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哈尔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
| 第758期 作者:□文/王继鹏 时 悦 时间:2025/8/1 13:48:49 浏览:67次 |
[提要] 强国先强农,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在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哈尔滨市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成效显著,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加大农业循环产业链条优化升级、加大农业废弃物处理力度、强化本土有机肥宣传推广、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提升路径。
关键词:哈尔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7日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及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进行战略部署与全面规划。建设农业强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关键。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农业农村部确定2018年为“农业质量年”,自此我国农业迈向提质新阶段。哈尔滨市凭借丰富的黑土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在这样优越的自然禀赋助力下,哈尔滨市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成果显著。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始终保持在3,000万亩以上,综合产能始终保持在300亿斤以上。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140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发展到1,110万亩,稳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哈尔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农业高质量发展虽整体呈现向好趋势,但其增长过程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研究哈尔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十分必要。
一、哈尔滨市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农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从2018确定为“农业质量年”以来,哈尔滨市农业经济总量得到稳步提升。农林牧渔总产值从2018年的987.7亿元上升为2022年的1,259.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5%。农业、畜林业、牧业、渔业占比由2018年的64.4∶3.22∶26.41∶1.96优化调整为2022年的65.6∶2.64∶25.35∶2.01,其中农业和畜牧业占比最大,成为哈尔滨市农业经济总量的主力军。
(二)农业生产稳定且持续加强。哈尔滨市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加强黑土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163万亩,占基本农田面积的41.8%,粮食播种面积始终保持在3,000万亩以上,已打造成全国著名的优质专用玉米主产区、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基地和优质大豆之乡、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哈尔滨市粮食作物产量也由2018年的240.5亿斤上升为2022年的254.3亿斤,提升率为5.74%。水稻单产由2018年的436公斤提升到2022年的452公斤。截至2022年末,哈尔滨市生猪存栏量达234万头,比上年提高了0.7%。2022年,哈尔滨市生猪出栏量为384.6万头,同比增长率达到2.78%,生猪产能达到了自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可见,近些年来,畜牧业始终保持着稳定上升的发展趋势,这也有效满足了周边区县对生猪的市场需求。
(三)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哈尔滨市将绿色农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积极探索农业现代化新路径。在农业投入品管控方面,大力开展农药、农膜减量增效行动。2018~2022年,农药使用量从1.22万吨降至0.88万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1.73万吨降至1.16万吨,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为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哈尔滨市成效显著。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不仅解决了废弃物处理难题,还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同时,哈尔滨市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5%,保障了本地优质农产品的食用安全。绿色有机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是哈尔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市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1,137.5万亩,位居全省乃至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不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还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成为哈尔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
(四)农业机械化进程稳步加强。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必经阶段,农业机械化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和必要条件。随着农业发展的持续推进,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18年的1,099万千瓦提升至2022年的1,258.5万千瓦,提升率为14.51%。拖拉机台数也由2018年的325,792台增加至2022年的333,877台。可见,近些年来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进程得到了稳定且持续的提升,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机械储备。
(五)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年来,哈尔滨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哈尔滨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逐年提高,已经形成了水稻、玉米、大豆、肉类、乳品、果蔬等多元化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仅提升了哈尔滨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同时,哈尔滨市还注重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如“五常大米” “乔府大院”等,提高了哈尔滨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哈尔滨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循环产业链条缺失。循环农业产业链是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而哈尔滨市循环农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产业链不完整、资金不足等问题。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部门缺位,资金结构不合理,总量不足,难以满足发展需求。农户作为主要投资主体,信息有限、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加之循环农业投资风险高、周期长,导致投资基础薄弱,制约发展进程。
(二)农业废弃物回收困难。在哈尔滨市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畜禽粪污与秸秆的回收处理面临着较大挑战。一方面,农民对秸秆的潜在价值缺乏足够认知,常常选择露天焚烧或者随意丢弃,这使得秸秆在回收、储藏以及运输环节困难重重。另一方面,畜禽粪污的收集和处理也不容乐观。规模化养殖场在粪污处理利用设施的运行上存在问题,超过三分之一的养殖场没有任何粪污贮存设施;而且绝大多数的养殖散户更是连基本的粪污处理利用设施都不具备,专业粪污收集处理设备也严重缺失。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整体的粪污收集和处理效率偏低,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不利影响。
(三)有机肥受市场制约较大。哈尔滨市有机肥产业面临市场制约和宣传不足的困境。目前,有机肥市场份额较小,难以有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市场方面,有机肥成本高、肥效周期长,且需专业设备施用,导致“重化肥、轻有机肥”现象普遍,限制了有机农业种植面积的拓展及养殖与种植环节的衔接,销售渠道也不畅通;宣传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户对有机肥的优势和使用方法了解不足,阻碍了其广泛应用。
