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高职高专就业指导策略
第758期 作者:□文/刘金刚 时间:2025/8/1 11:44:15 浏览:27次
  [提要] 随着全国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高职高专毕业生逐渐形成“慢就业、懒就业”现象。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作者,为提高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应研究“慢就业”现象背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求职心态,并进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梳理求职心态,克服心理障碍,从而减少“慢就业”现状。
关键词:高职高专;求职心态;就业指导;慢就业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就业育人视角下高职高专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4YB0546);郑州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高职高专毕业生‘慢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ZYJGLX2431)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2月5日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是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就业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2024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已经将就业工作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放到了同等的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的就业问题很大一部分就是中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高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但企业岗位需求有限,再加上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人职匹配失衡问题,导致高校毕业生面临找工作难问题。如何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不少学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赵傲彤认为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创新创业、增加政策投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王洪才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是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础。杜薇认为结合社会需求,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有助于提升毕业生高质量就业。邱平认为家庭配合高校积极客观引导学生就业,可以减少“慢就业”现象。韩晨认为构建一个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化”就业指导观念,做到“心中有数”,可以找准适合的职业定位,找到符合自身预期的工作。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郑州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6.70%,2022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26%,2023年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18%,三年毕业去向落实率呈现逐年降低态势。本文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2024届毕业生为基础,对学生存在的“慢就业”现象进行分析,重点关注这一现象背后学生的心态因素,为高职高专院校提高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提升学生的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一、高职高专毕业生“慢就业”现状
“慢就业”一词最早来源于国外的“Gap Year”和NEET族,指青年接受正规教育后,没有及时找工作,依然依靠家里资助,去做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2015年,国内学者开始广泛讨论“慢就业”问题,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已经突破了1,100万人。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有了转变,“慢就业” “懒就业”等现象在“00后”高职高专毕业生人群中普遍存在。
(一)毕业生求职意愿不高。2024年6月15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一年一度的校园双选会,根据“工作啦”后台数据显示,参加双选会企业有240多家,提供岗位数达50,000多个。2024届应届毕业生有6,252人,实际参加双选会的人数为4,266人,学生参与率仅为68.2%。这些来参加双选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凑热闹的心态,走马观花地在招聘会现场转转,并没有很强的求职意愿。
(二)专升本学生不断增加。郑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届应届毕业生人数有5,671人,其中2,500多人参加专升本考试,最终有1,658人成功考入本科院校,本科升学率为29.2%。2024届应届毕业生有6,252人,其中3,000多人参加专升本考试,1,912人考入本科院校,本科升学率达到30.58%。从近几年报考专升本的学生人数发现,毕业生选择推迟就业、继续升学人数逐年增多。
二、毕业生“慢就业”心理分析
“慢就业”是介于“不就业”和“积极就业”中间的一种状态,是毕业生在进入社会选择自己理想中工作之前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充分思考和实践,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但是,如果毕业生长时间的“慢就业”,就有可能向“不就业”方向发展。研究高职高专毕业生“慢就业”现状的求职心态问题,可以进一步帮助高职高专院校进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进而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一)恐慌——不愿转变身份。对于高职高专的“00后”毕业生来说,在学校三年的大学生活,已经适应了学校的作息习惯,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他们在学校可以偶尔早晨睡过头,上课迟到,老师也只是点名批评,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发现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严格,作息时间与学校有很大的区别,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和在学校时是无法比拟的。毕业生会产生恐慌心理,不愿意及时转变身份,无法从一名学生平滑地过渡成一名职场人。
这种恐慌心理的出现,存在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企业是创造价值的地方,两者的目标追求不同,学生缺乏自信心;二是学校生活过于安逸,学生不愿意接受这种巨大反差,只能选择逃避。毕业生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快速地适应社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工作者。
(二)躲避——不愿接受现实。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适龄青年的大学录取率已经超过了50%。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高校毕业生就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作为高职高专毕业生,仅仅在学校两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践,他们到社会上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相比于本科学生,他们在学历上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专业技能水平也不高,无法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
有很多企业一线招聘技术工人,高职高专毕业生穿上“孔乙己的长衫”,不愿意到工厂的一线去就业,希望自己上了大学,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他们在等待和彷徨不安中熬过了几年,既没有任何的实践,也没有提升任何技能水平,最后躲起来,不愿意接受残酷的现实。
(三)躺平——不愿主动就业。有些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在大学期间就浑浑噩噩混日子,平常的专业课程学习也不重视,专业技能掌握不牢固,寒暑假没有进行任何社会实践活动,导致动手能力也不强。关键是学生未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问题,等到大三实习时随便找个企业应付,并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面临毕业找工作,别人投递的简历厚厚一沓,他们只有一张薄薄的毕业证,部分学生选择躺平,不愿意主动就业。
这种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大学时期,该做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并未予以重视。例如,笔者教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每学年的职业规划书,大部分学生都是应付的心理,网上随便找一篇打印出来应付课程作业,并未从自身认知出发,好好规划自己的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未来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导致部分学生不知道未来在哪里,就会产生躺平心理,不去主动就业。
(四)习惯——不愿离开父母庇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学生在相对富裕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学生没有太强的工作欲望,不愿意离开父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会照顾其生活,还会提供必需的生活费。因此,不少学生享受这种“啃老”的生活,不愿意离开父母的庇护。
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学生不愿意失去被父母庇护的状态,他们享受父母给自己独特的溺爱;另一方面是父母不能认识到孩子需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长大,过分地为他们遮风挡雨,只能让他们变得“瘦小软弱”。
