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金融/投资 |
商业银行参与融资租赁的协同机制优化研究 |
第756期 作者:□文/郭晓菁 时间:2025/7/2 9:04:47 浏览:52次 |
[提要] 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参与融资租赁的协同机制优化路径,通过对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公司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二者协同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在理论推导和政策分析框架下,提出基于差异化路径的协同机制优化策略,旨在促进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金融行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协同机制;资源禀赋;功能定位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22日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公司在金融服务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实力、客户资源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融资租赁公司则以其灵活的租赁模式和专业的设备融资服务,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然而,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的协同仍停留在“资金供给”浅层合作,未充分发挥“融资+融物”复合功能。当前二者在业务协同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研究商业银行参与融资租赁的协同机制优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回顾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推进,已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公司的协同效应和合作模式的研究。一些学者从比较优势和资源互补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公司在资金、客户、风险管控等方面的差异和协同潜力,认为二者通过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张春秀(2009)研究认为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和客户资源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融资租赁公司在设备融资和租赁服务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双方的合作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周薇(2008)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提高利润的方式。王鹤(2018)研究指出银租合作存在功能重叠问题。另有研究关注了双方在业务合作中的风险分担和控制问题,提出了完善风险评估、预警和处置机制的建议,以保障协同业务的稳健发展。沈静(2005)研究认为,在银赁合作中,应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承租人的信用状况、租赁设备的价值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准确评估项目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同时,双方应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提前预警并处置潜在风险。史燕平(2020)运用制度经济学探讨了融资租赁与商业银行行业的监管政策优化问题,认为现阶段我国融资租赁业的不稳定源于竞争结构与交易方式的不合理。
综地来说,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在业务上具有一定的协同性,可以从比较优势理论、协同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进行论证。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同的经济主体在资源禀赋和专业能力上存在差异,通过分工与协作,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体效益的提升。商业银行在资金筹集和风险管理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取大量资金,并通过专业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保障资金的安全性;融资租赁公司则在设备融资和租赁服务方面具有专业优势,熟悉设备的采购、租赁和运营管理,能够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设备融资解决方案。二者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开展协同业务,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二)协同理论。协同理论强调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效应。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公司虽然在业务领域和运营模式上存在差异,但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设备投资和消费方面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协同的基础。通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信息共享、业务联动和风险共担,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提升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竞争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关注经济主体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问题。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公司通过协同机制的优化,可以降低双方在业务合作中的交易成本。例如,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标准化的合作流程,减少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合同执行成本;通过共享客户资源和信用信息,降低尽职调查成本和风险评估成本;通过联合设计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案,提高交易效率,减少因业务复杂性带来的额外成本。
二、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公司资源禀赋与功能定位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资源禀赋与功能定位
1、资金实力雄厚。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公众存款等方式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具有强大的资金筹集能力,能够为大规模的融资租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其资金来源稳定、成本相对较低,为融资租赁业务的资金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依托庞大的存款基础与同业市场渠道,商业银行具备全周期、多币种的资金调配能力。2024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达255.68万亿元,构成社会融资体系的核心蓄水池。
2、客户资源丰富。商业银行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覆盖全国96%县域的物理网点与数字化服务渠道,形成多层次客户触达体系,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涵盖了各类企业和个人。这些客户在生产经营和消费过程中可能存在设备融资需求,为融资租赁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通过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借助其客户资源优势,拓展业务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
3、风险管理专业。经过多年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已建立包括资本充足率管理(平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72%)、压力测试、拨备覆盖率(平均拨备覆盖率205.2%)等在内的全面风控机制。商业银行内部具备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和先进的风险评估模型,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能够进行有效地识别、评估和控制。在与融资租赁公司的协同业务中,商业银行可以运用其风险管理优势,对租赁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保障双方的资金安全,降低整体风险水平。
(二)融资租赁公司的资源禀赋与功能定位
1、设备融资专业。融资租赁公司专注于设备融资租赁业务,对各类设备的市场动态、技术性能和租赁需求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租赁方案,包括直接租赁、售后回租、杠杆租赁等,满足客户在设备购置、技术改造和资金周转等方面的融资需求。
2、租赁模式灵活。与传统的银行贷款相比,融资租赁具有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租金支付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客户的现金流状况和经营周期进行定制化设计。例如,初期租金支付比例较低,后期根据设备运营收益情况进行调整,这种灵活的支付模式能够有效缓解客户的资金压力,提高设备融资的可行性。
3、设备处置能力强。融资租赁公司在设备的设备估值、残值处理、物权管理等环节形成独特专长。通过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融资租赁公司一般能够准确评估设备的残值价值,并在租赁期结束后进行有效的处置,如出售、回购或再租赁等,降低设备闲置和贬值风险,实现设备价值的最大化利用,头部租赁公司设备处置周期较商业银行快40%,回收率高出15个百分点。
三、商业银行参与融资租赁协同机制现状及问题
(一)合作模式单一。目前,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公司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传统的银赁合作模式上,即商业银行为融资租赁公司提供贷款资金,用于支持其开展租赁业务。这种合作模式较为单一,未能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和业务方面的协同潜力。例如,在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中,双方的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在联合租赁、厂商租赁等创新业务领域的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规模较小,影响力有限。
