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黑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策略
第756期 作者:□文/黄传堃 杨树果 时间:2025/7/2 9:09:12 浏览:42次
  [提要] 在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日益复杂的背景下,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本文在农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分析黑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全国粮食安全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黑龙江;农业高质量发展;粮食安全;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1月15日
要想实现农业强国,首要任务就是增强粮食保障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解决十几亿人口的粮食问题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目标,深入推进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总体安全有保障。
一、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
(一)我国人口增长与需求升级,导致粮食供求不平衡。据第七次全国人口统计数据可知,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幅为5.38%,年均增长率为0.53%,我国过去十年的人口增长保持在低速增长状态。据调查,2010年我国人口接近14亿人,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到390公斤,总需求量达5.5亿吨;预计到2030年,人口将达到16亿人,人均粮食消费量将增加到约400公斤,总需求量将增加到约6.4亿吨。人口数量增长也导致人们需求的增加,对动物蛋白食物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从而带动饲料粮消费需求持续增加,粮食消费总量也将进一步上升,这无疑会给我国粮食供给带来较大压力。
(二)受国际环境影响,全球市场不确定性大,进口依赖性高。2001~2020年间,我国粮食进口量发生很大的变化,从1,700万吨增至1.4亿吨,年均粮食进口增速超过10%。并且,进口粮食在国内粮食存储、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从原来的3.9%升至21.3%,国际粮食交易市场中中国的粮食购买量占比也从4.5%升至28.4%。2022年受俄乌冲突影响,乌克兰大麦的产量和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38.53%和52.46%,玉米的产量同比分别下降35.91%,小麦的产量和出口量同比分别下降34.86%和9.14%;世界大麦的出口量为3,009万吨,同比减少6.95%,玉米产量和出口量分别为11.57亿吨和1.81亿吨,同比分别下降4.94%和12.42%。不仅国家冲突会给粮食安全带来压力,而且一些其他的粮食出口国制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施粮食出口禁令或者粮食出口限制措施,减少对外的粮食供给,导致粮食贸易量收缩和市场价格波动,这些都会加大粮食安全压力。
(三)气候变化对粮食造成威胁,同时种植生产成本上升。研究发现,在全球升温1.5℃背景下,我国水稻单产平均下降7.49%,减产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8.6%,其中严重减产面积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10.3%。同时,积温和降水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积温在1%的环境下对粮食安全具有负向影响,降水在5%的环境下对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除此之外,气候变化带来许多问题,导致粮食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冲击,种植成本增加,加剧了粮食不安全状况。随着其影响程度增加,损害程度也会随之增加,从而造成粮食减产。
(四)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不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出走,农业生产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加重。受上述问题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五)粮食储备结构不合理,粮食运输损耗问题依旧存在。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在功能性、安全问题、工作效率、产地、销售地、原粮与成品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在运输中,损耗问题也会影响粮食安全,粮食集装箱公铁水多式联运相比包粮和散粮运输具有明显的低总成本和低损耗优势,损耗成本占比分别为9.86%、42.29%、29.82%。粮食从生产地到销售地的运输费用和粮食流通成本比较高,部分地区的粮食损耗问题依然存在。
二、黑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一)种植结构单一,限制农产品附加值提升。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大的粮食供给省份,虽然总产量在全国占一席之地,但是其种植生产结构单一。据统计,2023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达7,788.2万吨,其中水稻产量为2,440万吨,玉米产量为4,379万吨,大豆产量为927.8万吨。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1,474.3万公顷,其中水稻种植面积为326.9万公顷,玉米为645.2万公顷,大豆为488.7万公顷。从数据来看,黑龙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就是水稻、玉米和大豆这三种,种植结构较为普通,种植种类较为单一,虽然黑龙江在农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社会需要和市场发展的变化,黑龙江在农业发展结构上的问题也会显现出来。农业发展仍然停留在“单一化”这一阶段,黑龙江以粮食种植为主,且大宗粮食品种集中种植的局面难以改变。此外,黑龙江的农产品仍以低附加值的原料型产品为主,多数农产品直接作为原料出售,深加工、过腹转化的能力不足。虽然粮食总产量大,但粮食深加工水平较低,未能充分提升农产品潜在的经济价值。
(二)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绿色农业发展能力低。目前,黑龙江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并不完善,对于地区的生态管理并没有做到差异化和精准管控,部分地区治理能力不足。同时,秸秆焚烧问题仍然存在,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于黑龙江的森林资源保护也存在较大难度,虽然黑龙江是林业大省,但是由于以前过度的采伐和开发,地区生态系统开始退化,生态环境压力增大。上述问题会对黑龙江农业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尤其对粮食产业具有阻碍作用。
(三)优质耕地资源减少,黑土资源面临退化风险。虽然耕地总量稳居全国第一,但是黑龙江省目前优质的耕地资源还是较少,无节制的化肥、农药施用并且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导致土壤的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化和侵蚀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原本优质的耕地造成伤害,耕地的“非农化” “非粮化”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些都会使黑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可能会影响全省耕地质量,导致粮食减产。
