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生态文明建设内涵逻辑与战略路径 |
| 第758期 作者:□文/刘丹丹 时间:2025/8/1 13:39:45 浏览:78次 |
[提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问题的理论分析,阐释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要义、内涵外延以及内涵逻辑,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路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石;内涵逻辑;战略
基金项目:河北北方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投入消耗框架下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依据及标准研究——以京津冀为例”;河北北方学院博士基金项目:“京津冀区域发展格局及战略路径研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编号:BSJJ202415)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7日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重要内容,关系到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的认识逐渐明晰,定位逐渐准确,战略方向逐渐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能维持区域组织平衡,也能促进经济发展,在新时代中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高。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石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作为开启人类文明新时代的文明,受到极大的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各领域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对“生态文明”思想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逐渐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内涵逻辑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视域。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实现了由旧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渡,鲜明的生态文明思想逐步形成,至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相关思想臻于成熟,主要体现在减小环境污染途径和措施的探究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理念深植于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理论体系架构之内,于其中得以充分展现与延伸,明确提出“人与自然界和谐”的思想,其主要观点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加强调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人与自然能够和谐,而且必须和谐,二者始终是相互包含、渗透、交融的整体性存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是人类满足生存欲望的前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皆以自然界为根基,必须尊重自然和保护自然,并与之构建和谐共生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理念突出了人类的高标准道德境界和理想追求,重视自然伦理学的价值,将对自然界的尊重和敬畏摆在重要位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马克思道德至善的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的人与自然观坚持人类主体性和人类先在性协调论,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正确的价值指引。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及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思考,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中国的理论延伸与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民族长久深厚的生态智慧有机结合起来,以历史观视角,基于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考察,审视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社会文明演变中的生态因素,深刻理解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黄承梁等,2022),并在丰富的实践工作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逐渐形成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在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发展和世界生态哲学的体系中建构的(郝栋,2019),最早体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中,它涵盖了经济社会全局性和人类社会发展总体性,不是仅仅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狭义生态观,更是人类文明形态转变的文明观,具体形成了“生态自然观” “生态发展观” “生态社会观” “生态民生观”等(姚修杰,2020),“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体现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中谋划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继承,也是更深入的丰富和发展,论述了生态和文明的辩证关系,还将人类文明与生态有机联系起来,提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陈学明,2019)。总而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实践定位,又是批判地继承西方生态哲学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源泉,以中华文明生态智慧为深厚滋养。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解决生态经济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呈现了人与自然的认识论、辩证统一的生态观以及和谐生态观。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学习如何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中寻求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既是基本目标,又是实践指导,在新发展阶段的意义重大,为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凸显了“绿色发展”的实践价值,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逻辑
(一)生态文明建设内涵要义。Morrison(1995)首次在英语语境下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明确其是超越工业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与社会政治制度的重建式变革相对应。Dryzek和Stevenson(2011)从全球系统民主管理角度提出构建民众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生态民主协商制度。Griggs等(2013)从政策层面研究了人类和地球可持续发展目标。Gare(2017)研究了如何走向生态文明,并针对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从未来系统的视角进行了阐述。生态学家叶谦吉于1987年首次提出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概念,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维护与改造、保护与协调大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了与大自然的双赢。谷树忠等(2013)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 “生态文明与当代文明关系” “生态文明与当代文明”的关系。
“生态”作为名词,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作为形容词,用于指生物的天然或良好的状态,符合生态特点与规律的、环境友好的。生态逐渐与现代科学紧密联系,是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生态”一词不断被广泛应用,其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泛,通常与经济、文化等词相联系。“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更多指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的耦合关系、和谐相处与演化的标志。“文明”在现代汉语中指一种社会进步的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一是文化层面的意义,表示人类社会在一定发展时期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二是道德层面的含义,指人们具备的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文明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例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农业文明、生态文明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生态文明”中的“文明”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工业文明的进化演变,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具有阶段性特征。
(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外延。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界定。(1)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来看:Magdoff(2012)探讨了和谐与生态文明,指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文明。生态文明即生态环境文明,是指人们在不断地消除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构建有序的生态运作和生态系统,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成果,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积极地维持自然的和谐,努力改进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James Miller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诠释了“天人协调” “和谐”等价值观念。生态文明建设应考虑民生、生态和发展三项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基本理念得以落实的过程,包含环境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个方面,需要秉持对今世后代的可持续发展负责的态度,通过修复和改善生态系统、创建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节约和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构建生态化产业和产业生态化体系等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永续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自然资源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技术想象,文化和道德美德构成了与技术、司法和文化不可分割的关键组成部分。(2)从社会发展阶段的角度来看: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对“生态文明”的概念有所定义,认为生态文明是继承和超越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能够表现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展的状态,其落脚点在于人与自然(或者生态环境)的关系整体性以及代际公平等伦理价值观念。为了确保人类的长期健康和福祉,保护生态系统的重大变革十分必要,处理社会和生态改革的新方式被称为“生态文明”,它代表了一种人类生存的在未来可能是可持续的新标准。生态文明是进行社会和生态改革的一种方式,代表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生存标准,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动态平衡状态。人与自然相互依赖,良好生态环境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人类和自然都没有被赋予统治地位。
