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潍坊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
| 第757期 作者:□文/宋 琪 时间:2025/7/16 10:42:19 浏览:40次 |
[提要] 随着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潍坊市依托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探索出促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但在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从加强乡村资源保护、树立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推进“乡村旅游+”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为全面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对地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潍坊;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2023年度潍坊市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基于VAR模型的乡村旅游与地方经济发展实证分析——以潍坊市为例”(编号:2023RKX170)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1月14日
山东省明确提出要提升乡村旅游品位,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乡村旅游齐鲁样板,这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之一。潍坊市先后出台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发展思路与发展框架,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条件
1、社会经济条件。从表1可以看出,2014~2023年潍坊市国内旅游人均消费、GDP、旅游收入占 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忽略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随着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和精神层面的追求也呈现出高端化和多元化,这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表1)
2、地理交通条件。潍坊又称“鸢都”,是山东省下属地级市,地处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心,地貌类型复杂,整体呈现南高北低、四季分明、环境空气质量极佳,能够拥有长达8个月的全年舒适期。潍坊交通相对发达,在铁路方面,有潍坊北站和潍坊站两个重要的对外交通枢纽;公路方面,有国道G309、G206、G18荣乌高速、G25长深高速等;公交客运方面,多条旅游热点景区乡村旅游专线相继开通,公交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如青州市在2023年就开通了通往青州古城、天赐山、仰天山、云门山、井塘古村等乡村旅游点的7条旅游专线,临朐县开通淹子岭、沂山、石门坊等6条通往乡村旅游的特殊线路。
3、乡村旅游资源条件。潍坊市几乎涵盖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现有的乡村旅游类型主要有自然田园风光游、乡村民俗游、历史古村镇游、现代休闲农业游、红色游、研学游、休闲娱乐度假游、现代节庆游、非遗技艺参观游与工业文化游等。截至2024年,潍坊市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100家,其中5A级景区2家,分别是青州古城旅游区和沂蒙山旅游区沂山景区,4A级景区22家、3A级景区64家、2A级景区12家,在全省范围内数量位列第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山东省精品文旅名镇5个,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国家级旅游民宿2家,其中1家甲级民宿,1家乙级民宿;山东省星级旅游民宿5家。(表2、表3)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不足
1、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足,缺乏科学规划。近几年,潍坊市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由于社会资本盲目追求数量,对一些网红打卡地盲目进行改造,随意模仿,破坏了自然景观,失去了乡村资源的原始性。一些传统的古村落,原本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被堆砌成千篇一律的台阶,一些现代旅游服务设施嵌入古村落,显得格格不入。各种民间传统的艺术品以批量生产代替手工制作,一些经营者把农家乐原来的乡间建筑改造成了现代建筑,食材以批发采购的方式替代纯野生的家庭饲养,使农家乐体验感大大降低,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掣肘之一。
2、产业融合度不高,新业态不丰富。潍坊市虽然拥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乡村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如非遗、养生养老、研学、教育、体育等之间缺乏深度融合,导致乡村旅游产品形式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创新和特色,难以形成具有全要素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特色旅游产品。虽然潍坊市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但是有些文创产品在开发过程中忽略了对乡村文化的挖掘。例如,在十笏园年会文化节上,几乎与全国其他地方小吃一条街相差无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品很少,没有凭借自身的文化优势打造出特色产品,无论是竞争力还是持久性,都相对较弱。
3、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不足。古往今来,潍坊市以“风筝”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但纵观潍坊市一些具有乡土特色、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乡村民俗文化、历史文化和农事节庆文化等,却在乡村旅游形象宣传中处于弱势地位,再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宣传营销渠道单一,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如,安丘市建有江北最大的洞藏酒中心和婚纱摄影基地,但由于缺乏信息资源整合和有效营销宣传推广手段,导致这一乡村旅游品牌不为人所熟知;再比如,坊子小镇的历史文化景区,随着影视剧《南来北往》的热播,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剧中拍摄的建筑吸引人们争相打卡留念,然而景区也随着电视剧热度的退却而变得冷清。究其原因,其中之一是景区提供的打卡式观光旅游,没有做好宣传,没有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没有凭借深厚的乡村文化底蕴,借机把旅游业快速发展起来。
