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公共/财税
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研究
第759期 作者:□文/蔡 慧 时间:2025/8/16 14:03:22 浏览:27次
  [提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支出飞速增长,财政拨款数量却是有限的,这两者矛盾日益突出。在现行财政拨款规模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江苏省教育发展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但是江苏省高等院校同样面临财政投入有限以及教育经费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鉴于此,科学配置教育资源,提升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率,已然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高等教育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江苏;高等教育经费;GDP;绩效评价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战略导向的江苏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研究”(立项编号:B/2022/01/106)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8日
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持续维持在4%以上的水平,且其增速普遍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强化高等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评估,既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路径。江苏省高等教育无论是规模还是综合实力,长期稳居全国前列,但现阶段江苏省高校仍存在经费不足和使用效率不高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在有限资金投入的条件下,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构建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经费绩效评价问题研究现状
Camilleri(2021)通过系统评估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对教育经费的组织协调能力,论证了定期开展持续性绩效评估对改善高校财务健康状况、提升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作用。刘莉娜(2020)深入剖析了高等教育经费规模与使用效率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应从教育财政经费绩效评估的现实困境出发,系统探索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因素。魏传立和李娜(2021)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指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优化教育经费资源配置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周奇杰等(2022)创新性地将高校划分为综合类、文科类和理科类三种类型,构建以政府财政经费为投入指标,以学术培养、师资建设、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为产出指标的多维度绩效评估体系,为提升财政经费使用效益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框架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基础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核心理念强调市场化导向、引入竞争机制、推行绩效评估以及强化公共部门问责制等要素。高等教育机构作为提供准公共产品的特殊公共服务组织,其基本职能具有显著的社会公益属性。将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估体系,通过借鉴其绩效管理方法论,不仅能够为评估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更能促进科学化、规范化的绩效评估机制的形成。这种理论实践的应用,有助于推动高校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从而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优化。
(二)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假设委托代理关系能够达到理想均衡状态,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委托方与代理方在利益诉求、信息获取以及风险偏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往往导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等代理问题的产生。为积极应对这些治理困境,急需构建科学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与监督制衡体系。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作为准公共部门,其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与地方财政拨款,这种特殊的资金供给模式形成了复杂的多重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监督机制的相对滞后,高校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资源配置低效、资金滥用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严重制约了高校职能的提升及其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基于此,有必要运用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框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代理问题,提升高校治理能力。
(三)投入产出理论。投入产出理论在经济学与管理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已被学者们成功地应用于绩效评估研究领域。该理论通过构建量化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计算投入产出效率比值,从而实现对评估指标绩效水平的科学测度。投入产出分析法具有操作简便、结果直观的特点,它通过简化复杂的中间过程,直接聚焦于投入要素与产出成果的量化关系,以此评估对象的资源配置效率与目标达成度。这种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引导评估对象将管理重心转向产出效益的最大化,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持续提升,而非仅仅关注经费的使用方式。
三、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一)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指标选取。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以及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作为投入指标;选取本、专科生毕业总人数,高等学校高级职称人数,生师比作为产出指标。选择这些指标的原因在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是衡量财政支出水平的重要指标,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总额也是反映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关键因素。在产出指标方面,高等学校高级职称总人数反映了学校的师资力量,体现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本、专科生毕业总人数反映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生师比同样能够反映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状况。
(二)江苏省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投入指标现状分析。从图1可知,江苏省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在2015年、2021年分别呈现出显著的增长特征,这两个年度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增速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充分体现了江苏省对高等教育投入的重视。从财政支出规模来看,2011~2023年间江苏省财政总支出从6,111.38亿元攀升至15,242.66亿元,不仅在绝对数值上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而且年均增长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这种财政投入的持续增长态势,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坚实保障。总体而言,江苏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呈持续增长趋势,体现了江苏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财政性教育经费在财政总支出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这表明,尽管江苏省高等教育经费在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有所上升,但与其他领域支出相比,高等教育经费的增长仍需进一步加强。(图1)
