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劳动/就业 |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升研究 |
第757期 作者:□文/康绍霞 时间:2025/7/16 10:09:02 浏览:65次 |
[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具有一些特征,即大学生认为返乡创业能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原因互有差异、大学生返乡创业领域呈现网络化和娱乐化、大学生返乡创业优势明显及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障碍多元化。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意愿不高,可以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政府层面、高校层面和社会层面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1月16日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此引领下,大力建设和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包括小城镇),全面实现农村农业的现代化,进一步缩小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基础,“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乡村振兴战略不是简单的经济振兴,而是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契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乡村发展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由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凸显出来,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既能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缺的问题,也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二、理论基础
(一)“推-拉”理论。“推-拉”理论于19世纪由英国学者雷文斯坦提出,是研究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的重要理论。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系统研究了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把人口迁移理论上升为“推-拉”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动是理性的,完全按照是否满足自身的最大利益做出选择。大学生返乡创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口流动,大学生返乡创业这一行为也是在推力和拉力的作用下形成的。那么,这里的推力和拉力又是什么呢?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推力是城市生活压力大和就业竞争大,而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拉力来自于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农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潜力,农村籍大学生对农村有着深厚的乡土情怀。正是在城市的推力和农村的拉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大学生返乡创业行为。
(二)社会支持理论。学界表明,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背景是人们认为生活压力对于人们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社会支持首次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出现在精神病学,之后,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该理论认为,人的客观行为受到主观环境因素和支持的影响。一般而言,社会支持从来源上可分为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指来自于政府、群体和组织的社会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指来自于家人、亲戚、朋友等个体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从内容上可分为物质与经济支持、就业支持、情感支持、信息支持等。大学生返乡创业离不开支持主体的社会支持。大学生在返乡创业的过程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学校的教育支持和资金支持、家庭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等,都会影响到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成败。
三、研究方法
(一)搜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文献法和问卷法是本研究搜集资料的方法。在准备阶段,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参考了一些网上的问卷,编制了本研究的问卷,并采用客观检验法进行了试调查,针对试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问卷的修订。在正式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15份,回收问卷215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10份,有效回收率97.7%。针对问卷法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整理、登录和校核,录入资料后,采用逻辑检查和幅度检查对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和核对,修正个别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样本情况说明。本研究中,样本规模为215份,样本基本构成情况如下:性别方面,男性占44.3%,女性占55.7%;专业方面,理工类占41.4%,文史类占24.8%,经管类占33.8%;年级方面,大一占13.8%,大二占30.5%,大三占33.8%,大四占21.9%;来源地方面,大城市占15.2%,地县市占37.6%,乡镇占13.3%,农村占33.3%;政治面貌方面,为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者占8.1%,比例较低;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仅占17.6%,数量较少;家庭年收入方面,63.8%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及以下,说明被调查者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表征
(一)大学生充满自信,认为返乡创业能够为乡村振兴作出一定的贡献。调查表明,71%的被调查者认为返乡创业能够促进当地的消费,70%的被调查者认为返乡创业能够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61.4%的被调查者认为返乡创业能够带动当地就业,50%的被调查者认为返乡创业能够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平和居民素养。调查数据显示,5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返乡创业能够为乡村振兴作出相应的贡献。
(二)大学生选择返乡创业或不选择返乡创业的原因颇多,互有差异。68.1%的被调查者认为返乡创业的原因是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61.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有好的支持政策;54.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可以就近照顾父母;50.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能充分发挥自我的各项特长;44.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看好未来的市场前景;44.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持乡村振兴;41.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城市就业和生活压力大;35.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有较深的家乡情怀。由“推-拉”理论可知,城市就业和生活压力大是推力因素,而有较深的家乡情怀是拉力因素,在“一推一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行为。
65.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选择返乡创业的原因是缺少本金,57.1%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缺乏承担风险的能力,52.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晋升机会少,5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经济不景气,41.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乡村生活环境差。由此可见,资金问题依然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难题,是大学生不选择返乡创业的首要原因。
(三)大学生返乡创业领域呈现网络化和娱乐化。当问及“如果返乡创业,你打算的创业领域是”时,55.2%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餐饮住宿(农家乐),52.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休闲娱乐,51.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电子商务(农村淘宝、直播带货)。调查表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领域呈现网络化和娱乐化,与当前自媒体的流行和互联网发展有直接的关系,而且半数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打算创业的领域是休闲娱乐。这表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他们希望自己家乡的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好,不仅限于睡觉、看电视和聊天。
(四)大学生返乡创业优势明显、劣势分明。当问及“你认为返乡创业的优势是”时,73.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熟悉乡土文化,7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能够贴近家人,6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熟悉当地市场和资源,58.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可以为家乡做出贡献,43.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此可见,大学生返乡创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优势明显。
