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 经济/产业 |
| 广东省中小型制造业数字化生态发展研究 |
| 第758期 作者:□文/朱一鸣 余庆泽 刘康生 时间:2025/8/1 13:49:35 浏览:57次 |
[提要]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正成为全球技术竞争与产业升级的关键方向。在国家战略和区域政策推动下,广东省中小型制造企业数字化生态体系逐步构建。通过对政策设计、企业分布、平台建设等要素的系统梳理,结合具体案例与产业数据,识别当前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障碍,并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为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数字制造生态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东;中小型制造企业;数字化生态;工业互联网;政策机制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编号:GD22XGL43);广东科技学院2022年度校级重点科研项目(人文社科):“专精特新企业‘四链互动’内在机理及培育政策影响研究——以东莞为例”;“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效应研究”(编号:GKY-2024BSQDW-55)。项目主持人:余庆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5月23日
引言
在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下,工业互联网平台正逐步演化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基础设施。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于以工业4.0为导向的深度数字化转型阶段,其主要特征是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强调生产模式的柔性化与产业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我国相继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等政策,明确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确立为国家重点发展方向,提出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枢纽,构建互联互通的数字化生态体系。然而,在政策落地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均衡、法规体系不健全等结构性问题日益显现,亟须通过有针对性的政策研究加以应对。
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消费者需求日趋多元的背景下,制造企业面临显著的运营敏捷性提升压力。同时,绿色制造理念与低碳经济目标的协同推进,对企业在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数字化转型成为实现系统性优化的关键路径。根据《中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报告(2024)》的数据显示,国内实现深度数字化的中小企业仅占样本总量的3.2%。其中,IT运维场景构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架构支撑,而“小规模、快速迭代、轻量化、精准适配”的技术解决方案,已成为行业的普遍诉求。基于一站式服务平台的技术赋能模式,正在逐步成为中小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主流路径。综上所述,中小型制造企业数字化生态体系的构建不仅是顺应全球技术变革和国家政策导向的现实需求,更是破解企业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广东省中小型制造业数字化生态发展现状
(一)政策体系与顶层设计。自2018年起,广东省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核心政策包括《工业互联网实施方案》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产业数字化升级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战略引导。政策体系强调“链式改造”与“生态共生”理念,推行“一企一策” “一园一策”的差异化战略,注重因地制宜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通过建设5G智能工厂、设立试点示范项目以及实施奖补机制,广东省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准入门槛,推动了工业互联网园区与企业集群的协同发展。
(二)企业数量与分布特征。截至2024年底,广东省中小微企业数量已突破5,200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4万家,其中中小型制造企业占比超过98%,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广泛的基础和应用场景。企业主要集中分布于珠三角地区,占全省比重达72.1%,而深圳、广州、东莞三地的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合计占全省的66%,显示出明显的区域集聚效应。数字化渗透率在新兴产业中表现更为显著,尤其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而传统制造行业的转型进度相对滞后。广东已成功培育5万多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和2.7万家专精特新企业,其中2,089家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多数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介于5%~8%之间,反映出整体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转型意愿。
(三)数字化生态发展探索。广东省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5G部署方面为数字化生态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已建成包括华为FusionPlant、美的美擎在内的9家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升级的重要载体。典型案例包括,美云智数平台依托美的集团产业链,实现家电产业集群的订单共享与产能协同,有效提升供应链交付准时率30%。模德宝平台聚焦模具行业短板,推进“中央+生态工厂”数字架构,有效缓解行业数字化能力不足的问题。
此外,广东采用“链主企业+公共平台”模式,带动了16个重点产业集群开展数字化试点。例如,家电产业链通过工业视觉技术实现质检效率提升50%;纺织服装产业则依托广州致景科技的智能找布平台,服务覆盖企业超过75万家,将采购周期从数天压缩至数分钟。同时,“平台+政府+企业”共担成本的合作机制有效降低了解决方案成本,降幅达40%~60%。然而,尽管广东在构建数字化生态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短板。平台间的跨行业资源共享率仅为28%,显著低于长三角地区的42%,这反映出资源整合与生态协同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广东省中小型制造业数字化生态发展核心困境