(四)农村高素质新型农民缺乏。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农民群体起着关键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以解决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不高、农业结构不合理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问题。然而,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业领域缺乏既懂生产、又擅经营和营销的“新型农民”,这类人才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2022年,哈尔滨市总人口为93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8.64万人,较2018年增长61.1万人,城镇化率达56.27%,较2018年提升7.14%。农村人口外流加剧了老龄化问题,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日益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农村劳动力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知识更新慢、受教育程度低,难以承担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
(五)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相对滞后。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构建涉及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农户等多方主体,需相互配合才可以将农业区域品牌做大做强。哈尔滨市农产品区域品牌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本地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打造与市场拓展。一方面,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理念束缚,部分农业生产者仍将经营重点聚焦于产品本身,而非品牌建设。在哈尔滨市农业发展中,部分农产品缺乏商标注册,品牌意识薄弱。本地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导致农产品深加工推进缓慢,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另一方面,多数农户经营分散,是哈尔滨农业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导致生产标准化程度较低,统一的生产规范难以落实。农户之间缺乏有效协作,难以形成合力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同时,哈尔滨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尚不完善,市场覆盖面有限,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有待提升。
三、哈尔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
(一)加大农业循环产业链条优化升级。为推动哈尔滨市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需多管齐下。在产业链构建方面,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设立农业产业融合促进机构,定期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种植户、养殖户参与产业对接会,搭建综合平台,引导签订长期合作契约,保障农产品全流程质量可控与供应稳定;组建废弃物回收利用管理部门,合理布局回收站点并配套预处理中心。在资金方面,政府加大财政扶持,设立专项资金,制定补贴与优惠政策清单,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在提升农户投资能力与技术水平方面,整合资源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运用技术精准推送信息,多渠道接触农户,引导组建专业合作社。在降低投资风险方面,成立专业评估机构,建立科学评估与预警指标体系。
(二)加大农业废弃物处理力度。哈尔滨市可借助本地媒体资源,如电视台农业频道,宣传秸秆焚烧和畜禽粪污随意排放的危害及合理利用的好处。通过乡村大集、文化下乡等活动,在双城区、呼兰区等农业大区发放宣传手册,展示秸秆制作手工艺品、转化为有机肥料及畜禽粪污生产沼气的成功案例。在五常市、方正县等产粮大县组织农民参观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激发参与积极性。完善处理设施,提高回收效率。在秸秆产量大的双城区、呼兰区,按每5~8个乡镇建设一个大型秸秆收储中心,配备专业设备,形成高效回收网络。对规模化养殖场给予专项补贴,督促完善粪污处理设施。在阿城区、宾县等散户集中区域,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小型集中处理站,实现资源共享与成本分摊,提高粪污处理效率,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保障。
(三)加大本土有机肥宣传推广力度。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实现秸秆离田、有机肥还田和整地的一条龙服务。采用“以疏为主,以禁为辅,疏禁结合”的方式,制定详细的奖惩机制和加大补偿力度。对积极参与秸秆回收还田和有机肥施用的农户和企业给予资金补贴、技术支持等奖励;对违规焚烧秸秆、不按规定处理农业废弃物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加强本土有机肥宣传推广,通过举办农业科技讲座、现场示范、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农户普及有机肥的优势和使用方法,提高农户对有机肥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还田水平,增加农业废弃物的资源附加值,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涉农企业是推动农产品品牌化进程的关键力量。为提升本地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助力农业产业升级,需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强化品牌意识。哈尔滨农业资源丰富,如五常大米、呼兰韭菜等特色农产品久负盛名。相关部门应深入五常市、呼兰区等产地及涉农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宣传,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让企业深刻认识到“有品牌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的发展理念。
实施农产品品牌孵化工程,引导农业经营主体注册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商标,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及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政府应加大财政扶持,拓宽融资渠道,为农产品新品种研发提供资金保障。鼓励优势品牌企业牵头组建行业协会与大型企业集团,整合资源,形成合力。通过抱团发展模式,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与影响力,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提升农技人员技术水平。新时代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型农民是关键所在,农业生产企业的管理者、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大学生村官以及种植养殖领域的大户等群体,均蕴含着成长为新型农民的巨大潜力。可通过组织系统的培训课程、专业的技术指导,充分激发他们的优势,促使其在农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与示范效能。以此为基础,逐步构建起一支结构稳定、素质过硬的新型农民队伍,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从而带动哈尔滨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 (通讯作者:时悦)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兴国.建设农业强国的法治进路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23.13(03).
[2]白建立,石静瑶.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J].山西农经,2023(15).
[3]王晓夕,李敏,高策,等.河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J].农业展望,2024.20(01).
[4]史志强.“现代农业之都”驶入快车道[N].黑龙江日报,2023-11-15(007).
[5]刘涛,李继霞,霍静娟.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10).
[6]赵锦,杜彩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与因应之策[J].农业经济,2024(11).
[7]王宗易.苏州循环农业的产业链发展及效益分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报,2024.23(02).
[8]王益慧,程川,沈琼.新型职业农民对区域农业高质量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21(10).
[9]葛天璧.多主体视角下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研究综述[J].广东蚕业,2024.58(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