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南京剪纸创新性融合发展研究 |
| 第758期 作者:□文/张俊飞 朱锦程 赵莘捷 时间:2025/8/1 13:38:06 浏览:55次 |
[提要] 南京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剪纸,其创新性融合发展模式得到广泛关注和探索。通过实施创新性融合发展模式,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南京剪纸不仅展现古都南京的风韵,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南京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414436249X)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9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这一历史地位的认可和重视,旨在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的全面振兴,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个方面。在这一背景下,乡村的文化需求日益凸显,人们开始更加重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乡村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包括口头传诵、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能够满足乡村居民和游客对文化体验和精神追求的需要。通过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推动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等多元化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对其保护与利用,有助于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一、南京剪纸概述
南京剪纸是江苏省南京市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据清代道光年间甘熙所撰的《白下琐言》等史料记载,南京剪纸在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当时已被用作门笺和装饰灯彩。此外,南京剪纸的发展与当地刺绣技艺密切相关,过去许多南京家庭都备有专门用于刺绣的剪纸花样簿。南京剪纸在江南剪纸中独具特色,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精细。然而,其真正形成流派的时间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较多民间艺人在夫子庙一带给人剪鞋样、描肚兜花。
南京剪纸的个性特征较为突出,融北方剪纸的粗放和南方剪纸的细腻为一体,艺术形式优美异常,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丰富了中国民间艺术的宝库。南京剪纸不用画稿,起剪后线条连绵不断,犹如“一笔画”,一气呵成,技艺高超。同时,南京剪纸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束缚,体现了人类艺术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蕴含着中华民族基本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世代传承,历久弥新,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南京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题材多取自自然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瓜果蔬菜、家禽家畜都是剪纸艺人创作的灵感来源。这些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在剪纸艺人巧手下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寓意,体现了劳动人民质朴的美好品格,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理想愿景。
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记忆。中国乡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当地悠久历史的见证,蕴含着乡村久远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情怀,具有凝聚乡村精气神的作用。南京剪纸作为地方特色文化,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与情感。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能够增强乡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同时,剪纸艺术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一环。
二、南京剪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南京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关注与支持。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创作和教学支持等方式,推动南京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为南京剪纸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平台,如非遗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使南京剪纸能够更多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南京剪纸的传承人队伍虽然面临老龄化问题,但仍有不少老一辈剪纸艺人在坚守和传承这门技艺。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培养新一代剪纸传承人,这为南京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南京剪纸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传承人老龄化与后继乏人。南京剪纸技艺的传承主要依赖于老一辈的剪纸艺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艺人逐渐步入老年,而年轻一代对剪纸技艺的兴趣和投入却相对不足,这导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后继乏人的状况日益严重。例如,南京剪纸的代表性传承人张方林先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授予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如今已75岁了,还有省级传承人张林娣老师也已63岁,他们都在寻找合适的传承人,但感兴趣并愿意长期学习的人却寥寥无几。南京剪纸的传承人队伍老龄化问题严重,缺乏年轻血液的加入,这导致技艺传承面临困难,也限制了南京剪纸的创新与发展。
(二)社会关注度低。虽然南京剪纸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在当代社会,其关注度仍然较低。很多人对南京剪纸的了解不够深入,甚至对其持漠视态度。
(三)经济效益低与市场接受度有限。南京剪纸的品牌效应不足,其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尚未形成一个多元化、多领域、体系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品牌。这导致受众对南京剪纸没有一个丰富、具体的印象,从而不利于南京剪纸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不利于剪纸未来的持续发展。
(四)宣传与推广不足。尽管南京剪纸在文化传承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但在现代社会的宣传和推广方面却显得相对不足。这导致很多人对南京剪纸的了解程度较低,甚至不知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缺乏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手段,使得南京剪纸难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认知。
三、解决对策
(一)建立传承人和学徒制度,培养年轻一代传承人。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剪纸传承人提供必要的资金、场地和资源支持。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剪纸传承人的培训、创作和展示活动。扩大传承队伍,举办剪纸技艺培训班、剪纸技艺优秀作品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学习和传承南京剪纸技艺。鼓励传承人走进校园、社区等场所,开展剪纸教学活动,培养年轻一代对剪纸的兴趣和热爱。举办南京剪纸展览和展示活动,让年轻人近距离接触和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可以邀请年轻人参与剪纸作品的创作和展示,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二)创新保存与传播形式。利用数字化技术将南京剪纸的元素、题材进行安全管理,实现对其长久保存。这不仅可以保护濒临消亡的剪纸文化,还可以方便人们随时随地欣赏和学习南京剪纸。多元化传播,除了传统的线下博物馆、展厅展示外,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传播和销售。通过网上直播、电商平台等形式增强剪纸文化的传播力度。
(三)推动剪纸艺术与科技融合。开发具有一键剪纸功能的App,提供各种模型如花朵、动物、食物等模板,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纸张颜色,在屏幕上滑动手指剪出喜欢的图案。这不仅可以增加体验感,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体验南京剪纸的魅力。例如,将南京剪纸元素融入手机壳、挂饰、笔记本等日常用品中,让剪纸艺术走进人们的生活。此外,通过VR技术展示南京剪纸的制作过程和精美作品,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这不仅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南京剪纸,还可以促进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加强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南京市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南京剪纸文化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为南京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鼓励和支持南京剪纸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旅游景点、商业中心等场所设立南京剪纸店铺,售卖南京剪纸文化作品。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让南京剪纸走向世界。
