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皖北乡村数字化建设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 |
第758期 作者:□文/郭全全1 陈 静2 时间:2025/8/1 13:52:11 浏览:25次 |
[提要] 以熵值法、核密度估计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皖北地区各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以来皖北地区数字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均稳步增长,各地区数字化建设水平差异较小,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差异逐渐扩大;数字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耦合协调度不断提升,从轻度失调型逐步上升至良好协调型;大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略滞后,数字化建设赋能旅游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最后提出皖北乡村数字化建设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策略。
关键词:皖北地区;数字化建设;乡村旅游;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皖北乡村旅游适应性评价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21D14)
中图分类号:F327;F59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3日
智慧旅游即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实现旅游数字化、平台化、网络化、智慧化转型的新模式。数字化建设和旅游经济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数字经济与旅游业发展呈正相关,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能显著提高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其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在不同区域存在异质性。数字化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文旅产品结构和旅游商业模式,加强了游客与目的地要素间的互动,从而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舒小林等对中国30个省域的数字经济与旅游业发展进行耦合分析,程慧等分析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的耦合协调等级变化。随着高质量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可以弥补乡村等因可达性较差带来的旅游经济差异,学者们从智慧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旅游数字化转型路径、乡村智能化系统建设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建设进行了探索。如,李光文等从基站建设方面对5G赋能乡村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现阶段,乡村5G网络、物联网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乡村旅游的智慧化程度较低,如何衡量数字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协调性、以数字化建设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安徽省皖北地区农业人口密度大、乡村旅游市场广阔,是全省以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区域。该区域经济相对落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本文以皖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熵值法测算相应数字化建设程度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并对两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耦合协调度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皖北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策略,进一步拓展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的研究视角,为皖北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包括蚌埠、淮南、淮北、阜阳、宿州、亳州6个地级市,2022年常住人口总数为2,656.1万人。以全省1/3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省近50%的人口。皖北地区作为安徽省的传统农业重点区域,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正在崛起的“云计算”产业科技城、蚌埠“电子城”等“5G”产业集群为皖北智慧旅游提供了良好基础支撑。本研究以安徽省北部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其中乡村数字化建设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省通信管理局网站、《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年鉴》,乡村旅游发展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省市统计年鉴、旅游年鉴等。对于缺失的样本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了补入。
(二)评价指标模型构建。随着5G的应用开发,数字化技术能有效促进要素加快流动、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数据安全保护,现已应用于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中。参考已有研究成果,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将数字化建设分为数字化平台建设情况和数字要素流动情况两部分,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表1)
(三)研究方法
1、熵值法。采用熵值法分别对皖北地区各地级市的5G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各地级市i的综合水平指数Uui为:
Uui=■Sij (1)
2、核密度估计。选择核密度估计来分析皖北地区数字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分布、形态及发展趋势等特征。其中,f(x)表示核密度估计值,n为区域个数,k为核函数,h为窗宽,Xi为不同地区数字化建设或乡村旅游发展指数。
f(x)=■■k(■) (2)
3、耦合协调度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能够反映不同系统之间的动态关联,具有稳定性和广泛适用性。耦合协调度D取值范围为0~1,D值越大,表明二者的协调性越高。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当地实际,将其分为10个协调程度等级。(表2)
D=■ (3)
二、实证分析
(一)总体分布动态和演进规律。不同地区数字化建设水平的分布动态和时间演变趋势如图1所示。从分布位置来看,核密度曲线重心逐年向右侧偏移,表明2015~2022年皖北乡村数字化建设水平均有所提升;从分布形态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峰峰值不断上升,波峰形状从宽峰逐渐收窄,表明各地区数字化建设水平差距正在缩小;从波峰数目来看,皖北地区核密度曲线从单峰变为双峰,最后又变为单峰,表明2019年期间各地区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得以改善,最终实现均衡发展。(图1)
同样,以核密度估计法描述皖北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由图2可以看出,主峰峰值前期增长较慢,到2020年急速增长,波宽也明显缩小,说明皖北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正在减小;从2019年开始,出现左拖尾和右拖尾的特征,这说明存在一定数量的旅游发展水平极高和极低的地区,区域发展梯度特征明显,形成多级分化的格局。(图2)
(二)数字化建设水平指数年度变化。2015~2020年皖北各地区数字化建设指数稳步增长,平均增长率为10.4%;不同年度各地级市排名几乎没有变化,其中蚌埠和阜阳位于该区域的第一梯队,淮北、宿州和淮南位于第二梯队,而亳州的数字化建设指数始终处于区域最低水平。2015~2017年数字化建设水平增长缓慢,2017年以后明显加快,各地级市差异逐渐缩小,2020年达到最高。随着提质增速政策的不断落实与推进,2021年以后人均电信业务量有所下降,再加之家庭固定电话用户数的减少,映射出数字化建设水平指数略有下降。蚌埠市印发《蚌埠市5G通信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文件,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网络基础设施为支撑推进数字化转型,2022年蚌埠市数字化建设综合得分0.695,居于皖北地区首位。其他各地区综合指数差距缩小,主要分布在0.60~0.67之间。
