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数字经济赋能政府转移支付“造血”功能实现路径
第759期 作者:□文/郭 毅 时间:2025/8/16 14:00:34 浏览:29次
  [提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种经济社会状态,必须依存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传统转移支付的“输血式”模式难以解决区域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本文以数字经济的资源整合与技术赋能为切入点,探讨其推动转移支付功能从“输血”向“造血”转型的实现路径,为完善现代财政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转移支付;“造血”功能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21日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在调节区域财力配置、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具有战略价值,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基础。尤其是定向于低收入群体与欠发达区域的转移支付,通过再分配手段有效缓解“马太效应”,对构建均衡发展格局具有关键支撑作用。然而,部分欠发达地区及低收入群体在长期接受财政援助后,逐渐显现出对外部支持的过度依赖,导致内生发展动力弱化,这就背离通过共同奋斗来实现“共建共富”的初衷。在数字经济深度渗透经济社会治理的背景下,政府转移支付应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和产品,在“输血”的同时更应当起到“造血”作用。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转移支付从资源补偿向能力赋能的范式跃迁。
一、数字经济赋能政府转移支付“造血”功能理论逻辑
(一)数字经济能够驱动内生发展动力。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提高政府转移支付使用效率是当前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与再分配力度的强化,使得面向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规模持续扩大。然而,在基本生活保障得到满足的背景下,部分适龄劳动人口显现出过度依赖福利补贴的倾向,导致就业意愿降低,这种现象不仅加重财政负担,也削弱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转移支付“造血”功能不足的现象开始显现。转移支付“造血”功能本质是强调通过资金投入激活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政府的内生发展能力,实现从依赖中央拨款到自我循环增值的转变,其核心在于培育地方财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与促进产业协同。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形态,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度渗透与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重构了传统转移支付的运行逻辑与效能边界。内生增长理论揭示了数据要素对生产函数的突破性革新,数据具有非竞争性、可复制性和网络外部性特征,能够突破传统生产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数字技术通过多维度数据采集与整合收入、教育、健康等多项民生类指标,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动态评估救助需求,显著提升政策靶向性,有效解决了传统转移支付中存在的“福利错配”问题,使转移支付从“被动纠偏”转向“主动预防”。
(二)数字经济能够提供内生发展机会。数字经济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是兼具创造财富、均衡财富和共享财富属性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其与转移支付的结合能够从动力激发与能力提升两个维度推动受助对象发展,使受助对象不只是停留在“想发展”阶段,而是提供“能发展”的机会,推动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数字经济赋能转移支付使低收入群体获取市场化收入,得到公平发展机会。可行能力理论强调机会公平对发展的重要性,而数字技能引致的代际跃迁效应正在重塑发展动力学。研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开展技能培训,使参训者劳动生产率提高40%,工资溢价达28%。这种个体能力提升产生显著的溢出效应,当父母数字素养每提升1个等级,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概率增加19%,形成人力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此外,通过线上远程教育普惠性技术工具,能够降低弱势群体参与经济活动的门槛,使转移支付从“兜底救济”升级为“机会供给”。第二,数字经济赋能转移支付使欠发达地区提高财政努力水平。数字技术通过突破地理约束与物理限制,使欠发达地区获得前所未有的市场接入能力。数字经济通过虚拟空间突破物理限制,抖音“山货上头条”项目借助算法推荐机制,将4.2亿消费者与偏远地区生产者直接联结,2022年实现助农销售额146亿元,其中63%的订单来自传统分销体系难以触达的三线及以下城市,扩展市场边界消解地理区位劣势,为欠发达地区创造收入带来发展机会。