(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与创新题材。深入挖掘南京剪纸的文化内涵和寓意,通过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剪纸作品展等方式,提高人们对南京剪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保留传统题材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南京剪纸的题材和内容。例如,将现代元素融入剪纸作品中,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和新颖性的剪纸作品。
四、科技赋能南京剪纸创新发展
剪纸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可以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其传承与创新。
(一)数字化技术应用。利用数字化软件(如Adobe Illustrator、Photoshop等)进行剪纸图案的设计与创作,可以实现更加精细和复杂的图案效果。通过数字化展示平台(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观众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欣赏并与剪纸作品互动,获得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建立剪纸艺术数字化数据库,对剪纸作品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存,防止传统技艺的流失。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剪纸艺术进行虚拟修复和复原,再现历史经典作品。
(二)3D打印技术。利用3D打印技术,可以将南京剪纸的图案转化为三维立体作品,实现剪纸艺术的立体化呈现。3D打印技术还可以实现剪纸作品的批量生产和个性化定制,满足市场需求。3D纸浮雕艺术结合3D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更加复杂和精美的纸浮雕作品,如3D立体光影纸浮雕等。
(三)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自动生成具有剪纸风格的图案和设计,为剪纸艺术家提供创作灵感。AI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和喜好,进行个性化剪纸图案的定制和生成。研发智能剪纸机器,通过预设的程序和算法,它可以自动完成剪纸作品的切割和创作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四)物联网与传感器技术。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剪纸作品的智能展览和管理。通过传感器监测观众的行为和喜好,可以实时调整展览内容和布局,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观赏体验。剪纸艺术品的保护与监测、在剪纸艺术品上安装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其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等),确保艺术品在最佳状态下保存和展示。
(五)跨界融合与创新。一是剪纸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胡彬教授团队将传统剪纸技术与建筑围护巧妙结合,设计了一种面向节能窗的薄膜材料,这种剪纸薄膜能够调节窗户的热辐射角度,使窗户在被动制冷-保温模式间切换,为低碳建筑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二是剪纸与时尚设计的结合。剪纸艺术可以融入时尚设计领域,如服装、饰品、家居用品等,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审美风格的时尚产品。三是剪纸与数字娱乐的结合。剪纸艺术可以转化为数字娱乐内容,如剪纸动画片、剪纸游戏等,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和普及提供新的途径。
五、南京剪纸创新性融合发展路径
(一)南京剪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南京剪纸作为我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南京剪纸以其细腻的线条、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南京的农业产业具有多样性,包括粮食、蔬菜、水果、花卉等多个领域。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对文化元素的融入和创意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通过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农业产业可以提升其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1、打造“非遗+特色产业”。南京可以充分利用剪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将其与农业特色产业相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例如,可以将剪纸元素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中,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2、发展乡村旅游。南京剪纸可以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文化元素之一,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通过举办剪纸艺术节、剪纸工作坊等活动,游客可以亲身体验剪纸的魅力,同时了解南京的农业文化和乡村风貌。
3、推动农产品品牌建设。南京剪纸的精美图案和独特风格可以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灵感。通过设计具有剪纸元素的农产品品牌标识和包装,可以增强品牌的辨识度和文化内涵,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南京剪纸与农业产业融合案例分析——溧水“龙”主题剪纸。溧水区作为南京的一个农业大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溧水的非遗传承人吴治平围绕“龙”这一主题进行剪纸创作,不仅展现了溧水的龙文化特色,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这种融合方式,不仅传承了剪纸艺术,还促进了溧水的乡村旅游发展。
(二)南京剪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1、剪纸艺术展览与体验。在乡村旅游景区或文化场馆举办南京剪纸艺术展览,展示南京剪纸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代表作品。此外,设立剪纸工作坊,邀请南京剪纸传承人现场演示剪纸技艺,游客可以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沉浸式体验剪纸的乐趣。
2、剪纸主题民宿与餐饮。将南京剪纸元素融入民宿的装饰设计中,如墙面装饰、窗帘、床品等,打造具有浓郁剪纸文化氛围的民宿。在乡村旅游餐饮中融入剪纸元素,如将剪纸图案作为餐具、桌布或墙面的装饰,营造独特的餐饮氛围。设计以南京剪纸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将剪纸艺术展览、工作坊、民宿和餐饮等资源整合在一起,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剪纸文化体验。结合南京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将剪纸主题线路与乡村采摘、农家乐等活动相结合,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3、剪纸文创产品开发。利用南京剪纸元素开发文创产品,如剪纸书签、剪纸挂饰、剪纸文化衫等,作为乡村旅游纪念品和伴手礼。将剪纸文创产品与乡村旅游的农产品相结合,如将剪纸图案印在农产品包装上,提升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三)南京剪纸在乡村教育中的推广与应用
1、融入课程体系。将南京剪纸纳入乡村学校的美术、手工等课程体系中,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和学习南京剪纸。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南京剪纸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制作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和创作南京剪纸作品。
2、开展专题活动。定期举办南京剪纸专题活动,如剪纸比赛、剪纸艺术节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邀请南京剪纸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现场演示和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南京剪纸的魅力。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南京剪纸博物馆、工作室等,了解南京剪纸的发展历程和制作工艺。开展剪纸创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南京剪纸作品。
4、校园文化建设。将南京剪纸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如将剪纸作品作为校园装饰、制作剪纸文化墙等,营造浓厚的剪纸文化氛围。
5、家校合作。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南京剪纸的学习和创作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共同传承和弘扬南京剪纸文化。
综上,非遗文化资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驱动力。南京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南京剪纸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也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创新性融合发展模式,南京剪纸可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南京剪纸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创新性融合发展模式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通过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南京剪纸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振兴。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施锦,南京剪纸艺术创新设计研究与应用[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23.
[2]吴书飞.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文化创造性保护与传承[J].中国集体经济,2024(32).
[3]张颖,南京剪纸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J].文化产业,2024(09).
[4]乔明明,田斐,马愫.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非遗文化的“两创”研究——以泰山茶制作技艺为例[J].2024(1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