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量化评分法在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第756期 作者:□文/孔祥越 时间:2025/7/2 8:46:23 浏览:37次
  [提要] 高校预算绩效过程评价是落实高校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现阶段,高校预算绩效过程评价存在评价不到位、过程评价缺乏支撑材料等问题,量化评分法有助于高校完善预算绩效过程评价,使过程评价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对高校预算绩效的事前绩效评估环节、事中预算执行与监控环节、事后预算绩效评价环节分析评价,设计量化评分相关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赋值,有助于完善高校预算绩效过程评价,进而实现全过程的预算绩效评价。
关键词:量化评分法;预算绩效;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2月27日
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发展,大大缓解了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矛盾,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积蓄力量,提供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现阶段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量相对有限,高校在使用财政资金过程中仍缺乏成本控制和效益意识,依旧存在“重申请轻管理、重分配轻控制、重增量轻存量、重规模轻效益”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优化财政预算资源的均衡配置,抑制财政预算软约束情境,充分发挥预算绩效对高等教育行业发展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高等教育由高度依赖财政支撑向提升效益自主可持续方向发展。
一、高校预算绩效过程评价量化评分原则
高校在预算绩效过程评价中,需要不断完善量化评分法的指标体系,确保预算绩效过程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预算绩效过程评价的量化评分涉及指标的选取、评分标准的制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作,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因此在预算绩效过程评价中设计量化评分法时应坚持相应的原则。首先,科学性原则。预算绩效过程评价的量化指标设计得合理,评分标准设计得科学,量化评分的结果就不会偏离方向,过程评价就能正确反映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评价的绩效结果。其次,可操作性原则。在评分过程中,评分办法应当具有可操作性,各项指标应当明确、具体,易于理解和执行,需严格按照评分标准实施,确保评分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最后,动态性原则。量化评分的指标选取与评分标准的制定应该是动态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量化评分的评价指标与评分标准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过程评价能够达到提高高校预算绩效过程评价水平的效果。
二、量化评分法在预算事前绩效评估中的应用
预算事前绩效评估是指根据战略规划、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国家政策法规等内容,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投入经济性、绩效目标合理性、实施方案可行性、筹资合规性、财政支持的方式及项目预算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
(一)合理确定预算绩效事前评估的范围。高校资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捐赠收入等,财政拨款主要包括生均财政拨款与教育专项拨款,对应形成高校的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现行实践中,高校事前绩效评估主要针对教育财政专项资金开展,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未纳入预算绩效评价的范围,人员经费的编制受到基期人员经费合理性的限制,人员经费编制时不开展事前绩效评估,会使人员经费支出不能达到高校战略发展的目标,进而影响财政资金的绩效。因此,高校预算事前绩效评估应将全部财政资金纳入评估范围。
(二)针对预算绩效事前评估进行量化评分。在预算绩效事前评估环节,结合高校预算绩效评估的关键内容,设置项目建设“满分制”与“0分否决制”,依据预算绩效事前评估的最终得分,结合高校实际情况,确定项目立项。
首先,将预算绩效事前评估设置为100分,相应设置一级指标3个与二级指标若干个。第一,设置项目立项依据指标,该指标主要代表的内容是所申报的项目是否符合政策要求、项目是否属于财政资金的支持方向、项目实施是否可行等方面。项目立项依据是项目开展的首要环节,因而在设计中赋值25分。从项目立项依据指标出发,设置二级指标5个,项目在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国家政策法规、财政政策要求等方面的符合程度设置5分,项目建设解决的关键问题设置5分,项目建设在技术、组织、财务等方向的可行性设置5分,项目建设的详细程度设置5分,项目建设预期效益设置5分。第二,设置项目预算合理性指标,该指标主要代表的内容是项目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内容、额度和标准是否经济合理,依据是否充分。合理的预算编制是项目实施的基础,因而在设计中赋值25分。从项目预算合理性指标出发,设置二级指标5个,预算金额测算依据的充分规范性设置5分,预算内容与项目建设内容匹配程度设置5分,项目投资额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性设置5分,项目预算的明细程度设置5分,预算的明细程度设置5分。第三,设置预算绩效目标指标,该指标主要代表的内容是预算资金要达到的投入产出效果,是项目建设、预算编制、中期预算绩效监控、开展绩效评价等环节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因而在设计中赋值50分。从预算绩效目标指标出发,设置二级指标6个,项目是否设置绩效目标设置5分,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整程度设置5分,项目绩效目标与项目实施内容相关性设置10分,依据绩效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的绩效指标设置10分,绩效指标的清晰、科学、可衡量程度设置10分,预期产出指标和效益指标符合正常业绩水平设置10分。
其次,设置项目立项评估“0分否决制”,对项目建设的关键环节若得分为0分,应直接将项目否决。如在预算绩效事前评估环节,若项目建设在教育事业发展方向、国家政策法规、财政政策要求等方面得分为0分,说明项目建设不符合国家政策,应直接将项目予以否决,终止项目建设。或在预算绩效目标方面,设置绩效目标得分为0,说明项目未按照要求设置绩效目标,也应直接将项目予以否决,终止项目建设。
三、量化评分法在预算执行环节的应用
预算执行环节主要是组织预算项目的实施,按规定支付资金,开展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的“双监控”,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预算绩效目标。
(一)合理确定中期监控的时间安排。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项目类型包括学科建设、学生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图书仪器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办学条件改善,不同项目实施的周期有所不同,若对于所有的项目采用相同的周期开展中期监控,项目负责人迫于项目绩效监控的压力,导致中期监控的结果不准确,不能够实现中期监控的效果。财政年初预算一般在3~4月份下达,为了保证中期监控的效果,考虑到简化项目执行环节监控的工作量,可选择在6月底、9月底对正常项目设置两次中期监控,对特殊项目,如办学条件改善类项目,可选择在9月底设置一次中期监控。