当问及“你认为返乡创业的劣势是”时,72.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缺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71.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压力大、风险高,62.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人脉资源较少。这表明大学生返乡创业劣势在于技术、经验、人脉和风险,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预防这些劣势问题的出现和带来的影响。
(五)乡村振兴实施的主要障碍是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调查表明,82.9%的被调查者认为乡村振兴实施的障碍是人才缺乏、科技含量不高,56.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国家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够,61.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乡村交通和通讯不够便捷,78.1%的被调查者认为乡村劳动力趋于老龄化。因此,乡村振兴实施的主要障碍是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86.2%的被调查者认为乡村振兴主要依靠人才支持,84.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政府资金支持,74.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招商引资,57.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村民自身的努力。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的“三缺”问题可以通过不同渠道的人才支持、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招商引资等途径得以缓解。
(六)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要障碍呈现多元化。当问及“乡村振兴背景下如果返乡创业你认为主要的障碍是”时,81.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创业资金缺乏,73.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创业指导缺乏,65.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人脉资源缺乏,61.4%的被调查者认为是个人能力不足,50.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创业支持服务不到位。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要障碍是资金缺乏、创业指导缺乏、人脉资源缺乏、个人能力不足和创业支持服务不到位,这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困难较多。
五、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的提升路径
当问及“毕业后你愿意返乡创业吗?”时,46.7%的被调查者回答愿意。这表明不足一半的被调查者愿意返乡创业,比例不高。与这个数据相比,其他研究者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调查数据有高有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有提升空间,应进一步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
(一)个人层面: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传统就业观念认为,大学生就职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比企业好,就职于大城市比小城市好,就职于小城市比农村好,总而言之,不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认为返乡创业没出息、没前途、没面子。
乡村振兴对“三农”的发展是良机,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人才引进是一大计。农村发展缺人才,大学生作为精英群体,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大学生身为国之栋梁,应该肩负起时代的责任,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之中,为乡村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大学生要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去农村大展身手,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二)家庭层面: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乡土情怀。家庭是一个人的温馨港湾,父母家人的非正式支持是大学生人生之路的温暖与力量。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应积极为大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和情感慰藉。家庭作为社会的缩影,应积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乡村振兴应广聚贤才、纳良选优。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高,是农村发展不可多得的人才。大学生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大展宏图。
父母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乡土情怀。家庭作为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对于孩子的教养至关重要。“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有浓浓的情怀。父母在大学生就业中要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培养其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培养其对家乡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其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家乡建设之中,乘乡村振兴之风,兴返乡创业之浪,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三)政府层面: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提供足够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上,要完善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让大学生返乡创业有纲可依,明确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政府要定期出资组织大学毕业生进行创业技能培训,包括创业启蒙、企业管理和电子商务等。政府落实好大学生的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等优惠政策,在税费减免、租金减免、社保缴纳、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政策,在创业注册、登记、审批等环节简化流程。政府还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环境,加快电商平台建设,积极鼓励大学生返乡进行“互联网+”创业。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大学生返乡创业成败的关键。
(四)高校层面:提高创业教育实效,提供能力提升支持。高校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可以通过开展创业课程、创业项目大赛、创业技能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创业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能力,为大学生返乡创业能力提升提供足够的支持。尽管经过大学四年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大学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等,但是这些与返乡创业的要求相差很远,需要不断积累,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五)社会层面:纠正社会偏见,营造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当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有待提升,父母家人支持率不高,社会上存在一定的偏见。大多数人认为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不容易,毕业还不找份安稳的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其他单位也行,也不至于冒大风险去创业。更不理解的是“呆在城市不好吗” “为啥还要去返乡创业”等诸如此类的社会偏见。正是这些关于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偏见存在,才会导致一些错误的认知,认为大学生返乡创业是胡闹,或者说资金有去无回等。必须纠正这些固执己见的社会偏见。可以通过社会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的新变化,全社会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返乡创业氛围。尤其是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一些农村网红利用抖音等短视频进行大力宣传,宣传乡村振兴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宣传让全社会了解到农村这些新面貌,也看到大学生返乡创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希望。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政法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昕辉.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中国市场,2023(19).
[2]刘甲坤,万利.发展环境与乡土情怀并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03).
[3]陶璐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台州高校大学生问卷[J].山西农经,2023(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