(四)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薄弱,科技支撑不足。要想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减轻其压力,就必须摆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高效型生产。但是,目前黑龙江省对于原始的生产方式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向高效生产转型还有一定的难度。黑龙江省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能力较为薄弱,已经建立的科研基础设施存在短板,这些都会降低农业生产效率,会更深一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主要精力放在农业发展上,忽视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导致研究农业方面的人才匮乏,这样会使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云平台的使用效率下降,降低农业生产效能,减缓农业发展进程。
(五)农民种粮利润空间缩小,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黑龙江省主要的支柱产业就是种植业,但是由于目前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而且部分农产品的生产收益偏低。种植粮食的成本逐年在上升,特别是肥料、农药、机械等相关投入品的价格在上涨,降低了农民的收益。农民在计算利润的时候去掉成本发现剩余利润空间狭小,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并且对于粮食补贴政策的实行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部分农民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政策未能精准地覆盖到真正需要的农民和地区,在实施政策过程中存在偏差,扶持力度不足。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粮食价格变化,对农民种粮积极性也会产生影响。
三、黑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策略
(一)优化种植业结构,对主要农作物进行升级改造。新形势下,黑龙江省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的矛盾,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黑龙江省当前的重要任务。面对新的挑战,种植业结构调整以新发展理念为首,推进种植业结构改革。优化玉米结构,调减非优势区种植的玉米,重点发展青贮玉米,不断提升其育种效率,实施精准育种,才能顺利适应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趋势。稳定水稻种植,要稳面积,同时要保证品质,杂交水稻与常规水稻发展并重,核心在于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提升种业竞争力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应因地制宜发展食用大豆,推进粮豆轮作,扩大优质食用大豆的种植规模,构建合理轮作制度。
(二)强化生态保护,确保农业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互动。随着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对于破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制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实时更新和共享。加大对生态修复的投入力度,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同时建立跨部门生态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明确生态安全的法律地位,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速完善落实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农业发展向全面绿色化转型。
(三)加强耕地保护,积极推进黑土地修复工程。必须从“节约资源,绿色低碳发展”的高度保护耕地,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将耕地保护视为一项系统工程。完善农民对于土地承包基本经营制度,提高其耕地保护意识和行为自觉性。在优化耕地布局中,坚持耕地数量与质量并举,对土地进行高效利用,完善其耕地调查评价制度,要做到精准监控。进行黑土地修复工程,推行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化肥、深松耕作等技术,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加强防风固土措施,减少土壤流失。
(四)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注重前瞻性布局,开展农业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对基础科技的研究,发现困难及时突破,解决出现的相关科技问题。寻找农业科技发展中的规律,积极完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首要任务。加强对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的支持,引入精准农业技术。健全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对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方向的扶持力度,增强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的保障,推动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基金,改善其创新基础条件。“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支持农业科研机构进行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增强农业抗灾能力,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五)提高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完善粮食种植生产补贴政策,继续实施粮食生产补贴,进行良种良补。加大农民对农机购置的补贴,实现补贴精准发放。对种粮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进行定向扶持,从而降低农民种粮成本。对高产、优质粮食种植的农民给予奖励。同时,提升粮食价格保障机制,保障主要粮食作物的最低收购价,避免粮食价格波动过大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继续完善主要粮食作物保险保障力度,加大其保险覆盖范围,加强社会保障,降低农民种粮风险,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通讯作者:杨树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肖俊彦.我国粮食消费水平及中长期需求与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0(12).
[2]王一鸣.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J].新经济导刊,2019(04).
[3]姚靖.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分析[J].价格月刊,2024(04).
[4]谭砚文,杨世龙.风险叠加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3(02).
[5]王旖旎,吴玲.全球视域下国际形势、粮食安全与中国方案[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4(02).
[6]陈有华,曾梦晴,陈彬.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韧性的影响——基于作物多样化的调节效应研究[J].生态学报,2024.44(16).
[7]苏芳,刘钰,汪三贵,等.气候变化对中国不同粮食产区粮食安全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2.32(08).
[8]陈志钢,胡霜.气候变化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问题,2024(10).
[9]邱俊杰,任倩,余劲.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资本投入与土地利用效率——基于鲁豫皖三省固定农户跟踪调查[J].资源科学,2019.41(11).
[10]董小菁,孙洪武.基于应用主体采纳行为的农业技术再分类及推广模式[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11).
[11]曹宝明,黄昊舒,赵霞.中国粮食储备体系的演进逻辑、现实矛盾与优化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2(1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10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