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价值网络的重构,区块链溯源技术使五常大米的生产流通数据全链可追溯,产品溢价率提升65%,农户亩均收益增加4,200元,这种基于数字信任的价值重估机制,为区域特色产业升级提供了新范式。第三,数字经济赋能转移支付使低收入群体和欠发达地区相互促进,数字化政务系统通过整合民生服务需求,使转移支付精准匹配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缺口,形成“成绩达标-自动拨付”的闭环管理,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精准施策体系,提升人力资本反哺地方经济。这些创新实践表明,数字经济不仅创造发展机会,更通过重构治理主体的互动关系、优化政策工具的组合效能、加速制度规则的适应性进化,形成“技术赋能-机会创造-制度创新”的正向反馈机制,为转移支付从外部输血转向内生造血提供了完整的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二、数字经济赋能政府转移支付“造血”功能现实考察
(一)对低收入群体转移支付“造血”功能发展状况。当前,面向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体系已逐步从“兜底保障”向“发展赋能”转型,但激励不足与负向激励问题依然存在。虽然我国低保标准设置较为审慎,尚未形成大规模福利依赖现象,但差额补助制度及其附加福利仍对低收入群体中有劳动能力者的就业积极性产生抑制效应,低收入群体自我发展动力的正向激励仍需完善。在当前数字化时代,通过数字技术助力转移支付能够对受助对象进行精准识别,依托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与“互联网+监督”平台,动态监测低收入群体收入变化,运用大数据比对低保对象就业、医疗等数据,精准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人。此外,当前转移支付缺乏对受助群体实现可持续增收能力的引导,虽然已通过实施电商扶贫、数字技能培训等模式,将转移支付资金转化为可持续增收能力,但目前数字赋能覆盖面有限,老年、低学历群体难以掌握如移动支付、在线培训等数字工具,导致帮扶资源错配,低收入群体的持续增收问题还是未能解决。
(二)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造血”功能发展状况。现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体系通过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机制,致力于推动欠发达地区从“输血式”扶持向“造血式”发展的转型。纵向转移支付方面,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机制,持续加强对欠发达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重点推进5G基站和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目的在于降低地方政府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性,提高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自给率。横向转移支付方面,东西部协作框架下的产业数字化对口支援机制已初步建立,但实施效果受多重因素制约。西部地区数字技术应用仍存在显著的表面化特征,县域政务数据与产业需求之间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释放,政务部门采集的经济运行数据多集中于传统统计指标,而缺乏对产业链数字化程度、数据要素流通效率等新型指标的监测,导致数据资源难以有效支撑产业决策。此外,数字产业园区建设与区域经济承载力脱节的问题尤为突出。中西部省份为争取政策红利盲目扩建数字产业园,但配套产业生态与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这种资源错配不仅造成财政资金沉淀,更衍生出“数字鬼城”效应。
三、数字经济赋能政府转移支付“造血”功能实现路径
为实现转移支付从“输血”向“造血”的转型,需以数字经济为引擎,构建技术赋能、制度优化、区域协同三位一体的系统性路径,推动财政资金从“单向输入”转向“循环增值”。
(一)构建数字化治理体系
1、构建全链条数字化治理体系。构建全链条数字化治理体系的核心在于通过数据要素的深度整合与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系统性破解传统转移支付中存在的识别偏差、配置低效与监管滞后等问题。在精准识别需求层面,需建立“数据融合-智能建模-动态预警”三位一体的治理框架。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打通民政、税务、市场监管等12个部门的数据壁垒,构建涵盖收入波动率、教育负债比、医疗支出占比等维度的多维贫困指数模型。浙江省的浙里救平台的实践表明,通过医保实时结算数据与就业登记信息的交叉验证,2023年成功识别出2.1万户隐性贫困家庭,较传统入户调查方式覆盖率提升40%,识别周期从45天压缩至7小时。更值得关注的是机器学习模型在返贫预警中的应用突破。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的返贫概率评估系统,通过分析家庭医疗支出增速、教育负债率等12项风险因子,可提前6个月预测返贫风险,在甘肃临夏州的试点中预警准确率达87.3%。这种动态监测机制不仅实现“数据找人”的精准触达,更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政策干预效果,如在陕西汉中建立的虚拟救助场景中,数字仿真显示每增加1%的职业教育补贴可使就业转化率提升0.8个百分点,为政策优化提供量化依据。
