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河北省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实证分析
第758期 作者:□文/吴宏彬1 罗 玲2 安家慧3 时间:2025/8/1 13:50:25 浏览:32次
  [提要] 基于农业数字化转型背景,系统地阐释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对应的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进行实证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呈稳步增长态势,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河北;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熵值法;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4日
河北省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要素和内涵
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数据驱动、技术集成以及制度创新方面。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海量的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数据要素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及应用,为各行各业赋能,促进企业深入了解市场,从而提升生产效率。在技术集成方面,智能技术集群形成创新引擎,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自主决策系统以及强大的算法能力,优化资源配置过程,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新型要素载体则涵盖数字基础设施、智能装备体系与专业化人力资本,三者协同打破传统生产要素的时空约束。
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属于技术哲学、经济机制与社会形态的三重跃迁。在技术哲学维度上,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了从机械还原论到系统生态论的认知升级,突破了生产效率单维优化的局限,转向经济、生态、社会价值的协同创造;在经济机制维度上,新质生产力构建了数据资本化与传统要素数字化的双向循环,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在社会形态维度上,新质生产力重塑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追求绿色发展,推动形成城乡要素优化重组的新型生产关系。
二、河北省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多维瓶颈
(一)农业科技人才短缺:人力资本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农业领域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的路径依赖问题,本质映射出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制度性脱耦。知识生产范式的代际锁定效应显著,难以实现跨越与革新,传统学科建制的刚性约束导致交叉学科知识网络构建滞后,形成技术供给能力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断层。一方面,传统的种植、养殖人才数量相对较多,但是具备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却十分匮乏;另一方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有效的市场运营和管理。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是人力资本供给结构性矛盾的又一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周边,吸引了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人才严重匮乏,使得农业科技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分配不均,导致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因缺乏人才支持而滞后。
(二)数字技术应用水平较低:技术嵌入的社会化张力。技术嵌入社会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张力,阻碍数字技术在农业产业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从认知根源上来说,技术标准化诉求和农业生态异质性在本体认知上有鸿沟,算法模型的均质化预设难以适配地域性生产场景的复杂性;从人的观念层面而言,传统农业生产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农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从硬件支撑层面来说,数字技术的有效应用依赖于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数字技术嵌入农业的重要因素。克服这些阻碍,实现数字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较弱:生产关系重构的制度惰性。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较弱这一问题逐渐凸显。当前,小农户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有限、技术落后,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家庭农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规模化经营,但在土地流转、金融信贷、人才引进等方面仍面临诸多障碍。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重构过程中的制度惰性。一方面,长期以来形成的农业生产制度和政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农业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制度创新的动力不足。相关部门在推进农业生产关系重构过程中,缺乏积极主动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习惯沿用传统的制度和管理方式,对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和发展需求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应对。这不仅阻碍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也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四)生态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代谢断裂的现代性困境。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对生态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其中不乏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可再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这严重超出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生态平衡破坏。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种模式下,人类将自然仅仅视为资源的提供者和废弃物的排放场,忽视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和循环规律。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无法被生态系统有效吸收和转化,从而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形成代谢断裂。不仅破坏生态环境,也阻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
(一)技术赋能路径。着力构建基础突破、应用创新和生态培育的协同体系。基础层,聚焦农业专用芯片、耐候性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攻关,研发适应复杂田间环境的边缘计算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应用层,开发多模态农业智能模型,依托于人工智能,通过无人化设备,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精准度。生态培育层,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区域性技术中试基地与成果转化平台,形成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与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机制。技术赋能的本质在于贯穿农业全产业链条,通过生产数据与加工流通数据的实时交互,动态优化供应链管理效能,从而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融合路径。产业融合路径重在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构建纵向提质、横向拓维和交叉创新的立体生态。纵向维度,推进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全链数字化改造,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溯源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透明监管。横向维度,深化农业与信息、生物、服务等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精准营养工程等新兴业态,开发农田碳汇核算模型,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渠道。交叉创新维度,探索“农业+”的立体开发模式,引入先进的科技成果和创新理念,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多维增值与能量循环利用。通过加强农业与加工业、服务业、科技产业等的融合,构建完善的支撑体系,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制度创新路径。制度创新路径聚焦构建适配生产力变革的治理框架。在土地流转方面,我们需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加强土地流转管理。我们应着眼于数字农业的发展趋势,设立数字农业微专业与职业技能认证标准,培育兼具技术素养与生态意识的新型职业群体。在技术应用与风险管控方面,我们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制定智能装备安全操作规范与基因编辑技术应用指南,建立数字化转型风险补偿基金与保险产品体系,平衡创新发展与风险管控的辩证关系。制度创新的核心价值在于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稳定预期,通过规则重构降低系统性风险,保障农业转型的平稳有序。
