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管理/制度 |
公立医院科室成本精细化核算探讨 |
第759期 作者:□文/向桂云1 黄冰慧2 唐剑波2 时间:2025/8/16 14:17:25 浏览:27次 |
[提要]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精准核算公立医院科室成本对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和优化资源配置至关重要。目前,公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在核算基础、基础信息标准、成本信息收集、公共成本费用分摊等方面存在不足,拟通过优化和完善预付费用递延处理和耗材使用管理、成本核算信息标准体系、公共成本费用分摊参数、成本信息采集路径等方式,对公立医院科室成本进行精细化核算,提升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我国医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科室成本;精细化核算;成本核算
基金项目:2024年广西会计人才小高地:“公立医院业财融合实践路径探索”(项目编号:20240115)。通讯作者:唐剑波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20日
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基石,肩负着保障民众基本医疗需求、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与效率的重要使命,同时在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及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占据核心地位。公立医院要从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向现代“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这不仅是对公立医院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更是实现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公立医院科室成本精细化核算重要意义
在推进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医院科室成本精细化核算尤为重要。科室成本核算是指将医院业务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以科室为核算对象进行归集和分配,计算出科室总成本和诊次成本、床日成本等的过程。作为医院运营管理的关键环节,科室成本核算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公立医院控本增效的结果,也影响着公立医院管理者做出战略决策的方向,是公立医院运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成本精细化核算不仅有助于医院更加精准地掌握科室成本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提供有力依据,还能够进一步推动医院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科室成本精细化核算直接关系到医院内部管理的效能,影响着医院运营效率的提升以及整体服务质量的优化。深入探索和实践科室成本精细化核算,对公立医院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公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落实不到位。《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第六条明确指出,单位应当以权责发生制财务会计数据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确保财务会计有关明细科目设置和辅助核算满足成本核算的需要。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医院的成本费用核算依然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未能严格落实权责发生制核算要求。一是医院医疗设备的保修费、预付租金等费用,其效益或消耗跨越多个会计期间,医院往往在费用发生当月就一次性计入成本,未能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分期核算。这种做法导致成本数据在短期内波动较大,影响了医院对长期成本趋势的准确判断。二是在科室耗材核算方面,医院“以领代耗”的现象比较突出,科室在领用物资时,医院即将其计入成本,而不考虑物资的实际消耗时间。这种做法使得成本核算与耗材实际使用情况存在脱节,收支配比不均衡,不利于医院成本的精细化核算和管理。