(二)针对高校预算执行环节进行量化评分。在预算执行环节,结合高校预算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设置项目中期监控“满分制”与“0分否决制”,依据预算中期监控的最终得分,确定是否需要对项目终止建设,将预算项目资金调整到其他项目。
首先,对项目执行环节的中期监控设置满分100分,相应设置一级指标3个与二级指标若干个。第一,设置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指标,该指标主要代表的内容是预算资金是否按照计划执行,是否符合财政资金支付进度的要求。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指标是项目中期监控的基本环节,因而在设计中赋值20分。从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指标出发,设置二级指标2个,项目预算执行率指标设置10分,项目进度情况设置10分。第二,设置项目年度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该指标主要指代的内容是监控时点对事前绩效评估中设置的项目年度目标的完成情况。项目年度目标完成情况是确保项目资金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的重要环节,偏离年度目标的项目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因而在设计中赋值20分。对照预算绩效评估中设置的年度目标,将总目标进行逐一分解,按照分目标的完成程度设置二级指标,对目标1完成情况、目标2完成情况等分别进行赋值。第三,设置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该指标主要指代的内容是监控时点对事前绩效评估设置的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是确保项目能够按照绩效目标完成的重要环节,因而在设计中赋值60分。从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指标出发,设置二级指标4个,成本指标设置10分、产出指标设置20分、效益指标设置20分、满意度指标设置10分。
其次,设置项目立项评估“0分否决制”,对项目中期监控的关键环节若得分为0分,应直接将项目否决。如在项目中期监控时,若项目进度情况为0分,说明项目开展要进行的采购流程还没有开始,项目建设不是急需的,可以根据轻重缓急将急需建设的项目纳入预算。
四、量化评分法在预算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预算绩效评价是指根据设定的预算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预算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高校应在项目绩效自评的基础上,对绩效自评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确保绩效自评结果的客观有效。
(一)合理确定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可以自行对预算绩效进行评价,也可以聘用外部独立的第三方预算绩效评价机构对预算绩效开展评价。不同高校受办学时间长短、办学规模大小、办学能力强弱的影响,预算资金表现出较大的差异。针对双一流高校,财政资金量比较大,可以由专业的第三方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对于普通高校,由于财政资金量较小,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预算绩效评价需要支付评价费用,基于成本效益原则,可以在接受专业预算绩效评价知识的基础上,自行组织开展预算绩效评价。
高校内部业务类型繁多,可以选取关键绩效指标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关注不同类型项目建设的关键绩效指标,重点选取对绩效产生关键影响的指标开展评价。关键绩效指标应同时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是以支撑数据为基础,以数据作为指标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比法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定性指标则指难以通过数值计算获取的指标,主要由评价人员结合自身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
(二)针对预算绩效评价环节设计量化评分。在预算绩效评价环节,根据高校内部开展绩效评价的成本效益分析,设置项目绩效评价“满分制”,依据预算绩效评价的最终得分,作为次年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建立资金使用效益与预算安排挂钩的应用机制。
在年末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设置满分100分,相应设置一级指标4个,依据项目立项时确定的绩效目标,对单个一级指标进行分解。第一,设置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指标,该指标主要指代的内容是年度预算拨付金额与实际支出金额之间的基本情况。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是保证预算支出效率的基本指标,因而在设计中赋值10分。从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出发,设置二级指标2个,预算执行率指标设置5分,资金使用合规性设置5分。第二,设置年度目标完成情况指标,该指标主要指代的内容是年度完成项目预期目标的情况,对每个单独目标的完成情况赋予相应的分数,总共赋值10分。第三,设置产出完成情况指标,该指标主要指代的内容是项目产出的成果,在设计中赋值40分。从项目产出完成情况出发,设置二级指标4个,产出数量指标设置10分,产出质量指标设置10分,产出进度指标设置10分,产出成本指标设置10分。第四,设置年度效益指标,该指标主要指代的内容是项目产生的效益,在设计中赋值40分。从项目年度效益指标出发,设置二级指标4个,社会效益指标设置10分,环境效益指标设置10分,可持续影响指标设置10分,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设置10分。
构建全过程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就是要建立“预算编制有绩效评价、预算执行有效率评价、预算完成有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有运用”,真正实现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评价。高校应进一步为项目预算绩效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加强预算绩效目标指标制定的辅导,加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加强预算绩效一体化系统的建设,完善高校预算绩效的过程评价,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的规范性与有效性。预算绩效过程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反馈至项目负责人员及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和调整的重要依据,不断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持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作者单位:河南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英姿.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应用研究经验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22(02).
[2]张娟娟,魏利平,胡冰,等.高校整体绩效管理的实施路径探析——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J].会计之友,2023(04).
[3]乔春华.论高校预算绩效过程评价[J].会计之友,2022(14).
[4]张骞.地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行为异化的生发与治理[J].财会通讯,2024(2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67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