四、河北省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实证分析
(一)指标构建。本文根据五大发展理念,选取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粮食总产量、人工造林面积、农村/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机耕面积/耕地面积、专利授权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粮食播种面积、农药使用量/粮食播种面积等10个指标,综合评估河北省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
(二)评估方法。本文综合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河北省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第一步,将各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标准化后的数据;第二步,运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将10个指标赋予相应权重,并将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赋值50%;第三步,测算出综合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表1)
由表1可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权重最大,为0.2004;专利授权量权重次之,为0.1805,这表明创新研发投入及研发水平是影响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权重为0.0985,表明农业智能基础环境的网络普及率在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机耕率分别为0.0934和0.1003,二者作为衡量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对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农膜使用效率权重为0.074,农膜在蔬菜种植领域广泛应用,其使用残留造成的“白色污染”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权重为0.0703,农药滥用带来的诸多问题影响了生态环境,不利于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数据来源。本文主要围绕河北省各地级市进行数据调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河北省统计局及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选取时间维度为2012~2021年。为消除搜集数据中的主观因素影响,缺失值主要运用灰色预测和相邻两数的平均值代替,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四)实证结果。基于上述研究方法,测算出河北省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指数,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2012~2021年河北省各地级市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总体水平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年均值由2012年的0.15,上升到2021年的0.31,十年增长了一倍。河北省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的逐年稳步提升依托于大数据、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但从总体而言,河北省各地级市的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指数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表2)
从地区差异来看,唐山市、秦皇岛市、沧州市、石家庄市的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指数较高,属于河北省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较为发达的地区;相反,保定市、邢台市、廊坊市、邯郸市四个地级市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指数较低,属于河北省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欠发达的地区。
从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来看,自2012年起,廊坊市、唐山市、秦皇岛市的增长率大于河北省年平均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率,属于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与此相反,衡水市、邯郸市、张家口市的增长率小于河北省年平均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增长率,属于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速度相对较为缓慢的地区。
五、结论及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2012~2021年间,河北省11个地级市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指数虽呈逐年稳步增长态势,但总体水平偏低,各地级市年平均值普遍不高,仍处于巩固阶段,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空间较大;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两极分化态势明显。
在推动河北省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一是鉴于各地级市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指数差异明显且各具区域优势,应充分发展地区长板,补全短板,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差异化战略,推动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借助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溢出效应,以发达地区为引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以点带面提升周边落后地区的数字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三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应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推动化肥施用量负增长,探索新的经济增长路径,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改善和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动农村振兴,保障农业效益提升、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繁荣。
(作者单位:1.华北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华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3.华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顾笑雪.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发展重点及策略选择[J].农业经济,2025(01).
[2]张丽.数字乡村赋能村民共同富裕的理论阐释与动力机制[J].农业经济,2024(12).
[3]刘静.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中州学刊,2024(12).
[4]王殿安,彭才根.略论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J].农业经济,2024(11).
[5]方敏,杨虎涛.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及其形成发展[J].经济研究,2024.59(03).
[6]杨玉,张舒畅,程文杰,等.新质生产力下黑龙江省数字化赋能智慧农业发展研究[J].北方园艺,2025(02).
[7]杨文惠.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村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基于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的实证[J].商业经济研究,2025(0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533615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