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科技创新助力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第758期 作者:□文/张 雪1 刘欣雅2 韩相坤2 朴慧莲2 时间:2025/8/1 13:38:57 浏览:89次
  [提要] 本文以我国传统大宗药材黄芪为例,从科技创新视角探讨与黄芪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并提出推动我国黄芪产业发展的建议,旨在为黄芪产业借助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黄芪;中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建议
基金项目:2024年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JH4/10600027)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1日
科技创新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变量,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引领力量。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而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牛鼻子”的地位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各行业都要由“技术创新”主体向“科技创新”主体转变,特别是蕴含着大量的文化资源、科技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中药产业。本文以我国传统大宗药材黄芪为例,从科技创新的视角深入探讨与黄芪相关产业的现状。通过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我国黄芪产业发展的建议,旨在为黄芪产业借助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黄芪为豆科黄芪属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原名黄耆,味甘,性微温,归肺、脾经,被列为上品。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黄芪作为常用的大宗药材,在传统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和广泛的药理作用。我国目前已上市含黄芪的中成药产品品种众多,如柏子养心丸、玉屏风散等,对于黄芪药材的需求持续增长。除此之外,黄芪因其药食两用的特有属性而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2023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党参等9种新增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明确了黄芪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可以用于生产普通食品。人们将黄芪广泛地应用到食品中,如用黄芪炖鸡、黄芪煮粥以及以《兰室秘藏》中记载的圣愈汤为基础研发的归黄固体饮料,广受大众喜爱,需求量巨大。
一、黄芪产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黄芪作为常用的大宗药材,在国内有着广泛的种植基础和深厚的产业链。然而,在种植技术、加工技术、产学研合作等科技创新方面黄芪产业的表现并不突出,存在许多问题。
(一)种植技术方面。首先,基础研究薄弱。由于对黄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不足,难以精准制定科学的栽培管理方案。比如,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的精确需求研究欠缺,影响精准栽培技术的开发。对黄芪与土壤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研究不深入,无法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来促进黄芪生长和防治病虫害等。其次,机械化程度有限。黄芪种植存在种子小且轻、外型不规则等特点,对播种机械的精度要求高,目前适用于黄芪的专用精密播种机械较少。在丘陵山区等地形复杂的黄芪种植区域,大型农机具难以施展,而小型适用农机具研发相对滞后,导致机械化作业困难。
(二)加工技术方面。首先,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目前,对黄芪多糖、黄酮类等有效成分的提取率还不高,无法充分发挥黄芪的药用价值。在开发以黄芪为原料的新药方面进展缓慢,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在保健品领域,产品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简单的黄芪口服液、黄芪胶囊等,缺乏高端、个性化的产品。其次,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许多中小企业仍采用传统的切片、晾晒等加工方式,生产效率低下,且产品质量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加工设备自动化程度低,如在黄芪的清洗、筛选、切片等环节,需要大量人工操作,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容易出现质量不稳定的情况。最后,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对黄芪的质量标准理解和执行存在差异,导致市场上黄芪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对黄芪中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安全指标的检测方法和技术不够先进,部分企业甚至不具备检测能力,无法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把控。
(三)产学研合作方面。首先,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产学研各方在合作中往往缺乏统一的战略规划,合作项目多为短期行为,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多集中在技术转让、委托研发等初级层面,在共建研发平台、联合培养人才等深层次合作方面开展较少。其次,成果转化效率低。科研成果的成熟度不高,很多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产业化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进行二次开发,成本高、风险大。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往往缺乏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和机构,对市场需求和商业运作模式了解不足,导致成果转化渠道不畅。
