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高质量充分就业研究
第756期 作者:□文/林雪岩 时间:2025/7/2 8:52:58 浏览:36次
  [提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就业政策经历了从统分统包、双向选择、就业市场化、就业优先战略、实现高质量就业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历史沿革。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这一新的就业工作目标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高校作为新增就业主力军,可以从供给侧、需求侧、成长侧三个维度探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政策;历史沿革
基金项目:阜新市社会科学立项课题:“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境、成因和出路”(项目编号:2024Fsllx17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资源衰退城市企业社会保险缴费问题、形成逻辑与突破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YJAZH01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2月27日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提出彰显党中央对就业工作的高度重视,为新时期就业工作指明发展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深入理解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的历史沿革,聚焦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价值内涵,探索高校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担当作为,对助力高校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一、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出的历史沿革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经济制度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初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伴随着经济制度的调整,就业政策也从当初的“统招统分”到“三结合”方针,从双向选择到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政策始终与时俱进,有力有效化解了不同时期的就业突出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提出正是体现了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
(一)从实施“统包统分”到开始“双向选择”。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快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我国实行了计划经济。在这个时期,国家对劳动力资源进行统一调配,核心特点是由国家按照需求将劳动力分配到各个企事业单位工作。这一就业政策,与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对当时经济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有力保障了各地区、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这种就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劳动者的就业权利,但同时也限制了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传统“统分统包”的就业政策限制了人才流动和个人职业发展,因而受到巨大冲击。1980年8月,国家提出了“三结合”就业方针,即在国家统筹和规划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这一政策出台,既体现了就业由行政调节,受政府操控,又体现了劳动力由市场调节,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和自主就业,是对传统就业政策的一次重大突破。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分配办法”,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拥有双向选择权。双向选择就业政策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二)从推行“就业市场化”到实施积极就业政策。1992年,党的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国家开始探索市场经济下的就业模式。劳动力开始自由流动,企业的用工方式也更加灵活,“就业市场化”应运而生,全员劳动合同制全面施行,企业等用人单位获得了更大范围的用工自主权,初步确立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双向选择机制。1995年,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实施再就业工程,实现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的平稳转移,进一步推进就业制度改革。1998年,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标志着我国进一步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就业机制。
200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即“就业促进” “就业扶持” “就业保障” “就业服务”四位一体就业政策。同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并明确提出,扩大就业是我国当时和今后长期重大而又艰巨的任务,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就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扩大就业门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提供就业岗位和吸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等一系列国家实行的促进就业长期战略和决策,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将解决劳动就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国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就业持续增长,并采取六大措施确保就业持续增长。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扩大就业的指导思路和政策措施。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强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并首次提到,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为广大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干事创业的信心。2008年1月起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将促进就业政策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从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不断丰富发展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并把实现就业更加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第一次将鼓励创业纳入就业方针;第一次将促进就业上升到战略高度;第一次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加强就业扶持的重点群体之列。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新目标,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等一系列新举措。2018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稳”方针,2020年4月,中央又提出“六保”的新任务,把就业放在“六稳” “六保”的首位。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十三五”促进就业规划》《“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等专门文件,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主要目标,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升就业质量,着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切实防范和有效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综合施策确保了就业稳定增长。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第一次出现“平等就业”和“就业歧视”字样,首次提到“新就业形态”,表明了党中央对公平就业的重视,也展现了党中央推进落实高质量和充分就业的力度和决心,也有效实现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业总体稳定的良好局面。
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7月份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9月25日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对高质量充分就业做了详细解读,即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部署了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等24条举措,指出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先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新时期就业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表1)
二、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价值内涵
我国的就业政策发展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和转型,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相适应。不同时期就业政策的出台、就业目标的确定,可以说既一脉相承,又创新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目标,充分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和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一)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质量充分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首先,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供给侧看,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使劳动者有可观的收入、稳定的发展和满意的生活,增强干事创业的动力和信心,从而有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从需求侧看,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能够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效能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有力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孕育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业态等,这就能够产生一系列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就业增长点;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造更多优质就业岗位,推动优质劳动力向重点领域和区域集聚,激发就业潜能和就业红利,有效改善结构性就业矛盾;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多元主体的就业资源集成和优势互补,加速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提升现代化人力资源水平,进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由此可见,只有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就业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注入的新动能。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业是第一民生,是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就业使广大人民能够获得劳动报酬,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进而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同时,就业也是人民追求自我实现、展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强调统筹推进就业岗位创造和就业质量提高,是有效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和关键,是顺应人民就业需求新变化提出的有效解决办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以有效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更多人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让更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三)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作出的新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包括人口质量、人民生活品质、人民生存环境。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人口发展的基础,能够有效改善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成色;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是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保障;高质量充分就业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科技提升、社会稳定,是人民生存环境改善的有力支撑。因而,新时代新征程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而以高质量的人口发展、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和高水平的生活空间有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三、高校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着力点
高校是党和国家的人才资源主阵地、科技创新主战场、新增就业主力军。推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时代新征程上,在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夯实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基础,高校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探索:
(一)从供给侧角度构建现代化人才支撑体系。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应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相互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人才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要供给侧,要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人才支撑体系。一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以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通过优化整体学科布局、规划优势学科资源、加强前沿交叉学科建设,调整优化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发挥行业特色高校、“双一流”专业品牌优势,搭建高校间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互惠平台,丰富增强高校人才体系建设。三是国家宏观调控,政校企协同发力,将人才体系建设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结合起来,从国家层面构筑人才支撑体系大格局。
(二)从需求侧角度打造人才培养质量高地。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施高质量发展计划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高校作为人才自主培养主阵地,有义务、有能力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大师级人才,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有效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卡脖子”问题解决。一是锚定国家高质量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形成若干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前沿学科方向,增强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自觉与自信。二是深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打造若干新技术综合示范区,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联动发展。三是加强基础研究,重视“0-1”创新,培养更多心系“国家事”、勇担“国家责”、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领军人才。
(三)从成长侧角度激发学生全面发展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相得益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举改革之旗,强调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价值追求。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作为教育主体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一是强化价值理念引领,培养高尚情操,倡导以服务国家需要和贡献社会价值为职业选择、以推动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为职业追求,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以大学生的需求、能力和社会关系为出发点,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激发学生职业发展动力,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三是以提升大学生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为发力点,将知识、能力、概念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进而逐步培养大学生完成职业任务的能力,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高校主动担当作为,也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广大劳动者同向发力,同时需要全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加强协同,共同形成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永霞,马立红.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匹配的发展研究[J].北京教育,2019(10).
[2]徐明,陈斯洁,聂云蕊.我国青年就业研究的核心议题、演变与展望[J].人口与经济,2024(05).
[3]范宪伟,赵一凡.我国青年就业政策演变历程、现状特征和对策建议[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24(06).
[4]孟彬,钟新文,刘鸣禹.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变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2).
[5]刘万振.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24(24).
[6]丁述磊,戚聿东,刘翠花.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理论内涵、市场效应与推进方略[J].社会科学辑刊,2024(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53362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