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云南旅游业助力农民增收实证分析
第757期 作者:□文/王佳琪 时间:2025/7/16 10:27:22 浏览:55次
  [提要] 本文选取云南省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检验旅游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旅游业不仅能够直接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多元化的收入来源,还能够通过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间接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通过实证分析,验证旅游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的积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增收;旅游发展;固定效应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7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全面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赋予乡村振兴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意义空间,即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以全面振兴为目标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具体路向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等具有重大意义”。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拥有较长的产业链和高度的关联性,能有效促进相关产业的共同繁荣,并为农民开辟多样化的增收途径。云南省众多贫困地区都积极通过发展旅游业,成功实现了从依赖外部援助的扶贫模式向自我发展驱动模式的转变。农民通过参与旅游经营、提供旅游服务等方式,获得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因此,本文以云南省为例,深入探讨旅游业发展对农民增收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一)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情况。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边疆地区,旅游业对于推动经济增长、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者们对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吴彦辉等(2023)提出,广西边境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被视为推动沿边地带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并进、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驱动力。它着重凸显了旅游在促进乡村经济复苏、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的显著正面效应。赖继年(2023)指出,民族地区旅游业在构建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着关键机制与路径作用。通过增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鉴、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以及促进扶贫与增收,旅游业对加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农民增收情况。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是加速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三产深度融合,以及引领农村居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策略。深入探讨旅游业发展水平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对农民增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黄细嘉等(2023)通过对中国2005~2020年间的2,495个县域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评选活动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得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黄祖辉等(2022)利用2005~2018年间中国816个县域的面板数据,结合多期PSMDID分析方法,发现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政策实施,能够促使当地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3.04%。由此可见,旅游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聚焦于云南,现有研究更多是分开研究旅游发展与农民增收,鲜有研究将二者系统地整合起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2011~2021年云南省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深入剖析旅游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内在联系,旨在为各地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说:
假说1:旅游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假说2:旅游业发展水平对不同收入的农民起到的促进作用不同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变量的选取。本文运用stata18.0软件,以云南省8市2011~2021年的数据,选取农民收入、旅游业状况、城镇化程度、农业发展程度、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地区经济状况作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展开实证研究。所需数据悉数来自于相应年度的云南省各市《统计年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变量选取具体指标如下:
1、被解释变量。农民收入水平(Lnincome)。本文在参考前文文献的基础上,以农民收入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国家官方统计数据用于测度农民收入水平的指标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本文选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评价农民收入水平。
2、解释变量。旅游业发展水平以旅游业总收入作为代理变量。旅游业发展可从多类指标衡量,诸如旅游人次、人均停留时长、从业人数等,这些都能体现其发展情况。不过,旅游收入是应用更为普遍的指标。究其缘由,各类旅游活动归根结底体现为特定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因提供旅游产品与服务所获取的货币收入总和,即旅游收入,其依据来源差异可细分为国内和国际旅游收入两部分。
3、控制变量。(1)城镇化水平(Urban)。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逐渐流向城镇参与劳动工作,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本文用云南省各地级市中城镇常住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来作为城镇化水平的指标。(2)农业发展水平(LAP)。农业发展水平作为第一产值增加值与GDP之比,其提升有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提升农民收入水平。政府财政支出水平越高,表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越大,因此选择地方财政一般预算的总支出与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作为政府干预水平的指标。(3)金融发展水平(FD)。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通过拓宽金融服务覆盖、增加农业信贷支持和农业保险保障等途径,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本文用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反映当地的金融发展水平。(4)经济发展水平(LnGDP)。经济发展水平高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因此本文选取人均生产总值的对数来作为云南省8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标。
(二)模型的设定。以云南省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检验旅游发展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设定以下模型:
lnincomeit=α1lntrait+α2controlit+α3+ut+εitμ (1)
式中,lnincome代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lntra代表旅游业发展水平,control代表控制变量,i表示云南省各地级市,t表示年份,α表示截距项,ε表示随机误差项,μ表示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效应。
(三)描述性统计。本文样本数为88,时间区间为2011~2021年,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结果,被解释变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小值为8.100,最大值为9.855。解释变量旅游发展水平,最小值为12.19,最大值为17.12。由此可以看出,云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旅游发展水平有明显差距。(表1)
(四)回归模型检验。本文运用LM检验、Hausman检验和F检验分别对云南省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模型选择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最终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表2)