从图2可以看出,江苏省GDP在2011~2023年持续增长。用江苏省高等教育财政经费除以地区生产总值得到的占比,即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可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强度。该指标取值越高,表明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越大。从图2来看,江苏省高等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省GDP的比重一直比较少,仅在2020年和2021年超过3%。与国家设定的政策目标相比,江苏省的财政性教育支出仍未达到GDP的4%,这一现象凸显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匹配性。尽管教育财政投入的绝对规模呈现增长态势,但相较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求,教育资源的供给仍显不足,资源配置的紧张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缓解。这种状况要求政府部门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过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经费增长机制,确保教育资源供给能够满足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从而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图2)
(三)江苏省高等教育绩效评价产出指标现状分析。从图3来看,江苏省本专科毕业总人数持续保持稳步上升态势,这一上升趋势充分说明了江苏省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受教育群体规模的持续扩大。首先,江苏省经济综合实力为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江苏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对江苏经济形成了显著的反哺效应,不仅创造了大量优质就业岗位,也推动了人才需求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实施高等教育扩招等利好政策,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这种双向互动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与江苏经济的共同发展。江苏省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持续上升主要源于两个关键因素:其一,江苏省高等教育体系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机制,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其二,江苏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全面推进对外开放战略,为高校毕业生构建了多元化的就业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以及江苏发展战略带来的就业机遇,共同造就了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显著优势。(图3)
根据图4可知,2011~2023年江苏省高等学校高级职称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这不仅意味着江苏省高等学校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更表明师资队伍素质在持续提高。这一变化显示出江苏省在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方面成效显著,高级职称人数的增加不仅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还有助于构建更加高效、专业的师资团队。江苏省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端学术人才,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以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图4)
在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中,高校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生师比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存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努力保持良好的生师比,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教师资源使用效率。根据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生师比的规定,高校生师比在18以下为合格,达到16以下则为优秀。分析江苏省高校生师比数据可知,2011~2023年整体生师比呈上升趋势,但变化不稳定,2011~2015年以及2017~2023年间呈上升趋势,2016年生师比最低,为15.34;2022年最高,为16.97。在教师资源配置工作中,生师比的结构比较合理,在2011~2023年期间,有7年生师比低于16,达到优秀水平;有6年生师比低于18高于16,达到合格要求。(图5)
四、高等教育经费绩效改善建议
高校教育经费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予以保障。基于江苏省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以下建议:
(一)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实现多元化筹资。在财政资金相对有限的现实条件下,要实质性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必须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拓展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目前,江苏省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以及学杂费。因此,江苏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咨询服务、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等工作,加大社会服务力度,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这不仅有利于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还能增强自身实力。
(二)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占比,合理配置资金。江苏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表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仍需加强。应继续保障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以提升江苏省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同时,要注重提高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在资金投入过程中,充分结合实际需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出现投入冗余和浪费现象。
(三)强化财会监督,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强化财会监管体系是规范高等教育资金使用流程的关键性制度安排。在院校内部治理层面,构建风险防控的首道屏障,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预算执行监控体系,能够有效提升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效益性。同时,社会公众监督构成外部审计体系的基石,通过建立财务信息公开平台、畅通监督反馈渠道,充分激活社会力量的监督效能。值得注意的是,实施财务监督主体多元化战略,既需要依托专业审计机构的定期审查,也需借助媒体监督与公众参与的协同作用,从而构建起多维度、全过程的资金监管格局。这种多元化监督体系的建立,对于防范资金滥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的制度保障作用。
(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Camilleri M A.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performance management tool in higher education[J].Management in Education,2021.35(01).
[2]魏传立,李娜.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对外经贸,2021(03).
[3]刘莉娜.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今日财富,2020(05).
[4]周奇杰,唐万宏,高正.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绩效评价模型建构初探[J].会计之友,2022(10).
[5]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管理基本概念研究[J].会计之友,2012(03).
[6]方芳,刘泽云.2005-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变化与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8(04).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6885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