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振兴探索 |
| 第758期 作者:□文/冯庆元 何 娅 时间:2025/8/1 13:35:37 浏览:52次 |
[提要] 四川革命老区作为全省欠发达区域,在自然禀赋匮乏、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欠缺的条件约束下,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基于此逻辑,本文立足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要求,并进一步指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以此为抓手,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四川革命老区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四川革命老区;农业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项目资助:“乡村振兴视域下四川革命老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LQ2024SD-19)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3日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并将其建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强化地区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近年来,在政府有关政策扶持下,四川革命老区结合自身地域特点与要素禀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基于此,本文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引擎,即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把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与要求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显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是当前扎实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支撑,也是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过渡的必然要求。事实上,在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后,学界就已开始围绕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及其相关的问题。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就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并通过将现代化生产的新型要素引入农业领域,从而所表现出全要素生产率跃升的一种先进生产力形态。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显著区别于传统农业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充分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对此,我们可以从图1中不同生产力形态下农业发展的路径来进一步阐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图1)
在图1中,P1代表传统生产力形态下的农业发展路径,而P2代表新质生产力形态下的农业发展路径。毋庸讳言,相较于P1,P2总产出更高、发展水平更高,它是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相符的。那么,要使农业发展的路径由P1转移至P2,则须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跃升来实现。更确切地讲,在某个时刻一旦农业领域全要素生产率出现跃升,则意味着农业新质生产力就被催生出来。因此,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农业领域全要素生产率跃升这一目标,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进一步强调“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 “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等内容。这些既是当前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当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要着眼于要素本身的提供,更要从更深层次分析其背后的关键性因素。显然,这对于经济发展滞后、要素资源禀赋不足且公共基础设施及服务缺乏的革命老区而言将尤为需要。
二、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关键
(一)革命老区界定与四川革命老区简介。革命老区是指在土地革命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并创立起来的根据地。2021年,四川省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共确认了17个市(州)所辖的83个县(市、区)为革命老区。从地理空间分布来看,四川革命老区主要位于川东北、川东南以及川西区域17个市(州),处于同周边省份毗邻区域;从经济发展程度来看,四川革命老区处于省内传统发达中心的外围,大多属于较落后的欠发达山区。根据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的规划,预计到2035年,四川革命老区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要在经济总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上全面提升,并持续推动城乡区域深度融合发展。
然而,截至目前,四川革命老区发展最大的瓶颈依然存在于农业农村领域。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要缩小城乡地区差距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无疑需要通过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进而实现四川革命老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二)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关键。无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逻辑,生产力实际上处于“制度——要素——技术”三层结构之中。换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就必须有力地推动科技创新(即全要素生产率跃升),而科技创新依赖于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相应要素的持续投入,持续性的要素投入又需要制度创新作为保障。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如何实现制度和技术之间的双向互动。显然,对于自然要素禀赋匮乏、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欠缺的四川革命老区,要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其关键在于制度创新与现有要素的高效利用。
1、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要素资源流动。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发展必须依赖于生产性资源的产权。土地是农民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则集中体现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规定了生产经营的行为预期,影响着生产经营的动机与决策。我国农村土地主要分为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三类(即“三块地”),但就农村的现状来看,上述“三块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闲置或低效率利用的情况。当前,深化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促进要素资源流动、实现要素资源有效利用的前提,这既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首先,在农村承包地层面,要不断推进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做好耕地的占补平衡相关工作,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效实现活权,使农民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资产优势。其次,在农村宅基地层面,要稳步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改革,探索宅基地权益保障与有偿退出机制,优化宅基地资格权认定制度,同时针对农村住房改建、翻建条件适当减少限制。最后,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层面,要积极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机制,对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应不断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强化土地执法监管。
2、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四川革命老区是全国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地方组织较早的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对于发展滞后的革命老区而言,红色无疑是最根本的底色,红色文化则是具有比较优势的稀缺要素资源。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需求和问题,进一步挖掘四川革命老区所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这将会是加快发展老区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持续注入强大动能的关键优势。简言之,就是要通过挖掘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带动和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具体来说:第一,深挖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当地“红色IP”。例如,广安地区的革命老区可整合邓小平故里、华蓥山游击队遗址等资源,打造自身专属的红色品牌;南充地区的革命老区则可以聚焦“将帅故里”这一红色名片,讲好红色故事。第二,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推进“红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例如,达州地区的革命老区可以围绕“两弹一星”神剑园、“血战万源”红军公园、“一县建一军”宣汉巴山红军公园等遗存,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的精品路线。第三,聚焦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红色文化周边产品。例如,革命老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开发相应的红色旅游纪念品、红色文化数字藏品等。
3、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依靠农村专技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国内外研究早已证实: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农业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正向联系。简言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于农村的人才存量。然而,由于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特别是处于典型贫困区域的四川革命老区,农村常住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在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因此,当前四川革命老区亟须破解人力资本积累难题。具体而言,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支持四川革命老区完善人才政策和激励机制,为农村发展夯实人才基础。其次,抓好四川革命老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重点培育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整合优化现有资源与培养机制,提升农业人才核心竞争力。再次,拓宽引才渠道,保持与高校的紧密联系,探索和创新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大引进四川革命老区外聘专业技术人才的力度。最后,须明确的是,党的全面领导是统筹解决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相关重大事项的主体,是监督完善重大政策的落实主体,因而必须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在农村这一基层单元,党员干部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把在“三农”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选拔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来;同时,引导、支持和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而以此带动广大农民群体积极参与到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
综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是新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四川革命老区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在自然条件约束与公共服务短板的双重挑战下,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乡村振兴具有特殊战略价值,特别是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这一举措将为老区农业农村现代化筑牢物质根基。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四川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必须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为抓手,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进程。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罗必良,耿鹏鹏.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脉络、基本内核与提升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4(04).
[2]杨颖.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与基本思路[J].农业经济问题,2024(04).
[3]封伟.四川革命老区现代农业及其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农经,2022(03).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