后,市场开展了“诚信商户”的评选活动,动员商户主动将货源情况录入到溯源平台中。上传率名列前茅的优秀商户会得到公开表彰,获得优秀荣誉称号。“诚信商户”的荣誉称号增强了公众对该经营商户的信任,有利于提高商户的营业额。这既可以推动该商户更加重视产品质量以保持优秀,也可以带动更多的商户积极上传产品的数据信息。除了荣誉激励,市场还可以设立奖金激励。当商户连续上传率达到一定数值,商户便可以获得相应的金钱奖励。在商户因忙碌导致参与度低的情况下,推动商户重视录入,主动参与到溯源的过程当中。长此以往,可以有效减少技术方人员的工作量,让商户形成自觉参与溯源的习惯。
针对公众参与溯源监管率较低的情况,市场方可以对公众加大宣传力度,拓宽群众参与渠道。部分公众不知道溯源平台的存在、扫码意识低。市场可以以口号标语、讲解活动等宣传手段促使公众了解溯源平台,推动他们参与到溯源监管中,从而实现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体全覆盖。同时,畅通公众投诉举报渠道。线上可授权技术方研发溯源平台公众端小程序,线下可在市场管理处设立举报信箱、热线等。这样一来,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既可以保障群众的监督权,也可以倒逼商户落实主体责任。
(三)健全法律体系,以制度为保障。在食品安全监管中,我们似乎陷入了“食品安全问题再起风波只是时间问题”的恶性循环。究其原因,法律法规扶持力度不够是当前数字化监管在食品安全领域发展的阻力。由于缺乏相应法律法规的出台,无法强制要求商户上传产品信息到溯源平台,部分商户心存侥幸而不配合上传。政府应建立健全应用溯源平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法规出台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以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通过法律的强制,约束迫使商户上传产品信息,提升商户参与度,从而实现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全过程覆盖。
“徒法不足以自行”。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同时,也要完善市场监督体系。第一,拓宽监管手段。在传统食品安全监管的基础上,引入新科技手段,如可以通过电子大屏幕实时滚动显示市场商户及其产品的相关信息,加强食品安全预防和监测工作,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效能。第二,建立健全工作追责机制,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治理机制,促进追溯体系深入食品生产和流通全过程。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迅速追踪源头,依法问责违法商户,达到追溯目标,实现信息化质量追溯全覆盖。
四、总结
在本案例中,政府(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管理方、技术方、商户、公众等多个行动者均参与其中。行为主体的灵活多变使得其中的关系难以协调。人工监管成效低,在引入溯源平台之后,又出现了溯源断“链”困境。历经数年,广州市H市场在第一轮改革中走向了数字化监管,在第二轮改革中探索出了数字监管新模式。从纸质到数字,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H市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上,H市场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保障了水产品质量安全。
当前,实现高效的食品安全治理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但食品安全溯源平台中多主体的互动机制仍是一个“黑箱”。本文以行动者网络(ANT)作为理论视角,通过“转译”这一核心环节构建起各主体间的互动关系,探索广州市数字监管新模式,以助力明确数字监管下各主体的责任与问题,增强监管效能。在推动食品安全建设的同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监管机制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Callon M.The Sociology of an Actor-Network:The Case of the Electric Vehicle[A]//Callon M.,Law J.,Rip A..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ology of Science in the Real World[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1986.
[2]Williams C C.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Commodification Thesis.The Sociological Review,2002.50(04).
[3]Van Gossum P,Arts B,Verheyen K.From “smart regulation” to “regulatory arrangements”[J].Policy Sciences,2010.43(03).
[4]文军,陈雪婧.社区协同治理中的转译实践:模式、困境及其超越——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分析[J].社会科学,2023(01).
[5]陈潭,刘璇.行动者网络参与与社区营造的再生产——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社区适用性分析[J].行政论坛,2023.30(03).
[6]谢元,张鸿雁.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治理困境与路径研究——转译与公共性的生成[J].南京社会科学,2018(03).
[7]王公为,赵忠伟.行动者网络视域下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赤峰市雷营子村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1.42(01).
[8]陈稼瑜.行动者网络视角下珍珠市场电商营销模式探析——以华东国际珠宝城为例[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21.14(01).
[9]吴旭红.智慧社区建设何以可能?——基于整合性行动框架的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20.17(04).
[10]单宇,许晖,周连喜,等.数智赋能:危机情境下组织韧性如何形成?——基于林清轩转危为机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03).
[11]刘亚平,李雪.数字监管能力:概念界定、路径分析与实践演进[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06).
[12]霍春辉,吕梦晓,许晓娜.数字技术与制造企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打开数字技术赋能的“黑箱”[J].南方经济,2023(03).
[13]吴克昌,唐煜金.边界重塑:数字赋能政府部门协同的内在机理[J].电子政务,2023(02).
[14]陈娟.数字政府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构建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21(02).
[15]张毅,王宇华,王启飞.“互联网+”环境下的智慧监管模式[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20.21(02).
[16]冯博,于晓淳.数字平台行业监管与市场监管的分工与协调[J].理论学刊,2023(02).
[17]赵谦,索逸凡.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主体结构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04).
[18]祁志伟.中国数字政府建设历程、实践逻辑与历史经验[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