(二)成本核算基础信息标准不统一。一是在公立医院内部各部门应用不同的信息系统,由于系统提供商和功能不同,存在信息系统难以兼容的问题。财务、人事、HIS系统等关键部门系统架构不一,导致成本数据在各部门间难以有效共享和整合,形成了信息孤岛现象,这使得财务部门在获取、整合和分析成本数据时面临困难,无法准确追踪和分配各科室的成本。二是在部门名称、病种名称使用上不一致。各部门在设定核算单元名称时依据各自管理规则,导致数据整合时出现难题。例如,财务部门需依据人事科提供的考勤数据进行科室工作量核算,但人事科科室分类与成本核算系统科室分类字典不一致,如将肾内科与风湿免疫科合并记为“肾内风湿免疫科”,这种不一致性使得成本数据在部门间、病种间难以进行准确对比和分析。三是对耗材等成本构成要素的核算不统一。物资管理部门为库存管理便利,可能按规格、型号或生产厂家细致分类,并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定入库成本;而财务部门则更注重成本核算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可能简单归类为“一次性医疗耗材”,并依据医院内部标准成本计算。这种分类和计价方法上的差异增加了数据整合难度,导致物资消耗数据在部门间难以统一,进一步加剧了成本核算的复杂性。
(三)医院公共成本费用分摊不合理。医院临床科室成本管理费用占比偏高,且呈上升趋势,如表1所示。管理费用占比偏高,可能存在管理不够精细的问题,导致临床科室的成本被不当地、过于简化地计入管理或公共费用中,进而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费用分摊的公平性。房屋折旧费用未能按照面积精确划分到科室,而是按大区域进行简单分摊,无法准确反映各科室的实际使用情况。水电费用分摊忽视了设备使用时长、科室面积等关键因素,采用整体用量或人均方式进行分摊,导致高能耗科室费用偏低、低能耗科室费用偏高。设备维保费用分摊则往往依据设备价值或购买时间进行平均分摊,未考虑设备使用频率、维护难度等实际因素,无法准确反映设备维保费用的真实情况。此外,公共耗材费用如办公用品、清洁用品等,也常按科室人数或简单平均方式分摊,未根据科室实际使用量进行精确计算,导致费用分摊不公。不合理的公共成本费用分摊机制已成为医院实现成本精细化核算的瓶颈,因此亟须对这一机制进行改革和优化,以推动医院成本管理向更精细化、更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细化成本颗粒度。(表1)
(四)科室成本信息采集不规范。一是数据来源的完整性、准确性存在不足。医院对公转账收入的采集不完整,医院信息系统(HIS)未能全面、准确地捕捉对公转账收入数据,导致成本系统无法直接获取相关信息,只能依赖人工进行繁琐的核对与调整。这一过程不仅耗时费力,还易因人为操作引入误差,降低了数据的精确性。二是新增科室基础信息更新不及时,影响数据的及时性。随着医院科室体系的不断扩展和细化,新设立的特色专科如泛血管疾病管理中心、疼痛管理中心等,在运营初期,其基础信息(包括科室编码、人员构成、设备清单等)难以及时、准确地同步至各相关部门。这种信息滞后现象不仅影响了成本核算的可靠性,还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绩效考核偏差等问题。同时,由于基础信息不准确,医院在进行成本预算和成本控制时也难以做到精准有效。三是在数据采集技术、流程、人员等方面存在障碍,科室项目成本数据填报困难。关键数据如人工工作量、材料消耗、设备工作时长等,目前主要依赖对科室负责人的现场询问来获取。以某医院神经外科的大静脉窦旁脑膜瘤切除+血管窦重建术(横窦)为例,手术类目繁多且每台手术因病人情况而异,手术时间、工作量等基础信息主要依赖医护人员回忆或主观判断等方式提供,极易导致数据不准确,无法真实反映科室的成本状况。
三、公立医院科室成本精细化核算优化措施
(一)优化递延处理与耗材领用管理。医院应完善预付费用递延处理机制并且全面梳理具有递延性的费用项目,如保修费、预付租金等,以确保所有相关费用均纳入递延处理范畴。在权责发生制原则下,医院要合理构建递延账户体系,如设立“长期待摊费用” “待摊费用”等账户来详细记录跨期费用的分摊情况以及确保费用核算与实际效益产生的时间跨度相匹配。对于纳入递延账户的费用,应依据其实际效益产生的时间跨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摊计划,避免费用一次性计入导致的成本数据异常波动,从而提升成本数据的平滑性和对比性,更准确地反映医院财务状况。
医院应全面改变传统“以领代耗”的模式,转而引入先进的库存管理系统,实现耗材领用与消耗的实际精准匹配。这一转变不仅要求医院能够实时追踪耗材的领用、库存及消耗情况以确保成本数据与实际使用紧密相连,而且要求医院建立健全的耗材领用审批流程,通过明确各级审批权限和责任来确保耗材领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医院还应根据科室的实际需求和预算情况来制定合理的耗材领用限额与预算标准,并对超限额或预算的领用申请实施严格的审批程序。通过建立定期盘点与核查制度,医院能够确保科室耗材的账实相符,并对盘点中发现的差异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从而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构建和完善成本核算基础信息标准体系
1、加强信息系统整合与标准化建设,打破信息孤岛。构建成本核算基础信息标准体系,加强信息系统整合与标准化建设,以打破部门间数据壁垒,为精细化成本核算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具体而言,应推进财务、人事、HIS等关键部门信息系统的标准化进程,统一数据格式,确保各部门信息系统间的数据兼容与集成,并实现数据的高效流通与共享,为成本核算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源。
