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新质生产力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第756期 作者:□文/李景初 雷凤娇 时间:2025/7/2 9:11:47 浏览:43次
  [提要]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建设农业强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入与应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蕴与深远价值。本文以新质生产力赋能畜牧业的价值意蕴-面临困境-创新进路为研究脉络,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新质生产力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2024年度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美丽乡村建设视域下河南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2400410230);2024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促进民宿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4JC046);2024年度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豫文旅政法[2023]10号)阶段性成果;新一轮河南省重点学科“旅游管理”(教研[2023]414号)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2月30日
畜牧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具有保障食物安全和居民生活的战略地位。近年来,我国畜产品供应能力稳步提升,产业素质显著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较高水平,绿色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也存在产业效益不佳、保障体系不完善、抗风险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因此,亟须重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一)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畜牧业技术创新。创新是新质生产力最显著特征,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发展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将先进的科技要素融入传统产业中,推动技术创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畜牧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数据驱动的决策以及智能化养殖逐渐成为可能。例如,智能化的动物健康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获取动物的生长、健康状况等数据,帮助牧场主及时进行疾病防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损失。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推动产业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
(二)新质生产力助力畜牧业提效与产业组织优化。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有利于引入数智化设备和变革发展模式,从而促进畜牧业效率提升和产业组织优化。通过自动化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引入,畜牧业可以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例如,智能饲喂系统能够根据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体型等个性化需求,自动调整饲料配方,优化饲料利用效率。同时,大数据分析技术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优化供应链管理、市场预测与风险控制,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产业整体效益。此外,新质生产力促使畜牧业的产业组织朝着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使得中小企业更容易整合资源,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三)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畜牧业韧性增强和产业安全发展。畜牧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产业,其发展需要应对市场波动、疾病爆发、气候变化等多重风险。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产业的智能化水平、信息化管理和全程可追溯能力,帮助畜牧业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强产业韧性。例如,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疫情苗头,进行快速处置,减少疫病对生产的冲击。同时,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能够提升畜牧产品供应链的透明度,确保食品可追溯及安全。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必然催生新的畜牧业生产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畜禽种业自主创新,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及加快畜牧兽医法律法规规章修订,以保障畜牧业产业安全。
二、现实困境
(一)畜牧业生产技术集成缓慢,数智化设施装备水平低。畜牧业的机械化水平是衡量畜牧产业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畜牧机械行业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导致新技术、新设备的研发和应用进度滞后;畜牧机械企业过于注重低端产品的生产,而忽视了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导致市场供给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畜牧机械产品品种不全,成套性差,难以提供多品种和机型的牧草机械,不能满足不同经营规模的用户需求。同时,物联网设备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尚不广泛,如高清摄像头、智能传感器等设备的覆盖率较低,导致养殖环境监控、动物健康监测等方面的数据收集不足。我国畜牧业在智能饲喂系统、智能环境监测系统、智能疾病防控系统等方面的应用还相对滞后,智能化养殖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需要加强。
(二)畜牧产业组织能力亟待加强,亟须转型升级。畜牧产业内部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从饲料供应、养殖管理、疫病防控到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各自为政,导致信息流通不畅,资源浪费,整体效率低下,限制了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合作,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畜牧产业内部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体系,企业间、合作社间、农户间等组织形式松散,难以形成合力,使得产业在面对市场波动、疫病挑战等问题时,难以迅速做出统一、有效的应对措施,增加了产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养殖管理、疫病防控、产品质量等方面,畜牧产业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体系,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竞争力弱,增加了疫病防控的难度,威胁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畜牧产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导致产业在面对市场新需求、新挑战时,难以迅速开发出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制约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三)畜牧产业高水平人才支撑力度不足,人才建设亟须重视。随着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亟须建设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畜牧人”人才队伍。然而,当前畜牧产业面临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尤其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导致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缺乏有力的人才支撑。现有畜牧产业人才中,中老年人才占比过高,而青年人才相对较少,导致人才队伍的活力不足,创新能力受限;许多畜牧产业人才仅熟悉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能力,限制了他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的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管理、营销等关键领域,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产业在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市场开拓等方面缺乏有力的引领和支撑,畜牧产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进展缓慢,难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四)畜牧业绿色技术推广不足,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绿色技术的推广是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绿色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推广力度不足,环保养殖技术、节水节能技术、生物质废弃物处理技术等绿色技术的普及率较低。同时,由于消费者对畜牧产品绿色化和优质化的认知有限,市场上难以形成“优质优价”的良性机制,企业难以通过高质量、高环保的产品获得更高的收益。这种困境使得企业对绿色技术的投入动力不足,从而阻碍了畜牧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进一步前行。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进路