(四)人才与资金方面。首先,专业人才短缺。高校中与黄芪种植、加工相关的专业设置相对较少,人才培养的规模难以跟上产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企业吸引和留住专业人才的能力较弱,由于工作环境和待遇等因素,导致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产业内缺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升。其次,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自身资金有限,特别是中小企业,要承担高昂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营等成本,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非常紧张。政府对黄芪产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相对较小,与其他重要农业产业相比,在科研项目立项、资金扶持等方面的投入占比较低。社会资本对黄芪产业的关注度不高,投资意愿不强,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二、科技创新在黄芪产业中的应用
(一)精准农业技术提升种植效益。精准农业技术,如物联网(IoT)、大数据、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为黄芪种植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在黄芪种植基地部署传感器网络,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养分含量、气象条件以及植株生长状况等信息。基于这些大数据分析,能够实现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病虫害防治,从而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农药使用量,提升黄芪产量和质量稳定性。
(二)生物技术助力品种改良与活性成分研究。现代生物技术在黄芪产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在品种改良方面,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定向改良黄芪的遗传性状,如增强抗逆性、提高有效成分含量等。通过对黄芪基因组的深入研究,挖掘与药用价值相关的关键基因,进而实现精准育种。在活性成分研究方面,代谢组学、转录组学等技术可以揭示黄芪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可以采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细胞工厂,实现黄芪活性成分的高效人工合成,为大规模生产高纯度活性成分提供新途径。
(三)新型加工技术优化产品质量与附加值。新型加工技术的涌现为黄芪加工工艺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以其高效、环保、选择性好等优点,在黄芪有效成分提取中具有巨大潜力。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SFE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实现对黄芪中挥发油、黄酮类、皂苷类等活性成分的快速提取,避免了热敏性成分的损失,提高了产品纯度和活性。此外,纳米技术、微胶囊技术等在黄芪产品开发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例如,将黄芪提取物制备成纳米颗粒或微胶囊,可以提高其稳定性、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为开发新型药物制剂、保健品和化妆品奠定基础。
三、黄芪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建议
(一)规范黄芪生产基地,优化种植结构
1、建立标准化种植与质量控制体系。制定统一的黄芪种植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包括种子种苗标准、种植环境要求、田间管理操作规程、采收与初加工标准等。建立健全黄芪质量检测体系,推广应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质谱(MS)等,对黄芪药材及产品中的活性成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进行严格检测。建设黄芪良种繁育基地,按照“科技引领、生态优先、循环发展”的思路,建立黄芪新品种研发及良种繁育基地。构建黄芪质量追溯体系,实现从种植源头到产品终端的全程可追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2、科学选种,优化播种措施。在黄芪种植中,科学选种是关键。农户需要对影响种植的因素及黄芪的出苗率进行总结,如在秋季采收期间,黄芪果子会逐渐变为褐色,此时农户可根据总结的采摘标准按时采摘,避免果子过于成熟导致品质下降、易变质等不利影响,也能预防种子出苗率过低的问题。同时,优化播种措施,如合理密植、适时播种、科学施肥等,建议制定一套包含适合播种季节、适合播种土地、适合播种温度以及播种密度、施肥量、土地湿度等方面的种植教程,提高黄芪的产量和品质。
3、开展黄芪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工作。黄芪种质资源是黄芪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虽然人工干预会导致黄芪品质下降,但从长远来看,人们对黄芪生产条件的干预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保持黄芪的品质,必须对黄芪的种质资源进行保护性研发,即对原生黄芪进行品种鉴定,培育新品种,增强新品种对不同生产环境的适应性。同时,对黄芪伴生植物进行适配性研究,研究减少伴生植物后对恒山黄芪品质不下降的补偿性措施。
(二)加强黄芪市场拓展及品牌建设
1、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产品开发。促进黄芪产业与医药、食品、化妆品、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医药领域,加大对黄芪新药研发的投入,开发基于黄芪的创新药物和现代中药制剂;在食品行业,开发黄芪功能性食品、饮料、药膳等产品;在化妆品领域,推出含有黄芪活性成分的护肤品、化妆品等。同时,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黄芪知名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2、立足特色优势,打造知名品牌。要立足黄芪的特色优势,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药用价值,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知名品牌。首要任务是实施品牌提升建设。通过注册商标、申请地理标志产品等保护措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官方网站、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短视频平台等,进行多渠道的宣传推广,拓宽品牌的受众范围。同时,企业应重视品牌管理,积极申报“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以此提升品牌的公信力。此外,企业应加强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品牌商标等违法活动。
