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城市生计资本理论框架构建 |
| 第758期 作者:□文/陈 璨1,2 时间:2025/8/1 13:34:47 浏览:80次 |
[提要]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对45名城市居民进行访谈,整理录入800余条表述,提炼出33个初始概念及17个基本范畴,归纳形成5个主范畴,得出城市居民生计资本,包括政策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并指出城市居民生计资本理论具有对象的独特性、结构的系统性、内容的开放性特征。城市居民生计资本理论针对城市居民的实际,与农村生计资本理论形成互补,丰富了可持续生计理论。
关键词:扎根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城市生计资本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7日
按照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生计资本包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现有生计资本理论主要是针对农村居民,围绕脱贫及相关问题。而针对广大城市居民来说,因其具有自身特殊性,需要有相匹配的生计资本理论框架。为此,本文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通过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从原始资料中归纳、提炼概念与范畴并构建理论模型,提出城市生计资本理论框架。
一、生计资本理论需要迭代更新
(一)生计资本理论概述。可持续生计理论源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理论引入中国后,广泛应用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等研究领域。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可持续生计的概念,并呼吁将稳定生计作为消除贫困、实现稳定生计和提高发展援助效率的主要目标。Chambers和Conway(1992)认为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的谋生方式称之为生计。Scoones(1998)将可持续生计定义为:“某一个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活动组成。这种生计如果能够应对外部压力和冲击,且在不过度消耗自身自然资源时可以维持或改善其能力和资产,那么这种生计就具有持续性。”
生计资本是可持续生计理论中的核心要素,是进行生计行为的资源基础,是开展生计活动、追求生计目标的资产基础,生计资本的差异体现出其在可持续生计路径中的禀赋差异。传统农户生计资本的组成一般用图1所示的五角形来表示。(图1)
(二)学界对生计资本理论的丰富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生计资本,一些学者对生计资本内涵进行了完善充实,增加了制度资本、心理资本、生态资本和文化资本等。如,杨思宇、杨江华(2022)根据研究的需要,增加了心理资本,反映农户主观意识的一种资本,主要包括人们的乐观程度、韧性程度以及面对风险时的心理状态等。时朋飞等(2021)研究提出制度资本的概念。任以胜等(2024)在分析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中提出了公共资本。袁东波、陈美球等(2019)将农户的生态资本和心理资本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中。邓萌等(2023)在研究生计资本视角下旅游地居民主观福祉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分析中提出了文化和心理资本。刘格格等(2021)在对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衡量时增加了信息资本和环境资本。
现有的生计资本理论,主要是针对农村居民,围绕脱贫及相关的问题,而缺少针对城市居民生计资本理论框架的构建。为此,需要结合实际科学构建城市居民生计资本理论。
(三)构建城市生计资本理论的总体考量。结合前文学界在不同境遇下对生计资本的延展分析,提出目前主要从制度资本、心理资本和文化资本等方面对生计资本理论进行丰富发展。在对制度资本的界定上,主要是居民对方针政策等把握了解的程度,为此,本文认为用“政策资本”更加精准。心理资本是近年来不少学者新增的一个生计资本种类,虽然心理资本越发重要,但考虑到人力资本包含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情况,相关内容已涵盖在人力资本中。为了精简,同时与传统生计资本理论框架保持数量一致,在构建城市生计资本理论框架时不考虑心理资本作为单独的生计资本种类。
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从原生计资本理论中的五大资本,再加上学界提出的生计资本内容,找到切实影响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生计种类。即主要从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策资本、文化资本中分析哪些生计资本显著影响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
二、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城市生计资本理论框架