(一)全面推进畜牧业数字化,提升设施设备数智化水平。数字化是新质生产力赋能畜牧业的关键路径之一。其一,规划引领与政策扶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明确的畜牧业数字化发展规划,明确智慧畜牧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举措。其二,加大数字技术推广与应用。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创新应用。启动实施“工厂化农业关键技术与智能农机装备”重点研发专项,解决高端农业传感器等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通过建设智慧牧场、智慧畜牧产业园等示范项目,推动信息技术与畜牧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其三,加快建设畜牧业智慧服务平台。构建智慧畜牧信息系统和辅助决策平台,实现畜牧生产、流通、屠宰等各环节的数据集成与可视化,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推动畜牧业电商平台建设,促进优质畜产品等农产品上网销售。同时,探索信息化服务金融模式,缓解畜牧业发展中的资金难题。
(二)提升畜禽养殖集约化水平,以优化产业组织能力和助力产业转型。集约化畜禽养殖是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第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养殖场(户)技术革新与设施升级,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并扶持中小养殖户向规模化、标准化转型。同时,培育领军企业,推动养殖合作社、家庭牧场等多元化经营模式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产供销一体化及资源共享构建稳固产业联盟。此外,构建龙头企业与中小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其专业化和市场竞争力,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支持环保型养殖,并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高畜禽养殖集约化水平。第二,实施全方位标准化生产流程。针对畜禽养殖的多样化特征(涵盖品种多样性、地域差异性、规模变化性及养殖模式多样性),设计并实施统一的饲养管理标准体系,以优化和完善标准化生产结构。注重良种与良法相匹配、设施与工艺相结合、生产与生态相协调,以保障生产流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积极推动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树立高效、环保、安全及管理先进的典型,并利用这些示范场的引领作用,促进周边及至全国畜禽养殖标准化水平的整体提升。第三,推动牧区生产模式转型与优化升级。牧区畜牧业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生产组织化水平,优化草畜资源配置,以加速现代草牧业发展。扶持养殖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主体,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效率。采用舍饲与半舍饲模式减轻草场压力,保护草原生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注重草场改良,建立饲草基地提升自给能力。促进农牧结合与区域合作,推行新分工模式,延长产业链,推动畜牧业与加工、服务业融合,增强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三)强化创新主体,聚焦不同层次的畜牧科技人才梯队优化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发挥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因此需要在畜牧业领域构建完善的人才梯队。首先,应强化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的作用,推动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其次,针对畜牧业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兴技术领域,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最后,重视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提升其现代养殖技术应用能力,构建从顶尖专家到基层技术员的多层次人才队伍,确保新质生产力在全产业链得到有效应用。
(四)促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实现畜牧业循环发展。推进畜禽粪污与病死畜禽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进程,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首先,畅通种养结合路径。制定科学合理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明确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目标和任务。依据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引导养殖业向环境容量大、承载能力强的区域转移。鼓励和支持畜禽养殖企业与种植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的农牧循环机制。其次,建立全链条管理体系。制定和完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从养殖、收集、储存、运输、处理、利用等各个环节入手,建立全链条的监管机制;加强部门间协作和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模式等方式,引入专业第三方治理企业,提高处理效率和质量。最后,规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畜禽养殖场应设立专门的病死畜禽收集点,并配备密封容器和运输车辆,防止异味和病原体传播;收集点和运输过程中需合理堆放病死畜禽,确保安全运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如厌氧消化处理、高温焚烧、堆肥法等;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处理过程规范、安全、有效;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对无害化处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管;做好处理记录和数据统计工作,为后续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任保平,豆渊博.新质生产力: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4(03).
[2]曾绍龙,傅沁怡,纪曼.创新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现实基础及挑战与对策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4.31(05).
[3]郝晓燕,韩一军.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重点任务与实践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4(05).
[4]赵秋运,严佳佳.中国工业现代化、工业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J].广西社会科学,2024(03).
[5]王克冬,曾维忠,武佩佩.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内在逻辑、机遇挑战与实现路径[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4(06).
[6]唐国策,王洪戈,缪冬梅,等.浙江积极探索畜牧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畜牧业,2011(20).
[7]徐龙张,张丽春.中国加入WTO对我国草业畜牧业的影响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08).
[8]谭晓艳,张泽宇.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对生猪养殖户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4-08-08.
[9]蒋永健,蒋永清.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途径及对策建议[J].浙江畜牧兽医,2024.49(03).
[10]王国英.面向农业强国:畜牧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价值与路径[J].饲料研究,2024.47(06).
[11]武英芝.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数字金融赋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J].饲料研究,2024.47(13).
[12]曹华莹.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畜牧业数智化转型:价值意蕴、现实基础与实践进路[J].饲料研究,2024.47(03).
[13]王平,梁伟岸.面向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畜牧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径研究[J].饲料研究,2024.47(13).
[14]李文学,马婧杰.生态农业发展的价值意蕴、国际经验与路径指向[J].农业经济,2024(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10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