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新质生产力赋能通辽市乡村振兴研究
第756期 作者:□文/陈 迪 谢 桐 时间:2025/7/2 9:12:35 浏览:33次
  [提要] 通辽市乡村发展中,面对乡村振兴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现实困境,通过营造农业农村创新环境、夯实农业农村人才根基、繁荣乡村文化建设和打造宜居生态环境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质生产力新动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通辽;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2月24日
乡村振兴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维度、宽领域的整体性战略部署,其推进过程中必定存在一些问题,需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从多方面为乡村振兴赋能,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内蒙古通辽市乡村建设为切入点,探究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提质升级,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新的实践路径,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内涵。
一、通辽市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一)六个贫困旗县全部退出摘帽。截至2020年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2.49万人全部实现脱贫,626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6个贫困旗县全部退出摘帽;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5万元以上,树立了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典范。
(二)农村经济发展喜人。2023年,通辽市农业经济总体形势好于上一年,粮食稳产丰收;经济作物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畜牧业生产借势前期良好发展惯性,继续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农业经济运行出现多处亮点:第一,第一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再创新高,各业普涨。2023年,通辽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642.80亿元,现价增量13.13亿元,占内蒙古自治区增量的10.1%。第三,粮食产量“二十连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第四,经济作物优化调整。2023年,通辽市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增加;油料作物面积、产量也出现双增的可喜局面。第五,特种作物显效益。2023年,通辽市海棠果、沙棘果、文冠果等特种园林水果以及中草药等在科左中旗、开发区、科尔沁区、扎鲁特旗、奈曼旗、库伦旗等均有分布。
(三)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经济、乡村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就是农村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厕所改造。2021年通辽市完成16.1万户农村牧区改厕工作,农村牧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35.4%,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第二,若要彻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要打出组合拳,将不利环境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政府担当有为,百姓幸福满满。从垃圾清运到垃圾集中管理和转运处理,通辽积极探索各类垃圾清理的闭环管理模式,大力提升人居环境治理效能,推进辖区各嘎查村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全力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第三,村容村貌整治。近几年,通辽市农村牧区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激发了农牧民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热情,促进农村牧区经济发展。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通辽市乡村振兴现实困境
(一)技术适配性束缚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在通辽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面临着技术的适应性挑战。由于农产品的特性与城市的制造业有所区别,所需的技术应既先进又符合实际需求。因此,技术匹配度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效能的关键要素之一。针对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策略是一个关键且复杂的过程。当前,通辽市高新科技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农业产出质量及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然而,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偏低,而其成果转换率也不尽如人意。同时,通辽市各地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区域依然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另外,农村事务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在电子政府和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亟待增强。
(二)人才短缺制约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第一,农民技能短缺。乡村人才技能评定程序繁琐。目前,对乡村技能人才的职称类认定程序繁琐、要求太教条,技能认定范围不够全面。截至目前,部分农业技能仍不在技能认定范围内,无法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第二,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不完善,缺乏完整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区内没有系统的培育机制,仅靠各部门项目评选给予乡村人才一定奖补,未制定专项乡村人才专项培育政策,导致区内很多优秀的乡村人才在农村留不住,返乡创业人才缺支持,年轻人不想回的困境。现有农村人才教育体系和招聘流程不能满足新型生产模式下乡村繁荣振兴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三)社会认同影响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旨在调整并提升传统的经济架构,因此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可能会引发一定范围内的理解偏差或反对意见。通辽市创新型行业引入新质生产力需要民众重新审视思维方式和生活模式,这不仅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更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推动实施。此外,当新质生产力被运用于农村社区的时候,农耕的基础设施并不稳定,城镇化水平差异大,且农民收益不高,城乡发展速度不均衡,导致村落的发展不足。对于基层来说,如何有效结合各类文化和自然资源是一个难题。当前迫切需要的不是单一领域或者单方面的协作,而是多方联合行动来应对这个局面,但现有的协调体系效率还不够高。所以,在此背景下,把新鲜事物带入农村有可能会破坏当地的历史传承元素。
(四)绿色发展具体实践考验农村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绿色发展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通辽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化肥用量过度污染土质、农业浇灌用水浪费、农药超量使用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问题,必须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养殖与种植、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举措实现绿色发展。
三、通辽市乡村振兴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路径
(一)营造农业农村创新环境