(一)研究方法。扎根理论由Glaser和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一种从原始数据资料中构建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领域。扎根理论方法主要是从经验资料中发现、发展、生成理论,基于不断比较和理论抽样,从原始资料中归纳、提炼概念与范畴并构建理论模型,进而形成理论框架。其包括开放式编码、主轴性编码和选择性编码。扎根理论更注重理论的自然涌现,且程序规范、分析过程严谨、所有节点概念均来源于调研一手数据且研究结论可以被反复检验,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最为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1、访谈设计及资料收集。访谈法是扎根理论的研究基础。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生计资本视域下,挖掘影响居民生产生活的关键生计资本种类。在明确研究目的基础上,围绕“生计资本” “生存和发展”等内容设计访谈提纲,主要针对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政策资本、文化资本等状况,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等情况,与受访者进行一对一线下深度访谈,找到显著影响的生计资本。访谈中,鼓励参与者畅所欲言,尽量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参与对话和交流。
受访对象是不同职业的城市居民,访谈范围在重庆市区域,采取随机访谈形式。在正式访谈和发放问卷之前,需要向受访者说明访谈的保密性,以便让受访对象能够全身心投入访谈之中。在正式访谈前,本研究选取了4位居民进行了预访谈,初步了解生计资本对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状况,并根据访谈实际情况对访谈提纲进行及时补充和调整,见表1。(表1)
访谈对象为45名城市居民,访谈对象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表2)
将录音和记录材料进行整理,得出详细的数据材料。目的是分析哪些生计资本能够显著影响居民生存和发展。在编码分析前,首先对访谈的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根据访谈对象的反馈,判断哪些访谈内容进行下一步的编码。(表3)
2、开放性编码。开放性编码为编码登录并不断比较原始资料,对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与范畴化编码。预留1/3左右文本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确定预留12位人员访谈内容,将33位访谈人员文本内容分类编码。将整理好的其中33份访谈资料导入Nvivo12软件中,进行数据分解和“贴标签”,实现数据的概念化、抽象化、范畴化,然后再进行开放性编码,直至实现饱和无新概念产生。为避免研究者主观意愿影响编码结果,尽可能采用被访者原本表述,根据表述抽取并命名相关概念。经过全面细致整理原始访谈资料,反复比较原始表述,最终得到800余条表述。通过文本不断整理,提炼出33个初始概念及17个基本范畴,如表4所示。(表4)
3、主轴性编码。主轴性编码是扎根理论分析中的关键环节,它进一步揭示了这些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动态关系。对副范畴进行反复比较和分析,根据各范畴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类属关系进一步整合提炼,归纳类属关系,抽象发展理论性概念形成主轴性编码,使范畴之间的类属关系更加具体,为后续选择性编码做好准备。结合前文分析归纳得到5个主范畴:政策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具体编码情况如表5所示。(表5)
4、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又称三级编码,是基于主轴性编码结果提炼核心范畴,并以核心范畴为主线,厘清各个范畴间的关系,进而构建理论模型框架的过程。它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和细化开放性编码和主轴性编码阶段得到的结果,构建出围绕研究主题、完整且一致的理论结构。通过对访谈资料的进一步分析,确定了“影响城市居民生存发展的生计资本”这一核心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开发“故事线”,居民的政策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情况对城市居民生活和成长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得到主范畴的典型关系,见表6。(表6)
5、饱和度检验。为检验生计资本影响城市居民生存生活和成长发展实践路径模型的理论饱和度,将剩余的12份样本,重新进行三级编码,通过反复对比,未发现新的概念、范畴以及范畴间新的关系,确认提炼出的概念和范畴均包含在5个主范畴中,表明初步建立的选择性编码在理论模型上饱和。
综上分析,城市居民受到各类政策影响,结合已有文献和相关调研,发现各类政策影响着居民的决策,城市居民掌握政策情况影响着居民生活和成长发展。人们对政策的熟悉程度影响人们的决策。物质资本影响居民生活,雄厚的物质财富是生存发展的基础。金融资本更是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出行和发展。人力资本的教育程度、职业技能、认知水平以及自身健康状况等内容是衡量劳动力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不仅影响到居民的收入,也影响到生活和发展。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居民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社会规范)影响着居民的生活,社会资本反映了社区内不同主体之间的信任、互惠程度与合作意愿等状况。经过前文分析得知,城市居民生计资本中包括政策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如图2所示。(图2)
三、城市生计资本理论框架阐释
(一)政策资本。政策资本是城市居民生计的保障。张洪兴指出,政策资本是特定社会主体拥有的具有内在增殖性并且能够给所有者带来利润的政策资源。徐远明认为,政策资本是由国家或企业所在地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认为,政策资本涉及每一个城市居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政策资本中包含个体对政策的把握力度,包括政策的精神实质、主要意图、关注重点,从政策中找到机遇。同样的政策制度,有些人找到了机遇,有些人没有找到机遇,关键不是制度本身,而是居民对制度的理解。不同的人对政策的理解把握不同,要从政策中寻找机会,需要对政策进行解读和掌握,从中发现对自己有利因素。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掌握政策非常重要。本文提出的政策资本,相比之前学者提出的制度资本的内涵更加丰富,原来的制度资本主要指获得的“利润”分享机会和“收益”权利,政策资本既有政策资源,也强调个体对政策了解和掌握的能力,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所获得的收益和财富。