(一)技术层面困境。根据《2024数据资产政策宝典》的数据显示,广东省中小制造企业在技术基础方面整体水平偏低,具体表现为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关键工序的数控化率仅为34.5%,其中离散制造业的数字化水平明显滞后于流程制造业,此外,仅有12.6%的企业进入系统集成提升阶段,生产环节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程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此外,企业普遍存在“数据孤岛”现象,数据权属界定不清、数据共享机制缺失,严重限制了数据在企业内部及跨组织间的流动,进而影响科学决策与流程优化。
数据采集和传输技术的基础能力较弱,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加之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与激励机制,进一步阻碍了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同时,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呈现出高度非标准化特征,当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通用型解决方案难以满足其差异化要求,导致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路径不清晰”、转型失败率较高、龙头企业经验难以复制推广等问题。此外,数字基础设施的薄弱限制了先进技术的落地深度,数据治理能力不足削弱了转型成效,而人才匮乏与解决方案适配性差进一步提高了数字化转型的门槛。
技术适配性不足的问题根源在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技术演进的路径依赖。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用了多种信息系统,这些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导致数据难以共享和集成。同时,企业在选择数字化解决方案时,往往受到成本、技术成熟度等因素的限制,难以找到最适合自身需求的方案。
(二)资源与管理层面困境。中小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常面临系统间数据无法互联互通的问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制约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由于数字基础设施薄弱,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标准化的数据采集与管理体系,工业互联网平台覆盖率也相对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数据孤岛的普遍存在。此外,数字化转型通常伴随着持续的技术升级与硬件投入,而中小企业由于利润空间有限,难以承受高额的试错成本。在人才方面,中小企业同样面临较大挑战,难以吸引和留住具备数字化能力的人才。理想的复合型数字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数据思维与分析能力,还应掌握数据工具与产品的应用,并能结合业务场景提出切实可行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尽管数字化转型有望在中长期内提升企业效率和管理水平,但其回报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显现经济效益。这种长期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的决策趋于保守,一些企业对投入产出比持怀疑态度,担忧数字化改造难以在短期内带来订单增长,进一步加重其资金顾虑。此外,多数中小企业仍延续传统的“老板式”经验管理模式,缺乏基于数据驱动的流程体系。在管理层面,企业对数字化所引发的内部利益重构存在抵触心理,部门间协同机制不健全,如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的数据无法互通,限制了全链条的数字协同效率。产业集群内部也缺乏有效的数字协作机制,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边缘位置,难以通过“链式改造”实现与龙头企业的数字对接。
(三)生态协同障碍。生态层面上,广东省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不清,既难与大企业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又缺乏明确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呈现出明显的“边缘化”趋势。严重的信息壁垒和缺乏统一开放的数据平台,限制了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创新。
虽然广东拥有华为、腾讯等数字化能力强的大型企业,但在制造领域内具备技术辐射与生态牵引能力的“链主企业”仍相对不足,尚未形成“以大带小”的扩散机制。与此同时,在人工智能、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本地龙头企业数量相对不足,限制了广东构建本地技术生态的能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市场感知滞后、组织结构刚性强等问题,而与龙头企业之间的知识转移渠道亦不畅通。
尽管政府已出台多项如“帮扶带”等协同政策,但实践中存在政策适配性与精准度不足的问题,难以有效满足企业多元化、定制化的转型需求。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程度较高,难以兼容中小企业差异化场景需求,公共服务平台在个性化服务能力上明显不足。例如,揭阳地区的制造业集群仍陷于同质化竞争,政策资源未能有效引导企业实现生态位重构。
三、广东省中小型制造业数字化生态发展对策
(一)构建技术驱动的生态支撑体系
第一,广东省应依托省级整体布局与地市差异化发展战略,构建“5G+工业互联网”协同化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高度融合的专项政策体系,强化政策的务实性与可执行性。应聚焦物联网芯片、基础软件、工业机器人等八大关键技术领域,推动核心技术攻关,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高地。同时,加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算法模型、通信协议等共性关键技术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夯实生态基础。
第二,应推动传统研发机构向数字化创新网络转型,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沉淀行业知识,构建“社会化开发+社会化应用”的协同创新格局。通过“认知创新”与“环境创新”双轮驱动,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建立高效的人才供需匹配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共建数字技术实验室,加快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解决高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
第三,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优势,推进RCEP生态文明产业中心建设,促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地区形成“一核一带一区”数字产业链互补格局。加快5G基站和算力中心建设,推动跨境数据流动试点,为区域内信息高效流动提供基础支撑。推动物联网终端标准统一,解决应用场景碎片化问题,释放数据要素潜能。制定市场导向的数据要素改革方案,探索数据确权、流通与交易机制,推动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完善政企协同的数据治理体系,促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