2、智能优化资金配置,提升可持续性。在资金配置环节,需建立算法驱动、动态调节、效能追踪的智能决策系统,推动转移支付从粗放式分配向精准化调控转型。对于横向转移支付,可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贡献度链接生态补偿值联动模型,例如在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中,通过卫星遥感数据量化各省水质改善率、碳汇增量等指标,动态分配补偿资金。对于纵向转移支付,需创新“财政缺口指数”算法,综合人口净流出率、数字经济渗透率、产业结构偏离度等指标,构建动态调整模型。广东省2022年运用此模型重新划定转移支付优先级,使珠三角与粤北山区的财政自给率差距缩小8个百分点。在东西部协作框架下,将产业园区税收增长、就业创造等12项“造血”指标写入区块链智能合约,达标后自动触发资金划转。苏州对口支援铜仁项目采用该机制后,资金到位效率提升5倍,带动当地数字经济产值年增23%。这种“算法定义财政”的新范式,通过引入强化学习算法不断优化资金分配策略,验证了数字技术对财政政策乘数的放大作用。
(二)完善激励相容的政策体系
1、增强最低生活保障的劳动激励效应。针对差额补贴机制对劳动者就业意愿的抑制作用,需构建渐进式收入豁免规则以破解“福利悬崖”效应,通过制度设计平衡保障底线与就业激励,推动低保对象向劳动力市场有序过渡。对低收入群体实行分类豁免与渐进退出机制,若劳动收入低于豁免标准部分不予扣减低保金,超出部分按梯度比例核减。在差额补助方式下,专项救助应实行与低保资格脱钩政策,按独立标准进行审核教育和医疗救助,保障受助者退出低保后不会连带失去其他专项救助。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设定低保标准为最低工资的40%~50%,实现低保标准与最低工资动态联动,避免“躺平”收益接近劳动收入。
2、完善失业保险的促就业功能。推动失业保险从“保生活”向“促就业”转型,通过待遇递减机制与技能投资绑定,激活失业者再就业动力,更好发挥失业保险支出的就业促进作用。一方面要调整失业保险金给付机制,建立失业保险金待遇阶梯式递减机制;另一方面要改革失业保险基金的结构,增加失业保险金中用于促就业基金的比例。对主动参加技能培训者延长待遇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可申请奖励资金。
3、强化人力资本导向的转移支付。应优先将人力资本投资类转移支付资源向低收入群体配置。聚焦城乡低收入家庭,优化财政资金在教育提升、健康保障等长效人力资本培育领域的投入结构,通过赋能型支付机制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链条。具体而言,可大力推进实物型及附条件现金类转移支付项目,重点支持技能习得、知识获取等人力资本积累行为。借助数字化工具优化储蓄配置效率,例如创设“发展促进账户”定向支持低收入家庭,建立“劳动增收-强制储蓄-发展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构建起内生驱动的可持续脱贫模式。
(三)构建数字化的跨域利益协同机制
1、共建基础设施、共享数据要素。现行数据治理体系以行政区划为界,形成“数据地方保护主义”。欠发达地区虽拥有算力基础设施,但因数据跨域流通受限,难以将资源禀赋转化为经济收益。尽管主流观点主张通过强化一般性转移支付缩小区域差距,但单纯“输血”可能加剧欠发达地区对中央财政的依赖。数字经济时代,需建立均等化保障与贡献度激励的双轨机制,延续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等制度,鼓励东部省份在西部数据中心基地配套建设实训中心,培训数据标注、运维等技能人才,保障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产业链数字化协同赋能。传统转移支付注重“财力补偿”,缺乏对区域数字贡献的量化激励。当前东部企业通过调用西部算力资源创造价值,但税收仍归属注册地,导致“东部技术-西部能源”合作模式难以持续。为了激励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建议实施数据要素税收返还,对调用西部算力资源的东部企业,将其新增税收部分返还给数据来源地;同时,对东西部共建产业园,提高西部地区现行增值税分成。该改革方案既延续中国政府“先富带后富”的政治逻辑,又注入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基因,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兼具公平性与激励性的中国式解决方案。
(作者单位:兰州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白焕.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价值意蕴、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4(04).
[2]毕洪丽,纪瑞超.可行能力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2023(07).
[3]潘文轩.共同富裕目标下政府转移支付“造血”功能的实现[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5(03).
[4]陈锡文,刘守英,魏后凯,等.“共同富裕、社会保障与乡村振兴”笔谈[J].社会保障评论,2022.06(06).
[5]张海霞.数字素养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选择的影响及收入效应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2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6886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