(二)物质资本。物质资本是城市居民生计的基础。物质资本指用以维持人们生计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设施。有些学者将“每户人均拥有住房面积”作为自然资本的变量,其实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更大程度上讲,它就是物质资本的情况。因自然资本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差别相对不大,本文将原来农户生计资本中的自然资本,也纳入物质资本。在物质资本中还包括数字资本,即拥有数字资源的情况。
(三)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城市居民生计的根本。金融资本指个人及家庭所拥有的资金资源,人们为了满足生计目标所需要的消费和生产过程中的积累和流动。金融资本包括资金存量、经常的资金流入(如收入、报酬、抚恤金等)以及商业保险、理财产品等,即居民的资金存款、工资或退休收入及其他外部资金来源等。
(四)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城市居民生计的关键。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突破了只有金钱、土地、房产、设备等有形物质才是资本的传统观念。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人力资本是至关重要的,是一个人在城市生存生活的根本。人力资本就是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各种生产知识以及劳动管理技能的一种资本类型,一般用劳动者的数量及质量来表示,具体用教育程度、职业技能、认知水平以及自身健康状况等指标来表示。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城市居民的生存生活和成长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五)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城市居民生计的支撑。“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概括了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基本内容。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在实现生计目标的过程中所利用的社会资源,它包括社会关系网、社会组织、社会参与、信任与规范等。“和什么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什么人”,这句话表达的就是社会资本的价值。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城市居民生计资本理论是基于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是对现实缺少相应理论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城市生计资本理论弥补了目前研究缺少针对城市居民的生计资本理论,与农村生计资本理论形成互补,丰富了可持续生计理论。城市居民生计资本理论具有结构的系统性,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且各个资本之间相互支撑和影响,是一个相互关联、互相支撑的系统体系。城市居民生计资本理论具有内容的开放性。在人力资本中增加心理资本内容,扩大了人力资本的内涵。城市生计资本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可以继续完善,且理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会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而变化。
(作者单位:1.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重庆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思宇,杨江华.生计资本对农户参与村庄环境治理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水平与结构的双重视角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03).
[2]时朋飞,况鲜洁,黄国庆,李星明.生计资本与生计能力对民族地区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J].珞珈管理评论,2021(03).
[3]任以胜,汪勇,陆林.中国乡村居民生计资本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4.43(01).
[4]袁东波,陈美球,廖彩荣,等.土地转出农户的生计资本分化及其生计策略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2019.26(04).
[5]邓萌,尚前浪,史鹏飞,等.生计资本视角下旅游地居民主观福祉影响因素的组态路径分析[J].中国生态旅游,2023(04).
[6]刘格格,葛颜祥,李颖,等.生态补偿对水源地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改进的DFID生计分析框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10).
[7]刘双.内蒙古城镇低龄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财经大学,2024.
[8]徐远明.关于我国国有工业企业无形资本营运的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