1、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是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方向。农村地区不仅要依靠传统农业,还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产业。通辽市政府应鼓励农村创新创业者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通辽市要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时代,数字与乡村振兴结合已是势不可挡,农村电商的发展省略了中间商环节,卖方收益增加,买方获得实惠,不仅实现双赢,还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不仅可以增加农村创新创业活力,还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推动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科技是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在农村地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辽市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创新技术,农村创新创业者可以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质增效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辽市农业要着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种子基地建设、育种创新与推广应用等,提升育种创新能力。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将为通辽市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的提升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3、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的重要保障。通辽市政府应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入力度,优化农村创新创业者的创业环境。同时,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创新创业,提供创新创业活动场所和资源共享平台等。推出《就业创业帮扶政策清单》,为农村居民创业提供资金支持。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将为通辽市农村地区发展带来更多机会,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二)夯实农业农村人才根基
1、优化人才培育机制。通辽市农牧局抓住农闲有利时机,开展高素质农牧民培育暨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嘎查村书记、乡村治理带头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专业人员、农业企业负责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青壮年农牧民、返乡创业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等,综合运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实践实训、线上学习、观摩交流等形式,加强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激发创业热情和自我发展能力,真正实现参培学员技术技能与素质素养的同步提升。
2、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是农村创新创业的重要支撑。为了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必须加强人才培养工作。通辽市政府应提供更多的农村创新创业培训机会,包括创新创业课程、技能培训和实践实训等。同时,建立农村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引导创新创业者在实践中不断成长。通过培养更多的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可以有效地提升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专业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回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通辽市有“鸿雁回归”计划,旨在通过该项计划吸引通辽籍人才回乡,参与家乡建设。目前来看,“鸿雁回归”计划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大政策力度,吸引人才。在吸引人才回流的同时,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乡村医疗、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质量,为人才营造优质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力争留住人才。
(三)繁荣乡村文化建设
1、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推动形成文明和谐的乡村新风尚。乡村的基层干部要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要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其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领悟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从而用理论指导实践。
2、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导致一些农民缺乏主人翁意识,严重阻碍乡村文明建设进程。因此,通辽市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讲座,邀请专业人员进行经验交流,为农民讲解政策,启发思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的思想政治水平,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农村地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助于引导农民形成健康、良好的思想观念,摒弃封建迷信和不良风俗,引导农民追求美好精神生活,为乡村文化建设助力。
(四)打造宜居生态环境
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环境保护不是一句空话,农村人居环境的保护要落在实际行动中,首要的是要用制度来进行约束。通辽市农村基层人员要立足于本村实际,解决具体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加强对考核机制的规范化管理,逐步形成全面完善的体系。同时,组成专门的监督队伍,切实落实环境保护的要求,维护机制的有效性,避免出现“舞弊” “走后门”等现象。定期做工作汇报和总结,增强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效能。此外,将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纳入农村工作的重点内容,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考核标准,避免其一成不变,难以对新变化新情况做出合理及有效的评价。
2、增强村民参与意识。要不断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让村民参与其中。一方面,村委会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座谈会等方式多途径宣传环保的重要性,让村民从思想上发生转变,并在行动上自觉进行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当中。另一方面,通过村规民约对村民行为进行约束,每月或每季度进行“最美村民”评选,树立榜样,充分发挥模范先锋作用,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带动村民积极性。让制度和道德同时发力,不断督促村民形成正确的环保思想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长期坚持,以达到预期效果。
3、提高农村环境治理水平。农村环境治理涉及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不可忽略。在农村废弃物处理方面,有关部门和村委会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通过挂横幅宣传、微信群通知、广播宣传等方式提醒村民进行垃圾分类,或利用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对垃圾处理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加大垃圾车、垃圾箱等公共设施数量的投入,同时也可以对村民实行分组抽查,定时进行巡视监督,确保农村环境整洁,为村民提供一个干净优美的生活环境。在农村美化方面,农村美化工程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农村路面的清洁程度、墙面的干净程度、街道绿化等都是这一工程所涵盖的部分。因此,要逐步提高农村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道路建设,提高村民出行的便利程度;整体规划建筑风貌,避免乱搭乱建的现象发生,打造属于自己的农村特色等。总之,要利用一切可利用因素,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
综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契机,新质生产力能够以技术革命性突破探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方案,以生产要素创新配置开辟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新路径,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激发乡村全面振兴新模式、新空间,以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塑造乡村全面振兴新优势、新机遇。新质生产力为乡村振兴提质升级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高玉敏.乡风文明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基于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四川戏剧,2022(06).
[2]陈梦圆.乡村振兴视域下黑龙江省农村文化建设探析[J].甘肃农业,2023(08).
[3]王尧,王磊,李旭童.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以黑龙江省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02).
[4]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3-06(001).
[5]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04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