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预警研究 |
第758期 作者:□文/傅若惠 时间:2025/8/1 11:37:03 浏览:49次 |
[提要] 在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所面临的日常工作压力不断提升,财务管理风险的存在对高校的稳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本文以全面提升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控制质量为目的,分析高校财务风险的类型及特点,结合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范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数据;财务管理;风险预警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会计学会2024年重点研究课题:“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机制与指标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KJXH-A-2024-1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1日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各行各业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变化和革新,其中财务管理工作作为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关乎学校的发展质量以及运转能力。而目前一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风险,这些风险的成因较为复杂,而原有的财务管理对策存在内容不健全、细节缺失以及数字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严重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从大数据建设角度出发,打造以数字驱动为主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系,具有深度研究价值。
一、高校财务管理风险概述
结合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财务风险类型多种多样,较为常见的财务风险有信用风险、合规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这些风险与高校的自身运转以及业务开展有直接关联。
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往往存在隐蔽性、复杂性以及多发性特点。由于高等院校的日常业务类型众多,资金的投入以及项目的运营面临的隐患较为复杂,往往需要通过全过程细节审计以及监控才可以识别部分隐藏风险,从而导致财务风险管理具备较强隐蔽性。复杂性则是由于多元化的投资或资金流动问题导致的,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业务较多,涉及内容复杂,在实际运行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资金流和权益分化内容,若不能科学地进行风险防控,极有可能给学校带来资金损失。多发性特点则主要由学校这一主体的特性导致的,目前高等院校面临多元化改革和发展的挑战,不仅要从专业发展以及教育教学的角度进行创新,还要考虑构建多元合作性平台,其中涉及多元化的投资和合作,有关财务管理的内容较为复杂,一旦出现疏漏,极有可能出现财务风险。
二、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预警现状及问题
(一)宏观层面的财务风险预警现状。财务管理风险预警的本质在于根据不同阶段的财务管理细节和要求,制订风险防控方案,预判目前高校资金流以及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在出现问题时及时进行预警,有效规避风险导致的财产损失或者项目问题。目前,一部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体系还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部分内部管控的制度制定,还停留在制度的规范性层面,对于制度落实的实际情况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同时,与财务管理以及风险预警有关的内容较为复杂,包括但不限于预决算管理、债务管理、资产管理、收入征收管理、采购及合同管理、实施工程项目以及科研项目管理等,导致财务管理风险预警的真实性受到影响。
(二)财务管理风险预警的微观问题。针对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预警的实际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层面的常见问题:
1、缺少明确的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成为财务管理的主要工具,在满足财务风险管控、预警、风险定位及评估等多方面需求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系列财务分析技术和成果。比如,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抓住现实时代发展的机遇,落实好高等院校内部各方面业务体系的数字化升级和创新。这成为强化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以及风险预警质量的重要理论支撑。因此,高等院校需要积极从顶层设计入手,利用制度、工具、手段来实现财务风险预警和创新。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一部分高等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顶层设计方案,在财务管理风险预警制度建设、平台建设以及智慧化财务管控系统升级方面还存在技术方面的疏漏,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数字化以及网络化水平,自然无法为风险预警以及风险定位提供明确的技术依据。
2、缺少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队伍。利用数字化技术以及大数据分析手段,实现财务风险预警是各方的共识,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还需要财务人员团队了解信息化风险防控的各种手法和技术体系,尤其能够针对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设立针对性的数据分析模型。而就实际观察来看,大部分高校的财务人员知识局限于财会领域,缺少对财务系统功能分析、业务覆盖、数据统计、模型建设以及模型调试方面的认知和了解,对于信息化和计算机算法方面的知识捉襟见肘,很难独自完成财务数据的可视化分析以及风险预警模型的建设,尤其在风险预警指标定位方面存在疏漏,导致风险预警的针对性和合理性下降。
3、财务管理风险预警存在诸多信息孤岛。由于高校财务管理风险具有多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受限于多元化的业务流程以及复杂的项目内容,在风险预警的过程中能够同步满足各类需求的系统或平台还未能全面投入使用,较为典型的便是面向师生群体的财务管理系统和面向学校的日常管理系统之间未能形成紧密的对接,导致其中出现了较多的遗漏点。例如工资发放、账务处理、预算管理、学生收费、税务申报等,这些领域缺乏明确的联系和数据共享切入点,导致信息的集成化和共享效率较低,难以破除信息孤岛效应,导致数据风险的检测和定位存在诸多影响因素。
4、缺少明确的内部风险定位控制体系。结合目前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大型企事业单位等相关主体的要求来看,单位主体需要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且系统的客观评估。这代表着内部控制是实现财务管理风险防控的主要手段,而目前部分高等院校缺少明确的内部风险防控机制,尤其在风险识别、分析、定位、指标确定等方面缺少整体性和独特性,难以形成具有自身风格的数据库,不同领域的财务管理风险点相互堆积嵌套,权责划分不明确,缺少勾稽核对以及阈值预警等内容,未能直接对接智能财务管理系统,内部管控盲区较多。
5、缺少统一融合性管理平台。高等院校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本身具备较强复杂性,在实际管理和机制创新的过程中,为了降低财务风险管控的难度和减轻压力,需要做到各环节之间的紧密对接以及闭环控制。虽然目前一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建立了财务数据风险管控系统,但财务风险预警、常规财务管理以及校园管理之间的融合不够紧密,存在平台系统相对独立的情况,未能形成闭环,且以被动的风险预警以及紧急调整为主要形式,缺少主动防控和长远的发展视角。
三、大数据驱动下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系创新策略