(三)生态文明建设内涵逻辑。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将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作为主要目标,使生态文明理念得以落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积极探索,力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上有所建树,志在达成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促进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根本转变的生态经济建设、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的生态环境建设、努力维护生态资源稳定和安全的生态资源保护、积极树立全民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生态文化建设以及强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生态制度建设。
从狭义上来看,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组成了社会文明,体现了社会文明的其中一个方面,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性的态度看待自然,抵制粗放式滥用资源,要求建设和维护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文明。从广义上来看,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从理念上要求人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处理好与大自然的关系。在生活方式上,倡导追求绿色生活方式,养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在生产方式上,摒弃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寻求高效率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方式。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来说,生态文明都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积极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尝试创造生态美好环境、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和谐人居环境,在环境、经济、制度、文化和资源五个方面进行改造和实践,最终实现各方面和谐发展,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过程,其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图1)
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路径
我国正处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路径经验。李世峰(2021)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应该从生态文明建设五大体系的角度来实现。蔡文博等(2021)提出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来支持生态经济发展、以生态环境品质优化保障生态安全、以完善陆地与海洋制度来支撑国土空间布局、以绿色生产生活来规制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杨红娟和张成浩(2019)提出了现状维持、社会优先、经济优先、资源环境优先、协调发展五条路径。在我国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道路上,必须坚持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总的来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战略路径指导: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方向。党中央在领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持续对执政理念和目标进行深化和改善,各级党组织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强化政治担当,各地区各部门坚决履行主体责任,积极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能够有效全方位落地。在战略部署层面,发挥党领导作用和政府宏观引导职能;在规划设计层面,各地区强化组织领导、坚持规划先行、完善法治保障,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在政策实施层面,积极构建标准化体系,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文件;在组织执行层面,针对建设要求省市县(区)各级领导从多方面实行相关政策措施,并展开积极动员;在宣传引导层面,各地区积极宣传实践成果,鼓励群众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
二是创新法治制度,提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以制度强化和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形成完善和严密的法律法规,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明确划分各地、各类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及相关环保部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牢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在环境执法上,提高执法的公信力,不断调整和完善法律体系,确保执法行为在法律框架内进行;在社会参与上,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责任感,让每个人成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监管、执法、管控的执法力度,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其纳入依法治国的法律层面。
三是严守生态红线,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品质。国土和水利部门在实施最严格管理制度时,以环境质量提升和环境安全等级为评判标准。重点针对水、气、土壤、面源污染治理等问题,借助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实施契机,提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问题的相应治理策略,努力实现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水环境安全,推进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工作,实施土壤环境质量分级分类管理,完善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方式,加大治理力度,遏制了环境污染现象的频发,使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持续改善。
四是坚持绿色发展,激发生态文明建设动力。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要以绿色发展为主线,推动生产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需要从根源上寻求解决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各地区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抓住新动能发展的机会,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带动绿色发展,使各种自然资源要素能够通过创新改革充分发挥内生动力和外生活力,从产业和能源结构的角度进行优化,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变革,倡导简约适度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五是强化社会号召,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品牌。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发展,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实施持久高效的宣传引导行动,大力促进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升与深化。各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实现生态文化产业化,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帮助公众掌握必要的环境保护知识,培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原则,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污染浪费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绿色出行、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的共同认识和生活形式。
(作者单位: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文博,徐卫华,杨宁,郭小勇,欧阳志云.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问题及实施路径[J].中国工程科学,2021(03).
[2]陈学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探索,2019(04).
[3]崔伊霞.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伦理之善[J].道德与文明,2021(06).
[4]龚维斌.百年来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J].行政管理改革,2021(10).
[5]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01).
[6]韩逸,赵文武,郑博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0年学术论坛述评[J].生态学报,2021.41(03).
[7]郝栋.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理论解读与时代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9(01).
[8]黄承梁,杨开忠,高世楫.党的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基本历程及其人民观[J].管理世界,2022.38(05).
[9]金凤君,马丽.新时代中部地区绿色崛起的方向与路径[J].改革,2021(07).
[10]李世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与实践路径[J].行政管理改革,2021(03).
[11]梁广林,张林波,李岱青,刘成程,罗上华,孟伟.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建议[J].中国工程科学,2017.19(04).
[12]卢浪.理论·历史·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三重逻辑[J].求索,2021(06).
[13]苗文玉.深刻理解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整体机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5).
[14]彭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20.
[15]王灿发.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法学,2014(03).
[16]王如松.生态文明建设的控制论机理、认识误区与融贯路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02).
[17]徐春.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论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01).
[18]杨红娟,张成浩.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2).
[19]杨宁,徐卫华,欧阳志云,等.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标准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生态学报,2023.43(16).
[20]姚修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J].理论探讨,2020(02).
[21]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经济,2006(09).
[22]张永亮,俞海,夏光,冯燕.最严格环境保护制度:现状、经验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02).
[23]赵景柱.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评价的理论思考[J].生态学报,2013.33(15).
[24]周海生,吴秀荣,刘希刚.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01).
[25]周宏春,江晓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来源、组成部分与实践指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01).
[26]周立华,刘洋.中国生态建设回顾与展望[J].生态学报,2021.41(08).
[27]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J].求是,2009(2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