4、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支撑保障力度不足。作为第三产业,乡村旅游主要服务对象是周边城市的旅游消费者。由于部分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缺少智慧旅游配套设施,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比如,一些名气较大的景区,节假日就会出现停车困难、交通拥堵、住宿体验不好、景区厕所拥堵等现象,乡村旅游承载力低,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感和二次消费。因此,在部分乡村旅游景区中,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配套需要加快建设,以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加强乡村资源保护和规划利用。要以保护为前提开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古村落,如通过“绣花” “织补”等微改造方式,对安丘市辉渠镇、临朐县五井镇、寒亭区西杨家埠村进行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加强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传承,在规划改造过程中突出特色、错位开展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鼓励和支持各县市区、各投资主体对乡村旅游类项目先策划后规划再建设,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鼓励乡村旅游项目创新,提升现有项目竞争力,增强新上项目吸引力;进行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规划,通过充分调查研究,确定具有潜力的开发项目,进行功能分区、旅游容量估算和景观设计,设计过程中注重自然景观和人工设施的和谐处理,提升乡村自然资源品质,打造精品生态旅游项目;生态保护工作常抓不懈,既要打造好乡村旅游品牌,又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打造乡村旅游独特品牌,扩大宣传途径。一是塑造乡村游在当地的特色品牌,积极挖掘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潍坊各县市区镇村特有的风土人情,打造具有潍坊市鲜明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充分依托杨家埠木板年画、潍坊风筝、山旺化石、昌乐宝石、诸城恐龙、青州黄花溪、北方石林等一系列乡村民俗和自然资源,激活潍坊市特色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二是创新乡村旅游宣传推介的工作方式和途径。创新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和营销方式,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加大乡村旅游项目线上线下推广力度,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平台进行乡村特色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广作用。三是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不断优化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质量,建立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对旅游设施、服务流程、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三)强力推进“乡村旅游+”,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实施“乡村旅游+文化”,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习俗、传统手工艺与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通过设立乡村文化体验区,邀请手工艺人现场制作展示,让游客能亲身体验乡村文化的魅力,利用传统文化节庆活动,如农民丰收节、潍坊风筝节等文化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参观,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入了解、亲身体验乡村文化;实施“乡村旅游+科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建立乡村旅游数字化管理平台,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旅游体验,通过建立数字村史馆、数字农场、数字田野等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优化乡村旅游数字化产品,延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实施“乡村旅游+体育”,通过整合潍坊市的体育旅游资源,积极打造体育旅游休闲小镇,如临朐九山镇负氧健康小镇成功打造成集比赛观摩、休闲探险、户外漂流、户外徒步于一体的体育旅游休闲小镇,依托“山、海、河、林”等资源,积极创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培育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如“诸城竹山运动休闲基地体育旅游线路” “青州古城冰雪之旅”等,通过举办乡村体育赛事活动,如乡村马拉松、山地自行车、户外探险、徒步等活动实现与旅游业的深度结合,打造“旅游+体育”新模式。
(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支撑保障力度。一是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优化乡村公路网络布局。以打造“慢游”旅游风景线为抓手,串点成线、串线成面,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完善乡村停车场、游客驿站、标识指示牌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培育乡村旅游精品工程。二是加大智慧乡村旅游建设。借助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乡村农耕实景演出以及视频影像完成对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增加交互环节和亲子体验环节,增强年轻游客群体对乡村旅游项目的关注度,通过视频影像等形式,促进乡村旅游项目的发展。三是推动元宇宙等新技术应用。在重点乡村旅游区域开发元宇宙、夜间灯光秀、沉浸式演出等项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乡村旅游体验,游客可以在家中通过VR设备体验乡村风光、参与乡村活动等,拓宽乡村旅游的受众范围。四是加强政策和资金保障。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相关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监管机制,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的规范和管理,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拓宽融资渠道。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姜少燕,孙宗升,解永辉.潍坊市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乡村科技,2022.13(23).
[2]王莹.乡村振兴战略下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24(03).
[3]郭子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淄博市淄川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4(02).
[4]白海东,于淼.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潍坊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22.22(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