(五)两极分化——缺乏社会实践。毕业生的沟通交际能力参差不齐,在学校举办的2024年毕业生双选会上,部分毕业生能被多家公司青睐,在与企业HR沟通交流中侃侃而谈,从交谈中获得更多的职位信息和岗位工作内容,从而选择自己最满意的职位。还有部分毕业生在双选会上只是走一个过场,看到感兴趣的职位也不敢上去交谈,给企业留下一个唯唯诺诺的印象,得不到任何企业的关注。造成如此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三年大学生活积累的差异。以笔者的创新思维与创业基础课堂为例,每节课会让几名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一分钟的自我介绍,有的同学自信大方、言语清晰,有的同学低声私语、毫无生机。
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生对于就业的态度和学习积累的不同造成的。那些收到多家企业录用的优秀毕业生,背后一定努力地准备了自己的就业材料,练习自己的个人自我介绍,充分了解企业背景,岗位内容,做到知己知彼。而那些不敢上去交谈的同学,他们既没有好好准备就业材料,也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最终丢掉就业机会,慢慢失去自信心和上进心。
三、对高职高专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一)学校应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1、强化班主任职业规划培训,做好开学第一课。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新生班主任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的培训,每年拨出适当经费,组织班主任集中培训。班主任是大学生三年大学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老师,班主任提高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对自己所带学生未来发展的认知,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帮助学生形成量身定制的择业观和职业观。另一方面,学校每学年可以邀请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为班主任进行集训,让班主任掌握最新的职业生涯规划策略,及时了解当今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在研讨班和培训班上,班主任也可以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大家相互讨论,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要求班主任完成一份详细的职业规划指导方案,包括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职业咨询、企业咨询、相关的职位推荐等,定期还可以邀请专家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论坛。学校对班主任的职业规划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每学期评出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班主任,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激发班主任积极投身于职业规划工作中,有利于学生从刚入校就养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好习惯。
2、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体验课。作为高职高专一门公共必修课,学校应该设立教研室,由专门的任课老师进行教学,结合思政教学,定期进行优质课讲授和经验分享,培养一支适合自己学校学生专业的授课教师,不同的专业由不同讲课风格的教师教授,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应该学习什么,怎样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职业生涯规划课应该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校可以举办生涯体验周,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活动中感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组织企业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哪类才能,在大学如何储备这些技能;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制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特别是大学阶段的规划,要把短期计划写的清晰可行,并按照计划去执行。
3、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赛促学。营造良好的职业规划大赛氛围,让学生定期总结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历。通过各二级学院初赛和学校决赛形式,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和比赛规则,邀请专业的评委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点评,让学生从职业规划方案的可行性、自我认知的准确性、社会环境的了解度等方面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每年度的优秀作品展示推广激励更多的高职高专学生参与进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通过参加比赛总结自己的过去,展望自己的未来。
(二)企业校园招聘对策。从《郑州职业技术学院2024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1.23%的毕业生的第一次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组织的校园双选会、就业公众号发布的就业信息。企业应该化被动为主动,加大企业与学生的接触,加强校园宣传力度。
1、提高企业品牌形象,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根据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的校园双选会情况,很多企业都是走马观花地进行校园招聘,学生在短期内根本不了解企业的文化和发展规划,不能很好地与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匹配,造成很多好的企业忙碌了一年招聘不到几个适合的毕业生。企业应该改变校园招聘策略,将功夫用在平常,积极走进校园,从新生的迎新活动到每年的各种学生比赛活动,根据自己所需求的专业人才,有选择地进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赞助活动。
2、校园招聘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职业发展规划。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职业规划课程的普及,毕业生追求的不再是一份解决温饱的工作,而是更加重视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规划,企业在进行校园招聘时,应该更注重职位的未来发展和晋升渠道,为企业吸引更多人才。
企业应该有完善的晋升机制,在上岗之前有专业的岗前培训,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滞后的大背景下,能够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积极学习岗位知识和技能,适应工作环境。企业内部定期还可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领导力培养、沟通技巧展示等活动,让毕业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有用的专业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毕业生的自我提升,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3、签订三方协议后,与毕业生保持职前互动。有很多毕业生在签订三方协议后,会因为出现更好的职位而选择毁约,让签约的企业不经意间丧失了优秀的人才。企业在面对毕业生签约后和入职前这段空白期,应该积极和毕业生保持职前互动,提升毕业生的企业归属感。
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让毕业生提前熟悉企业的岗位内容,让他们在入职之前就有一种企业荣誉感,这样可以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和接受企业文化、企业愿景、企业目标。增强毕业生的企业归属感和责任心,让毕业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未来的工作中去。
四、未来展望
就业育人大背景下的高职高专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随着近几年经济形势的下滑,企业内部也相对缩减了职位需求。为提高高职高专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学校应该发挥主体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规划指导,企业应该做好岗前培训,让毕业生充分适应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
(作者单位:郑州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傲彤.“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就业现状及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4(17).
[2]王洪才.创新创业能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根基[J].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学报,2024(05).
[3]杜薇.高质量就业导向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J].产业创新研究,2024(08).
[4]邱平,王艺轩,饶俊丹,董芳菲,鲍洁.青年群体“慢就业”现象与群体认知研究[J].公关世界,2024(03).
[5]韩晨.如何看待“00后”的“慢就业”[J].科学导报,2024(03).
[6]付萌.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高校“慢就业”现象及对策[J].公关世界,2024(09).
[7]高嘉佳,陈骏荣.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职院校精准就业服务路径创新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7(07).
[8]李晔,赵新颖.推进就业教育改革 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J].中国就业,2024(09).
[9]熊心愚,赵英华.人职匹配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同高质量就业融合路径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08).
[10]严昊鹏.大学生“慢就业”心理与高职就业指导策略——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0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6896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