财务管理风险预警往往需要具备前瞻性和时效性,这就需要针对现存的各类问题进行追根溯源,致力于突破盲区、定位误区,形成相互串联的风险管控机制。以此为依托,结合目前现有的风险管控经验以及典型案例,建议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
(一)基于数字化校园财务管理平台,落实顶层设计。积极贯彻教育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推进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通过搭建智慧校园数字化平台,让财务管理风险预警有明确的可行之路,此种方式可以增强财务风险管理预警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使其能够与高校自身的发展建设有明确的联系。而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出发进行数字化校园财务管理平台的建设,要做足前期准备工作,为全面落实校园5G实验网络的覆盖、建立边缘计算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智慧化校园平台的建设以及数字化财务系统的接入提供可行性。
(二)基于业财融合落实财务人员团队建设。提升财务人员的敏锐程度,提升信息化水平,这也是实现财务管理风险预警的首要任务。高等院校需要注重财务人员的内部培训机制建设,提升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智能化培训效果。
(三)构建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信息大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财务风险监控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实现了对财务活动的实时监控与分析。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高校能持续追踪财务交易、资金流动等关键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模式或指标偏离正常范围的情况。这种技术支持下的监控系统,能自动触发警报,提示管理者进一步审查,从而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或扩大。此外,大数据技术还支持对大规模数据集进行深度学习,不断优化风险监控模型,提高监控的精确度和效率。
“信息大陆”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完全消除信息孤岛问题,让财务风险预警具备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种院校需全面梳理财务管理的各项流程和细节,打造一站式财务管理查询、处理、反馈平台,采用线上签批报销、审核追溯等方式,解决线下业务中的诸多难点和痛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大陆”。
学籍系统、收费系统、宿舍系统全面对接,通过学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智慧财务系统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内嵌式的财务风险预警应用架构。信息系统将全面调取学校发展过程中的各类活动,从中进行详细的数据调取与分析,完成内部监督;将传统的控制模式转换为智慧化的控制手段,着重对涉及财务的各项业务进行过程控制;“信息大陆”能够为数据信息共享,提供明确载体,确保各领域的信息全面互通,让投资管理、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都可以找到明确依据。与此同时,人工控制手段逐渐向自动化层面拓展,风险识别能力以及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提升,学校不需要面对复杂的信息焦头烂额,只需确保信息的采集和整合具备真实性,通过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搭建风险预估模型,完成自动化的风险评估定位。
(四)基于内部控制梳理财务风险点,确定风险预警指标。高等院校的日常活动往往伴随着多元化的资金收入和支出,及时定位其中存在的风险至关重要,而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评价体系能够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在避免资金流断裂的同时,确保每一笔资金的投入最为合理,有效规避风险并分摊风险。其中,风险预警指标的建立将直接影响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具体的指标建立思路如下:其一,考虑高等院校现金流的实际特点和内容,将常见的财务风险划分为资金结构、运营、筹资、投资这几个层面,然后选取具体的评价指标来反映这些活动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影响程度。其二,选用科学方法以及财务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风险划分,确定风险预警的阈值。
根据上述思路,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可以将高效的资金流转换为下述几个层面的风险预估评价指标:
1、总体运行活动评价指标。货币资金支出比率=货币资金/本期运营支出;金融机构借款比率=金融机构借款/负债总额;应收及暂付款占流动资金比率;其他应付款占流动负债比重。
2、运营活动评价指标。非限定性收支净额;非限定性收支净额占本期运营结余的比重;现金流量比率=本期运营结余/流动负债。
3、筹资活动评价指标。非限定性收支净额;非限定性收支净额占本期运营结余的比重;现金流量比率=本期运营结余/流动负债。
4、投资活动评价指标。投资于长期资产占流动资金的比重。
(五)落实多平台融合管理,增强风险预警全面性。高校的财务管理风险预警,具有多发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为了提高风险定位效率,全方位提升财务管理质量,结合已经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打造多平台融合发展机制,最终将形成“一个平台、多个系统”的风险预警模式。其一,数字化校园平台将为校园财务管理提供最基础的数据,是业财融合管理的重要手段,避免业务中存在盲区和疏漏,影响财务管理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其二,智慧载物平台,将承担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集中处理学校发展期间的各类账户,承担企业工资发放、收费管理、收入支出管理、高校银联互动、税务申报、网上预约申报以及线上审批等业务,要严格按照上文所论述的风险预警指标以及相关阈值进行风险防控。其三,风险管控平台。风险管控平台是建立在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各类业务的开展过程进行精细化风险防控的主体平台,主要分为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风险管控三个阶段。在上述模型中,平台一是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的基础,能够及时获取高校业务领域存在的各类数据信息,增强财务核算以及预算的针对性,平台二和平台三属于总分关系,最终形成了双向、多方位、全流程的财务风险预警框架,能够挖掘各类隐患风险,增强预警的针对性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在大数据驱动下打造的高校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系,致力于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技术、手段、工具方面的基础建设,然后将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分析体系和学校的日常管理、财务工作等多项内容进行深度融合,通过落实“一个平台、多个系统”以及“信息大陆”建设,能够挖掘财务管理中的各类隐患,增强风险预警的透明性和针对性,有效规避隐藏风险带来的冲突和影响,为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稳定保障。
(作者单位: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武丽.数字化转型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经界,2024(34).
[2]杜长征.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财务报销模式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42(06).
[3]李哲.数智化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11).
[4]刘玉兰.大数据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J].纳税,2024.18(2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