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探索 |
| 第758期 作者:□文/李思奇 时间:2025/8/1 13:33:37 浏览:55次 |
[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使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成为现阶段各领域关注的议题。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当前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在产权、利用效率、流转及规划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制度、经济、社会、技术层面剖析成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旨在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3日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农村土地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核心要素,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
一、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寸耕地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粮食得以孕育生长的摇篮。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这是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以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归并零散地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不仅有效改善了耕地质量,还提升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能够推动农村产业蓬勃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在特色农业领域,各地充分挖掘本地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养殖项目。比如,在一些山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种植高山茶、特色果树,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畅销市场,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从新鲜的农产品到精美的加工制品,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增值,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大型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及集约化经营,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一过程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农民既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的租金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又能在家门口的农业企业或合作社务工,赚取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促进产业融合的纽带。在未来,以土地为依托,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前景广阔。在一些自然风光秀丽、民俗文化丰富的乡村,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让游客在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事活动的同时,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建设农家乐、民宿、农事体验园等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农产品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售卖,而是通过旅游消费实现价值的提升,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实现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最终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进程。
(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通过植树造林、修建梯田等土地生态修复措施,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推广生物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绿色生产技术,降低土地污染程度,保护土壤生态系统。这些举措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农村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家园。
二、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产权界定模糊、流转受限。虽然现阶段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但是在实践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存在乡镇集体、村集体和村民小组集体等多种不同形式,现有界限不够清晰,导致在土地处置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极容易出现争议。此外,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在部分地区也存在权能范围界定不明确的情况,同样影响了农民对土地权益的行使。而这也使得农民对土地的部分权能受到限制,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担保权能等,这些权益在一些地区尚未完全落实,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也受到诸多限制,导致土地资源的资产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制约了土地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土地闲置与浪费严重,经营规模小且分散。首先,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土地撂荒现象,土地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同时,农村建设用地的布局分散,存在大量闲置宅基地和废弃的乡镇企业用地,这些土地都未能得到有效盘活和利用。其次,长期以来,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和不合理的灌溉等诸多原因,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下降,土壤肥力降低,各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耕地的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后,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所以土地经营规模小且分散,难以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生产,致使农业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种种因素都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流转程序不规范。首先,当前土地流转市场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使用的交易平台建设滞后、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上述问题都导致了土地流转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流转双方难以有效对接,交易效率低下。其次,现有的流转程序尚不规范。许多土地流转未签订书面合同,部分签订的合同也存在内容不完整、条款不明确的情况,口头协议居多,极容易引发土地流转纠纷。同时,部分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和履行缺乏有效的监管,存在随意变更合同条款、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此外,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些地区存在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的现象,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得不到充分尊重。还有部分地区土地流转收益分配不合理,农民获得的收益低,且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后顾之忧。
(四)土地开发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监管不到位。一是部分地区在进行农村土地开发利用时,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存在盲目开发、无序建设的现象。制定的土地利用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规划以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缺乏有效衔接,导致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无法充分发挥土地的综合效益。二是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监管机制不健全,监管手段落后,存在监管漏洞。一些地方对违法用地行为查处不力,存在以罚代法、执法不严的现象,导致违法用地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土地管理秩序。三是由于利益驱动和监管缺失,一些地区违法用地现象较为严重,比较常见的有未经批准擅自占用耕地进行非农建设、非法买卖土地、违规建设小产权房等,这些行为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经济发展水平低导致农民缺乏对土地进行投入和开发的资金与能力,也难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土地开发领域,制约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此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农业产业附加值低,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农业产业附加值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相对较低。这使得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农民甚至放弃土地经营,造成土地闲置和浪费。此外,农村地区同样缺乏土地开发资金投入。农村土地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投入有限,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导致土地开发资金短缺,制约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村产业的发展。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措施
(一)明确土地产权归属,健全土地产权权能。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界定乡镇集体、村集体和村民小组集体的土地所有权范围,通过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明确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具体内容和范围,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健全土地产权权能,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土地产权权能,扩大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处分权,允许农民依法自愿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最后,进一步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权能,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和流转机制,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
(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首先,加强土地整治与复垦。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村土地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加强废弃土地复垦,对闲置宅基地、废弃工矿用地等进行复垦,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其次,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推广科学施肥、绿色防控、节水灌溉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防治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定期对耕地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最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引导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三)完善土地流转体系,规范土地流转程序。第一,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为土地流转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一站式服务。培育发展土地流转中介服务机构,规范中介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第二,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明确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土地流转必须签订书面合同,合同内容应包括土地面积、位置、用途、流转期限、流转价格、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审查和备案管理,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此过程中,还要强化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主体地位,不得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建立健全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民土地流转收益的保护,确保农民获得合理的土地流转收益。建立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机制,妥善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纠纷,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科学编制开发规划,健全土地监管机制。首先,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农村土地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综合考虑农业生产、农村建设、生态保护等多方面需求,运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制定全面、科学、长远的土地开发规划。规划应明确不同土地类型的功能定位和利用方向,合理布局农业生产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土地开发规划与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有机衔接,形成协同发展的规划体系,避免出现规划冲突和资源浪费。其次,构建完善的土地监管体系,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利用卫星遥感、GIS、GPS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实时、全面的监测,及时发现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和不合理现象。加强对土地开发项目的全程监管,从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到竣工验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依法依规建设,防止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超范围开发等问题的发生。为更好地落实相关要求,各部门要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严格执行土地法律法规,对违法用地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与此同时,建立健全违法用地举报制度,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土地监管,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
(五)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财政资金支持。首先,为了更好地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政府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大对农村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并向贫困地区和重点项目倾斜;在税收政策方面,对从事农村土地开发利用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如减免农业生产相关税费、对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产业化项目给予税收减免等。其次,应拓宽土地开发资金筹集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土地开发资金投入机制,除了政府财政投入外,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土地资源开发。一是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投资、合作、捐赠等方式参与农村土地整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项目。二是推广PPP模式,在农村土地开发领域引入社会资本,共同承担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农村土地开发利用,为农村土地资源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综上,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当前,尽管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为此,在未来的实践中,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共同努力,持续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创新,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确保农村土地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实保障,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肖莹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J].新农民,2025(02).
[2]王力.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J].当代农机,2023(04).
[3]杨祖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湖北省利川市为例[J].党政干部论坛,2020(07).
[4]刘苏敬.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浅谈——以河南省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8(2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