(五)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模型选择完成之后,首先对云南省8个地级市2011~2021年全部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运用stata18.0计量出OLS、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三种方法的回归系数及标准误,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用哪种模型,解释变量旅游业发展水平(Lntra)均在1%的水平上对云南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显著的正效应。固定效应模型R2最大为0.969,拟合效果最好,符合前文的分析结果。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122,即在其他控制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旅游业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云南省农民收入提高0.122个单位,说明旅游业发展水平能够提升农民收入。且其他控制变量均对农民收入有正向促进作用。(表3)
(六)异质性分析。云南省旅游发展对农民收入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来说,这种促进作用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使用面板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来探究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农民受到旅游业发展水平促进作用的差异,本文选取了15%、30%、60%、80%这4个分位点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旅游业发展水平在不同分位点下均在1%水平下显著且系数为正,说明了旅游业发展水平对不同收入的农民均起到促进作用。随着分位点的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越来越大,由表4可知,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系数在不同分位点的回归系数依次为0.174、0.201、0.214、0.237,这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对高收入的农民促进作用更明显。(表4)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增收问题至关重要,它关乎农村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更是达成乡村全方位振兴的根基所在。旅游业与之密切相关,能提供就业机会,还可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因此,应重视旅游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对农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旅游业发展、城镇化、农业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均在不同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城镇化、农业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促进农民增收有积极作用。且异质性分析表明,旅游发展水平在不同分位点均在1%水平下显著且系数为正,说明旅游发展水平对不同收入的农民均起到促进作用,且旅游业的发展对高收入农民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二)对策建议
1、加强旅游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环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和回头率。此外,助力旅游业同农业、文化等产业深层整合,开发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为农民提供更多参与旅游产业链的机会。
云南应立足丰富的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扩增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量,增进旅游接待效能;更要推动旅游业与农业、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还要健全旅游扶贫政策体系,确保农民真正受益。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2、推进城镇化进程,释放农民增收潜力。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农村人口有序转移,加强城镇规划与建设,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城镇承载力,拓宽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渠道,助力其融入城镇产业发展格局。此外,应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云南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还应注重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保他们能够在城镇化进程中分享发展成果。更应发挥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加快城镇化进程,进一步释放农民增收潜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3、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夯实农民增收基础。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将先进技术传授给农民,确保其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引导农民依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降低市场风险,保障农民稳定增收。
云南应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通过引入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产值的稳步增长。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确保农业生产旱涝保收。还应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更能为农民提供坚实的增收基础,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4、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助力农民增收。金融是支持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应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创新农产品的金融服务方式,切实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此外,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确保农村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云南应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确保农民金融权益得到保障。此外,云南还应推动金融机构与农业、农村产业深度融合,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通过这些举措,优化金融发展环境,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5、提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地区经济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应加快地区经济发展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地方政府应依据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精准规划和培育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还应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确保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实现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云南应着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其发展壮大,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慧敏.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乡村振兴特征、关键议题与路径安排[J].理论探讨,2024(01).
[2]王金伟,王启翔,陆大道.数字经济、旅游经济与新型城镇化时空耦合格局及影响因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24.43(12).
[3]吴彦辉,潘冬南.广西边境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作用机理与发展策略[J].广西民族研究,2023(04).
[4]赖继年.民族地区旅游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路径[J].社会科学家,2023(04).
[5]郑永君,李春雨,刘海颖.旅游驱动的三产融合型乡村振兴模式研究——基于共享发展理论视角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3(06).
[6]黄细嘉,张科,熊子怡,等.乡村旅游、结构转型与农民收入增长——来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经验证据[J].世界农业,2023(03).
[7]黄祖辉,宋文豪,成威松,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了吗?——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J].经济地理,2022.42(0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089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