3、加强国际推广。目前,我国黄芪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尽管在美洲、欧洲、非洲、澳洲等地区也有出口,但相较于亚洲市场,其出口量微乎其微,即便是出口到欧美地区,也主要面向华人消费群体。因此,应加强黄芪的国际推广,拓宽消费群体,解决出口比例失衡的问题,提高黄芪在欧美、澳洲、非洲等地区的市场份额,培育黄芪的国际消费市场。同时,还可以适当提高黄芪相关产品在国外市场的附加值,以增强企业国际推广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产值的稳定增长。
(三)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推动黄芪产业升级
1、完善科技研发体系建设,开发黄芪大健康产品。政府应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黄芪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建立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集中优势科研力量攻克黄芪种植、加工、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难题。研发药食同源类产品、功能食品、特色产品以及保健品、化妆品等方面的延伸产品。企业应提高自身科技意识,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比例,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或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产业链整合与标准化。支持黄芪加工企业、合作社配套完善清洗、切片、筛选设备,晾晒、仓储车间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黄芪加工能力。推动相关县区培育壮大重点龙头企业,以加工促种植,夯实产业基础,加强黄芪药品、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的研发,完善黄芪产业链条。黄芪种植户或农场应提升标准化水平,从种源控制、生产加工等环节进行统一标准,提升黄芪品质。同时,政府可以推动建设良种选繁育基地,通过单株选育、性状筛选等方法提升黄芪种质品质。
3、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构建黄芪产业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黄芪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的数据信息,实现产业信息的实时共享和精准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为企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产品信息的不可篡改和可追溯,增强消费者对黄芪产品的信任度。
科技创新为黄芪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精准农业技术提升种植效益、生物技术助力品种改良与活性成分研究、新型加工技术优化产品质量与附加值,以及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推动产业融合与创新、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等一系列发展建议的实施,黄芪产业有望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生产向精细化加工、从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创新产品的转型升级。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黄芪产业将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1.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赖立勇,徐圣焱,夏天爽,等.基于抗氧化机制的中药及其化学成分在骨质疏松中的应用[J].海军军医大学学报,2022.43(08).
[3]王月茹,谢伟.从专利信息视角分析黄芪产业[J].中国科技信息,2019(09).
[4]孟乡,李耿,刘斌,等.基于Biomod2平台组合模型的蒙古黄芪生产区划研究[J].中国现代中药,2024.26(11).
[5]马盼,刘汉滢,彭美中,等.黄芪水提物3种效应成分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7(02).
[6]芮怀瑾,刘郁,白云,等.玉米须牛蒡复合饮料的工艺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21).
[7]王玉娟,冉晓蕾.基于地理优势的安定区马铃薯产业发展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07).
[8]秦琰琪.沛县黄皮牛蒡栽培管理技术[J].农技服务,2023.40(01).
[9]刘亚明,牛欣,冯前进,等.山西省中药产业化发展分析与对策[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02(04).
[10]张光红.黄芪种植中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11).
[11]董庆.我国中药出口的对策[J].中药材,2001.24(01).
[12]王剑.黄芪种质资源与优良品种的选育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07).
[13]王刘安,张喜忠.黄芪种植中常见问题与对策分析[J].南方农机,2019.50(19).
[14]侯向娟,田洪岭.恒山黄芪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发展路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24(14).
[15]胡秀忠,王志琴,韩方舒.子洲黄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中国现代中药,2023.25(04).
[16]程蒙,池秀莲,王慧,等.黄芪的国际贸易现状及问题探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9.21(04).
[17]任品安,李晓林,黄晶,等.基于SWOT分析道地附子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J].中草药,2019.50(13).
[18]孙淑英,陈贵林.内蒙古黄芪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分子植物育种,2018.16(15).
[19]张素娟,陈佳宇,董洁,等.基于Innography平台的黄芪提取物全球专利情报分析[C]//北京科学技术情报学会.2018年北京科学技术情报学会学术年会——智慧科技发展情报服务先行”论坛论文集.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18.
[20]程奚佳玉,苏圆锦,赵鲲鹏,等.黄芪药食同源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23.38(06).
[21]张靖才.靖远县黄芪生产现状及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3(08).
[22]王玉连.浑源县黄芪产业发展现状调查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9).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422514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