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及建议 |
| 第758期 作者:□文/刘思宇 马凤才 时间:2025/8/1 13:41:20 浏览:115次 |
[提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关键举措。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明显的成就,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高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为提高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关键词:黑龙江;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3日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 30600-2022)中,高标准农田的定义是: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目前,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以及建后管护中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不仅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而著称,更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扮演着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全国产粮冠军的关键角色。截至2022年,黑龙江省拥有耕地总面积达1,713.13万公顷(相当于25,696.95万亩),这一数字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3%,彰显了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至2024年,黑龙江省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累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已超过1.1亿亩,位居全国之首,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的东部地区、绥化市的中部平原、哈尔滨市周边的市县,以及松花江、牡丹江、拉林河、呼兰河、蚂蚁河、穆棱河等河流沿岸,这些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想之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不仅大幅提升了粮食产能,确保了粮食的稳定供应,还有效增强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了因灾损失。农田基础设施因此得到显著改善,灌溉系统、道路网络等更加完善,为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土壤肥力、保水保肥能力增强,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得到优化,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二、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一)粮食产能大幅提高。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总体部署与指导,黑龙江省各地各部门积极响应,采取了一系列包括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在内的多元化、系统性措施,全力推进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这些措施不仅持续夯实了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更为粮食生产的连续丰收提供了坚实而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在此过程中,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并不断完善气象预报、植保服务等为农服务体系,通过强化技术支撑与服务保障,显著增强了农田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防灾、抗灾以及减灾能力。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使得黑龙江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与飞跃。据不完全统计,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其亩均粮食产能实现了10%以上的显著增加,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耕地质量明显提升。黑龙江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而细致地落实黑土地保护工程,旨在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此过程中,黑龙江省坚持将工程措施、农艺技术与生物保护手段紧密结合,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保护体系。在项目区内,广泛且积极地推动秸秆还田、畜禽粪肥等有机物质的补充与回归,以此增加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同时,大力实施深松深翻、保护性耕作等一系列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以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其蓄水保肥能力。经过这一系列努力,黑龙江省的耕地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平均提高了0.5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较项目实施前有了明显的增加,为粮食的稳产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管理效能明显增强。通过加大管理工作力度,形成了逐级负责的工作机制。省级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创新运用“飞检”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市级统筹任务建设和日常建设管理工作,从规划设计入手,全过程跟踪指导,有力促进项目建设质量提升;县级扛起主体责任,主动作为,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取得了数量和质量双丰收,深受项目区群众欢迎,多家新闻媒体报道了黑龙江省经验做法。
(四)综合效益日益显现。通过进一步加大管理工作力度,一个层次分明、责任明确的逐级负责工作机制得以形成并有效运转。在省级层面,相关部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项目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创新性地运用“飞检”这一手段,对项目建设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有效避免了质量问题的发生。在市级层面,市级单位则侧重于任务的统筹安排与日常建设管理工作的推进。从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便介入其中,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高质量标准。这种细致入微的管理方式,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建设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县级层面,县级政府则主动扛起主体责任,积极作为,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大幅增长,更在质量上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些成果受到项目区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也引起了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与报道。黑龙江省在这一领域的经验做法被广泛传播,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三、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田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由于黑龙江省独特的“雨热同期”气候特点,使黑龙江省在大部分年份里呈现出多雨少旱的景象,这种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东部地区,夏季作为植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雨量充沛,为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因此,旱田作物在这里主要依赖自然降水进行灌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高效节水技术的认知和需求,导致他们对建设高效节水设施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与此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的限制,黑龙江省在灌溉水源保障工程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缺乏必要的控制性工程,使得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蓄能力相对较低,难以有效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条件。这不仅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对农业生产稳定性构成了潜在威胁。在已建的灌溉节水设施方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运行管理效率却普遍较低。部分节水设施由于维护不善或技术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二)群众思想认识有待提高。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被誉为他们的“安身立命之本”。在建设高标准农田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点在于土地流转后的田块重新整理与统筹规划实施。