(二)优化组织与资源协同机制
第一,在《数字广东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指导下,应探索跨区域数据流通机制,率先在营商环境、数字政务等重点领域实现落地应用,构建大湾区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新格局。通过“数字湾区”建设整合区域数据资源,打造全国领先的数据要素流通示范区。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推动设立“数据特区”,在数据制度、基础设施层面突破行政边界,实现高效要素流动。
第二,应构建生态智能管理平台,实现大湾区生态环境数据的多主体共享与协同决策,增强政策实施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在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方面,应实施分类引导策略,制定差异化的转型路径,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实现“专精特新”企业与龙头企业的联动。
第三,深化产业协同与资源整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建立数据共享平台,通过“数实融合”实现产业链条的重构。在财政政策支持下,鼓励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创新。应平衡企业数字能力与资源配置的匹配度,通过提升企业数字动态能力与组织柔性,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绩效。防范资源错配与枯竭风险,建议通过技术应用、创业行为等多维路径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同时增强组织准备度,以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第四,为强化转型基础保障,应加快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并统一终端设备技术标准,提升系统互通性与扩展能力。同时,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议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校企合作、区域间人才流动机制建设,缓解人才供给瓶颈。
(三)构建数据驱动的产业生态体系
第一,为加快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应通过财政补贴、平台资源共享等手段,有效降低其“上云用平台”过程中的初始投入成本。建议制定科学清晰的“上云用平台”产品与服务目录,明确企业设备和业务系统的云端迁移路径,增强政策引导的精准性与操作性,推动关键环节的数字化升级。
第二,应积极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与数字服务提供商之间的深度合作,联合开发面向不同行业场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从而增强数字服务的产业适配性与实用价值。以广州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为核心枢纽,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重点破解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数据接口不兼容、行业标准不统一等核心难题。在数据安全方面,应建立健全的数据保护机制,覆盖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应用等全流程,提升企业在数据治理和信息合规方面的能力与水平,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制度性保障。
第三,应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数字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能力。鼓励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大数据枢纽中心,整合科技资源与产业需求,构建高效联动的数字平台,推动区域间数据互联互通和科技成果转化。
第四,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实施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智能制造流程重构与系统集成优化,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率和整体运行质量,逐步形成数据驱动协同演进的现代产业生态体系。
综上,广东省中小型制造业数字化生态发展既面临结构性瓶颈,也迎来政策与技术机遇。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协同机制与夯实数据基础,可有效提升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成熟度,推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余菲菲,董飞.平台生态系统下我国中小制造企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20).
[2]Beier, G.,Niehoff, S.,Ziems, T.,Xue, B..Sustainability aspects of a digitalized industry——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China and German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Green Technology,2017.04(02).
[3]尚洪涛,宋岸玲.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吗[J].科学学研究,2023.41(11).
[4]白全民,王倩,王东旭,等.地方政府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模式及政策量化评价:以制造业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8).
[5]陶汝鸿.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发展白皮书[M].上海:戴德梁行策略发展顾问部,2023.
[6]全球数据资产理事会.2024数据资产政策宝典[EB/OL].2024-08-05.
[7]张新,郭昊,马良,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中小型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信息系统学报,2024(01).
[8]黄利春.广东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J].科技与金融,2024(07).
[9]陈梦婷,侯小星,杨尔璞,等.广东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促进对策[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3.07(06).
[10]余庆泽,毛为慧,萧亚洲,等.中小型制造业数字生态成熟度评估模型初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2(1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