(二)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公司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由于双方在业务领域和风险管理方法上存在差异,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租赁项目的运营情况等信息的掌握程度不同,导致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准确评估风险和制定合理的合作策略。例如,融资租赁公司对租赁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承租人的经营状况可能缺乏深入的了解,而商业银行对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租赁资产质量也存在信息盲区,这增加了双方的合作成本和风险。
(三)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在现有的协同业务模式中,风险分担机制不够完善,双方在风险承担上的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和合理。一旦租赁项目出现风险,如承租人违约、设备价值贬损等,容易引发双方在风险处置和损失分担上的争议。例如,在银赁合作贷款业务中,商业银行通常要求融资租赁公司提供一定的担保或风险补偿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执行难度大、效果不佳等问题,无法有效实现风险的共担和分散。
(四)专业人才短缺。融资租赁业务涉及金融、法律、设备技术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目前,商业银行和融资租赁公司都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在融资租赁业务创新、风险管理和项目运营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匮乏。这不仅影响了双方在协同业务中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制约了协同机制的优化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四、商业银行参与融资租赁协同机制优化路径
(一)基于资金资源差异的资金协同路径
1、优化银赁合作贷款模式。商业银行应进一步优化传统银赁合作贷款模式,提高贷款审批效率,降低贷款利率,根据融资租赁公司的信用状况和项目风险程度,灵活确定贷款期限和还款方式。同时,加强与融资租赁公司在租赁项目前期的沟通与合作,提前介入项目的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环节,共同制订合理的融资方案,确保资金的及时到位和有效使用。
2、推动租赁资产证券化。合作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参与融资租赁公司的租赁资产证券化业务,作为资金提供方或投资者,为租赁资产证券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资产证券化,将融资租赁公司的优质租赁资产转化为可在资本市场上交易的证券,拓宽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金流动性。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借助资产证券化业务,分散投资风险,获取稳定的收益。
3、开展产业基金合作。针对特定的产业领域,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医疗设备等,商业银行可以与融资租赁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产业基金。双方按照一定的出资比例和约定的投资策略,对相关产业的设备融资租赁项目进行投资。通过产业基金的合作模式,整合双方的资金资源和产业信息,实现资金的精准投放,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同时,产业基金的运作可以引入专业的基金管理团队,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基于客户资源差异的业务协同路径
1、联合营销。商业银行和融资租赁公司应建立联合营销机制,共同开展市场推广和客户拓展活动。双方可以共享客户资源,通过交叉销售的方式,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案。例如,商业银行在为客户提供信贷服务时,可以向有设备融资需求的客户推荐融资租赁公司的租赁产品;融资租赁公司在开展业务过程中,也可以向客户介绍商业银行的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存款、理财、结算等,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提高客户黏性和综合收益。
2、定制化金融服务方案。基于对客户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商业银行和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共同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方案。对于大型企业客户,可以根据其生产经营规模和设备更新计划,设计综合的设备融资与信贷支持方案,包括长期设备租赁、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组合,满足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对于中小企业客户,可以针对其资金实力有限、融资渠道狭窄的特点,推出小额设备融资租赁产品和配套的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设备购置难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客户信用体系建设协同。双方应加强在客户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协同合作,共同建立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整合双方在业务过程中积累的客户信用数据。通过共享客户信用信息,提高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为双方的业务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同时,可以联合开展客户信用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客户的信用意识和诚信水平,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降低整体业务风险。
(三)基于风险管理差异的风险协同路径
1、风险评估与预警协同。商业银行和融资租赁公司应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的协同机制,共同对租赁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控。双方可以组建联合的风险评估团队,综合运用各自的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对项目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实时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共享项目运营过程中的风险信息,如承租人的经营状况变化、设备的使用和维护情况等,提前采取风险防范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
2、风险分担与处置协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双方在租赁项目中的风险责任划分,根据风险的性质和来源,合理确定风险承担比例。例如,对于因承租人违约导致的信用风险,可以按照双方在项目中的出资比例或约定的风险分担比例共同承担损失;对于因设备技术更新导致的市场风险,可以通过协商调整租金支付方式或设备处置方案等方式进行风险分担。在风险处置方面,双方应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制订风险处置方案,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资产保全和风险化解,如对承租人进行催收、设备回购或再租赁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双方的损失。
3、内部控制与合规管理协同。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的协同合作,确保双方在协同业务中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双方可以定期开展联合的内部审计和合规检查活动,对协同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隐患。同时,共同建立业务培训和交流机制,提高双方员工的内部控制和合规意识,规范业务操作行为,防范因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
五、政策建议
(一)加强监管协调与政策支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公司协同业务的监管协调,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和协调机制,避免监管空白和重复监管。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双方开展协同业务创新,如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方面给予支持,降低双方的业务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开展协同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政府和行业协会应推动建立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公司、企业客户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包括信用信息、设备信息、市场信息等。通过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双方在协同业务中的信息获取效率和准确性,为风险评估、业务决策等提供有力支持。
(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教育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融资租赁及相关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优化高校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增加融资租赁、金融工程等课程内容,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技能的融资租赁人才,提高行业整体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公司协同机制优化提供人才保障。
综上,商业银行参与融资租赁的协同机制优化对于促进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发展中,商业银行和融资租赁公司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合作与协同,不断创新业务模式和机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实现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商业银行与融资租赁公司的协同机制也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以适应新的形势和挑战,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要求。
(作者单位:上海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史燕平.融资租赁理论与实务[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2]张春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的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3]沈静,于晓宇,杨隽萍.商业银行融资租赁业务的机会与风险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04).
[4]周薇.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研究[J].华商,2008(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