这不仅关乎土地的有效利用,更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步骤。然而,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并非易事,其中涉及到建设占地、改垄改向等一系列复杂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承包户的实际利益,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矛盾。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大部分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耕地,通过科学规划和精心施工,已基本完成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有效提升了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益。然而,在余下的独立经营部分,一些小农户由于守地思想严重,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对自己的土地表现出了极强的保护性。面对这一现状,如何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同时,顺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管理方式相对落后。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为现代农业的数字赋能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些技术不仅预示着农业生产的智能化转型,更预示着农业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然而,就黑龙江省而言,尽管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已经初露锋芒,但在“耕、种、管、收”这一整套农业生产流程中的信息共享和精准化生产应用才刚刚起步。具体而言,数字农业综合平台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功能尚不完善,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同时,数字植保等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应用也还不成熟,导致在病虫害预警、防治策略制定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盲点和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黑龙江省对高标准农田的管理大多仍依赖传统的经验和手工操作,这无疑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农产品质量的优化。
(四)建后管护不到位。在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重建设、轻管护”倾向。这主要体现在建设阶段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资源,而在项目建成后的管护上却显得力不从心。具体而言,建后管护的责任划分模糊不清,缺乏有效的机制来确保设施的持续良好状态。因此,不少已竣工的田间工程设施和设备,在缺乏妥善管护的情况下,逐渐出现了损毁和老化现象。资金层面的短缺是制约管护工作的一大瓶颈。尽管省级层面下发了一定的管护资金,但这些资金往往杯水车薪,难以满足广泛的农田设施维护需求。加之,各地方财政压力较大,难以设立专门的、持续的管护资金账户,导致许多损坏的设备无法获得及时的修复,进而缩短了工程设施的整体使用寿命。此外,农户的认识偏差也是导致管护缺失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农户倾向于将农田管护视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缺乏主动参与和维护的意识。这种观念上的误区,使得农田设施在投入使用后不久便陷入了“一年新、二年旧、三年破”的恶性循环。农田设施的老化与破损,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也浪费了前期建设投入的大量资源,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推进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议
(一)加大项目宣传力度。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要主动担起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宣传先行者的角色,不仅要深入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规范,更要全面掌握项目效益的深层次内涵。在日常工作中,将宣传阵地下沉到田间地头,用朴实的语言、专业的知识,耐心解答农民群众的疑惑,消除项目推进中的各类顾虑,为后续工程实施构筑坚实的群众基础。
同时,工作人员要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短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发布图文并茂的宣传材料等多元化形式,持续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立体化宣传模式,能够使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入人心,有力地提升农民群众对项目的认同感与支持度,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示范引领。为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能,持续强化工程建设力度,重点针对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因素,科学制定并实施专项工程方案。优选一批农业发展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区域作为重点建设对象,充分彰显黑龙江农业特色优势。这些区域将采取整乡推进、整村提升的方法,通过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力打造规模化的高标准农田集群。在此过程中,政府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能够真正惠及广大农民群众,为黑龙江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项目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应着力健全农田建设管理体系与技术服务体系,构建科学完善的农田建设支撑体系。省级层面率先组建专业化农田建设技术支撑机构,系统开展技术方案审核、建设标准制定、质量评估和调查统计等核心业务。以此为基础,在市级和县级层面同步筹建相应技术支撑单位,并着力选拔配备具备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形成结构合理、专业过硬的人才梯队。同时,建立多层次、常态化的技术培训与业务交流机制,通过专题讲座、技能竞赛、经验分享等形式,持续提升农田建设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
(四)强化建后长效管护。遵循“谁受益,谁负责”的基本原则,是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得以长期维护并有效发挥效益的关键所在。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明确并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的主体和责任体系。具体而言,应鼓励各地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村集体等主体,积极参与到高标准农田设施的日常运行与管护工作中来。这些主体作为农田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管护责任,共同维护农田设施的良好状态。
在资金保障方面,要切实落实管护资金,并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通过设立专项管护基金、争取政府补贴、引入社会资本等多种途径,确保管护工作拥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同时,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对资金的流向、使用效率等进行严格监督,防止资金挪用、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从而保障管护工作的正常运行和持续发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管护效果,需要指定专人对建设设施进行定期巡查和维护。巡查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设施存在的问题,确保设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技术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户积极主动保护工程设施,并自觉参与到管护工作中来。对于恶意损毁基础设施、破坏田地等行为,应依法予以严惩,严厉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综上,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提升土地生产效能,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并保障粮食安全。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黑龙江省显著提高了耕地产出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还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与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黑龙江省在后期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正视目前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建立健全合理的解决措施,持续推进黑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邢一进.河南洛阳丘陵旱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4(11).
[2]程伟科,周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治理困境及优化对策[J].乡村科技,2024.15(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