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河南省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转型测度 |
| 第757期 作者:□文/牛晓迪 刘新宇 范晓朦 时间:2025/7/16 10:44:44 浏览:65次 |
[提要]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文基于河南省1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绿色低碳转型的影响。结果发现:河南省地级市数字化转型会正向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且具有区域异质性。研究结论对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转型;区域异质性
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32400410132);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3-ZZJH-193)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4月2日
数字化、绿色低碳化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我国高质量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抓手。河南省积极实施绿色转型战略,以绿色低碳转型为引领推动生态强省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河南省作为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人口大省,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进一步深化河南省数字化转型驱动绿色低碳转型的效应与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转型测度
(一)数字化转型测度与分析。结合城市层面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借鉴赵涛等的做法,采用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相关从业人员情况、互联网相关产出、移动电话普及率和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构建指标体系,并用熵权法对河南省地级市的数字化转型水平进行测度。图1为2012~2023年河南省数字化转型指数均值,从整体来看,样本期内河南省数字化转型水平呈现增长的态势,表明河南省政府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引领性战略,陆续出台支持新型工业化等利好政策,数字化转型取得了积极进展。(图1)
(二)绿色低碳转型测度与分析。借鉴胡海洋、魏奇锋和胡立和等的研究,构建绿色低碳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采用数据包络法(DEA),使用全局生产技术条件下的超效率SBM模型计算河南省地级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1)
河南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值及分解结果如图2所示,河南省样本期间整体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这说明河南省绿色低碳转型始终处于进步当中。虽然TC和EC指数随时间变化波动,且2016~2020年的波动比较剧烈,但是整体上呈现出平稳发展趋势。技术进步的贡献略大于技术效率,所以绿色增长主要动力为技术进步,并且这一特征在“十三五”时期表现较为明显,这可能与发布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有关,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图2)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选取与说明
1、被解释变量(gtfp):绿色低碳转型水平。使用DEA方法计算得到。
2、解释变量(dig):数字化转型水平。运用熵权法计算得到。
3、控制变量:借鉴以往相关研究,将金融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人口规模、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控制变量。其中,金融发展水平(fin)使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消费水平(con)使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人口规模(lnpop)使用各地区常住人口的对数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lnfdi)采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对数来表示。
本文选取2012~2023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各地级市统计年鉴和中经网数据库,采用插值法对个别年份的缺失数据进行补齐。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
(二)模型构建。为判断面板数据选用何种模型进行回归,对模型进行了豪斯曼检验。根据检验结果P=0.2330可知,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接下来的回归分析更优。因此,本文构建如下随机效应模型,来探究2012~2023年河南省17个地级市数字化转型对绿色转型的影响。模型如公式(1)所示:
gtfpi,t=α0+α1digi,t+α2Xi,t+εi,t (1)
其中,gtfpi,t表示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α0表示常数项;α1digi,t表示核心解释变量数字化转型水平;α2Xi,t表示控制变量;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分析。如表3所示,列(1)为基准回归结果,在2012~2023年的样本考察期内,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数字化转型对绿色低碳转型呈现显著正向关系,河南省各地级市数字化转型对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控制变量中,金融发展水平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这可能是由于在当下的金融环境中,河南省各地级市金融发展水平较低,金融机构对发展绿色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产业绿色化转型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少,从而减缓了城市绿色化转型;消费水平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这可能是因为人们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更加青睐高品质、绿色和健康的产品,这促使企业不断扩大绿色低碳相关产品的生产规模,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因此促进了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人口规模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这可能是由于河南省的人口基数大,废弃物和污水治理难度大,不利于城市绿色化转型;外商直接投资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这可能是由于河南省吸引了大量外资,为城市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表3)
(二)异质性检验。为探讨河南省数字化转型水平与绿色低碳转型的区域异质性,本文将河南省地级市划分为是否为老工业基地、是否为资源型城市两类进行异质性检验。由表3中列(2)和列(3)的结果可以看出,河南省老工业基地城市数字化转型水平的估计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非老工业基地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水平回归结果未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与非老工业基地城市相比,数字化转型在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中效果相对突出。可能是由于老工业基地城市在原材料制造、能源开采加工、装备制造等重工业领域中优势突出,随着数字经济的持续深入发展,可以使生产过程得到精准控制和优化,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
如表3中列(4)和列(5)所示,河南省资源型城市数字化转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河南省的资源型城市数字化转型能显著提高其绿色低碳转型水平,这种促进作用在非资源型城市中并不显著。可能是因为资源型城市以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而数字化的不断发展为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产业提供了转型空间,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从而促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发展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时可能会造成地区间的不平衡。
(三)稳健性检验。本文采用剔除郑州市样本和缩尾处理的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由于省会城市可能会享有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数字化基础等方面通常优于其他城市,可能导致省会城市在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表现出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特点和趋势。因此,剔除郑州市有助于消除这些因素的影响,使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和准确。由表4中的列(1)可知,在剔除郑州市样本后,数字化转型水平的系数仍为正,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剔除省会城市后,数字化转型依然可以显著促进河南省绿色低碳转型。由表4中的列(2)和列(3)可得,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分别缩尾1%和5%后,数字化转型水平的系数仍都显著为正,控制变量的结果和系数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表明数字化转型水平的提升对绿色低碳转型会产生正向影响的结果是稳健的。(表4)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2012~2023年河南省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河南省城市数字化转型会正向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并且在稳健性检验中该结论依然成立;在老工业基地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中,数字化转型对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效果优于非老工业基地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表明区域间发展存在不平衡。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第一,出台优惠政策,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高耗能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偏低或增长迟缓的城市而言,应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能源消耗情况,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预测能源需求,进而优化能源分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各地区要充分把握自身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定位,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和功能优势,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第二,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数字化金融产品,如绿色科技贷款,为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企业提供专项贷款,借助金融科技实现数字化精准服务,利用大数据评估企业绿色转型潜力和风险,提供定制化金融方案。第三,制定人才吸引和培养政策,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为绿色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培养和引进更多具备绿色化转型相关技能的人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激励更多人才投身绿色科技创新,积极研发改进清洁技术,确保绿色化转型相关技能人才不断涌现。第四,发展绿色数字消费场景,推动智能产品消费。普及环保知识和绿色消费理念,提升居民绿色消费意识,引导居民优先选择绿色数字产品与服务;鼓励电商平台打造绿色消费专区,展示和推荐节能家电、环保家居等绿色产品,激发居民对智能家居产品的消费热情。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任晓刚.产业绿色化数字化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重点布局与路径突破[J].中国流通经济,2024(09).
[2]林川,吴沁泽.数字化转型促进了企业绿色化转型吗?[J].西部论坛,2024.34(04).
[3]周子铭,高鸣.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理论基础、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4.42(05).
[4]孙明茜.数据要素赋能绿色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西南金融,2025(02).
[5]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10).
[6]胡海洋,杨兰桥.数字经济赋能经济绿色发展的效应与机制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23(06).
[7]魏奇锋,谭娟,石琳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度及空间分异研究[J].软科学,2023.37(02).
[8]胡立和,商勇,王欢芳.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实证分析——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J].湖南社会科学,2019(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