(三)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指数年度变化。2015~2020年皖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指数增长缓慢,2020年以后实现跨越式发展。皖北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不同时期各地级市的发展速度存在一定差异。2015年各地区差异性较小,其中蚌埠、淮南的乡村旅游发展指数略高于其他地区,分别为0.294、0.247;阜阳的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滞后,其综合评价指数最低(0.127)。2015~2019年间各地级市乡村旅游发展指数逐年提升。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皖北地区乡村旅游综合指数首次出现负增长。在疫情冲击下,户外休闲、健康等旅游产品日益受到人们青睐,乡村短途旅游市场逐步反弹。加之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通信环境的日趋优化,2021年以后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宿州以乡村文化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为特色加大全域旅游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上半年宿州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9.7亿元,同比增长41.69%。2022年蚌埠、宿州的乡村旅游发展指数分别为0.705、0.563,居于皖北区域前两位。
(四)耦合关系分析
1、整体耦合协调度分析。2015~2022年间整体数字化建设水平稳步增长,由0.231增长到0.461,2021年以后略有回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则以2020年为分界点,前期数值增速较慢,2020年疫情影响,出现波动,2021年以后呈现跨越式提升。
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2022年皖北地区数字化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指数进行耦合性分析。如图3所示,皖北地区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从2015年的0.398增长到2022年的0.752,耦合协调关系由轻度失调逐渐过渡到中级协调,发展态势良好。具体来看,2015年皖北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数字化建设综合指数均较小,数字化建设服务乡村旅游程度较低。随着5G、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成熟与推广,皖北乡村的通信条件不断完善、互联网和5G覆盖区域不断扩大,以“5G+旅游”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新模式不断涌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数字化建设耦合协调度实现快速增长。(图3)
2、不同地区耦合协调度差异分析。2015年以来,皖北各地区域数字化建设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值不断增长,濒临失调的地区逐步消失,从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到初级协调,最后呈现出中级协调和良好协调的格局。(表3)
从各地区耦合协调度演变过程来看,可分为失调、初级协调和良好协调三个阶段。失调阶段(2015~2016年):该阶段皖北地区数字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刚刚起步,互动不足,2015年除了蚌埠市是勉强协调型(0.544)外,其他地区均在濒临失调阶段。初级协调阶段(2017~2020年):此阶段各地区耦合协调度显著提升,这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紧密相关。2017年皖北地区已基本脱离失调阶段,其中阜阳地区连续提升两个等级,从濒临失调型(0.433)跃升到初级协调型(0.609),耦合协调度指数仅次于蚌埠(0.644),到2020年皖北一半地区均进入了耦合协调度初级协调阶段。良好协调阶段(2021~2022年):在这个区间内,蚌埠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始终位于皖北地区首位,并于2021年率先进入良好协调阶段(0.829),其他地区也陆续达到了中级协调。总体来说,皖北乡村数字化建设与旅游业发展的协调性在逐步优化,但是距离优质协调型仍有较大差距。
从乡村数字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程度的比较来看,若U1>U2,表明当地的旅游发展较为滞后;若U1<U2,则相反。由表3可以看出,除了亳州、淮南和蚌埠部分年份的数据,其余地区的数字化建设水平均优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数字化建设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方面仍有较大空间。
三、结论及建议
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研究了2015~2022年安徽省皖北地区各地级市数字化建设程度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2015~2022年安徽皖北地区数字化建设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蚌埠和阜阳稳居该区域的第一梯队,淮北、宿州和淮南其次,亳州处于该区域最低水平。(2)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以2020年为分界点,前期数值增速较慢,2020年以后跨越式提升,蚌埠、宿州和阜阳乡村旅游发展指数位于区域前三位。(3)2015~2022年皖北地区耦合协调度从濒临失调型逐步提升到良好协调型,整体协调性不断提高,大部分地区数字化建设水平均优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下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策略。第一,加强亳州、淮南等地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乡村旅游区5G站址、光缆线路部署需求,保障电缆电线的定期维护,不断提升5G网络和宽带网络覆盖率,进一步解决偏远乡村的网络通信问题,打造绿色智能、安全可靠的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网络。第二,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应用,助推数字化建设与旅游经济的深度融合。将传统乡村旅游体验活动与互联网虚拟技术融合,探索“5G+乡村文化” “5G+景区导览”等新型表现形式,培育5G互动直播、O2O农产品营销等新媒体营销手段,统筹推动智慧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第三,加强皖北地区整体乡村旅游的数字化转型,不断缩小地区差距。构建跨地区的数字化合作平台,通过共享乡村旅游政策、旅游市场、旅游人才等资源,加强各地区的推介互动与深度合作;建立高度协调型的乡村智慧旅游示范区,强化区域内外联动交流,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皖北地区乡村旅游整体格局的优化提升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1.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芜湖市分公司;2.安徽工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FILIPIAK B Z,DYLEWSKI M,KALINOWSKI M.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e EU Tourism Industry.Towards the Digitalization Process and Sustainability[J].Quality & Quantity,2020.57(03).
[2]刘震,杨勇,眭霞芸.互联网发展、市场活力激发与旅游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溢出视角的分析[J].旅游科学,2022.36(02).
[3]吴丹丹,冯学钢,马仁锋,等.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效应[J].旅游学刊,2023.38(02).
[4]JULIO N M,LUIS M R G,CLAUDIA S.Progres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ourism Management:30 Years on and 20 Years after the Internet[J].Tourism Management,2018(69).
[5]舒小林,闵浙思,郭向阳,等.省域数字经济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及驱动因素[J].经济地理,2024.44(01).
[6]程慧,方美兰.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03).
[7]冀雁龙,李金叶.数字经济发展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2(06).
[8]李光文,朱健,邵永宇.乡村5G基站无线网络建设探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23(03).
[9]徐雪,王永瑜.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统计与决策,2023.39(05).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