2、统一成本科室编码与命名,优化数据整合。为确保科室成本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医院应进一步统一成本科室编码与命名规范。通过成立跨部门协作小组和深入梳理现有科室单元设置。依据《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规范》来科学制定统一的成本科室编码与命名标准。建立医院各模块共享的科室字典并推动各部门在设定核算单元名称时严格遵循该字典,以实现数据整合路径的优化,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3、制定统一耗材标准,构建数据共享平台。针对耗材成本核算中的不统一问题,医院应由物资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紧密合作并共同制定统一的耗材分类与计价标准。该标准应兼顾库存管理的便利性和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并综合考虑耗材的用途、材质、规格等因素,明确划分耗材类别并设定统一的计价方法。通过构建耗材数据共享平台,集成物资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信息系统,实现耗材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和整合,为财务部门实时获取耗材消耗数据提供便利。通过统一耗材标准和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医院能够简化数据整合流程,提高耗材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效率,进而强化成本核算基础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
(三)丰富和完善公共成本费用分摊参数。针对房屋折旧费用的分摊,需细化房屋面积划分,确保每平方米的使用都能精确计入相关科室成本。引入房屋使用类型、使用年限、维护状况等多维度参数以全面反映房屋实际使用价值和折旧情况。
对于水电费用的分摊,应安装智能电表和水表来实现各科室用电量和用水量的实时、精确记录。结合设备使用时长、科室面积、人员数量等因素,采用复合分摊法,如基于设备耗电量比例与面积比例相结合的方法。考虑设备能效等动态因素,对分摊方法进行适时调整,确保水电费用分摊既合理又公平。
针对设备维保费用的分摊,应建立完善的设备使用记录,全面掌握设备的使用频率、维护次数、故障率等信息。实施按使用分摊的原则,并引入设备折旧率、技术更新速度、维护成本等参数,以更全面地反映设备维保费用的实际情况。鼓励科室合理使用设备,降低维护成本,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公共耗材费用的分摊,应实施严格的耗材领用和管理制度。各科室按需领用耗材并详细记录领用数量、用途及实际使用量。结合耗材价格、库存周转率等参数,采用科学合理的分摊方法。加强对耗材使用情况的监控和管理,防止浪费和滥用,提高耗材使用效率,确保公共耗材费用分摊的准确性和公平性。
(四)完善科室成本信息采集多维度路径
1、深化信息系统数据对接,提升采集效率。为完善科室成本信息采集机制,医院需进一步深化信息系统数据对接工作。通过技术升级优化医院信息系统(HIS),强化HIS与其他财务系统的接口功能,实现数据实时同步与自动采集,从而显著提升数据采集效率,减少人为误差。
2、多部门联签审批流程与成本核算绩效深度融合。为确保医院新增科室设立和变更时绩效独立核算单元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医院应建立多部门联签审批流程。包括申请提交、初步审核及财务科、设备科、后勤保障部、人力资源部等多部门联签审批环节,并通过医院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审批流程的在线化和自动化,以确保信息实时同步与共享。此流程让各行政管理归口部门全面了解新增及变更核算单元信息,促进基础数据维护。医院进一步将科室成本核算与绩效改革融合,明确成本核算规范,将成本核算结果与科室绩效挂钩,形成激励机制。这一举措促进成本管理多部门协同,有效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和效益。
3、优化关键成本数据采集流程,提高数据精准度。医院可以通过引入智能传感器、手术室信息系统等智能化工具来实现医疗设备使用时间及手术全过程时间的自动记录,确保数据的精确无误。加强医护人员对智能化工具使用能力的培训,确保数据能够准确填报。通过加强数据采集流程的监督管理,医院能够保证智能化工具有效运行以及数据质量持续提升,为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作者单位:1.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广西财经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妍炘,胡静.公立医院医辅科室成本分摊的优化方案研究——以器械供应室为例[J].卫生经济研究,2024.41(12).
[2]张春艳,杨举文,周洪,等.基于业财融合的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控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24.41(04).
[3]邵明慧.公立医院科室成本核算的现状及优化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22.41(05).
[4]刘英梅,毕春梅,许涛,等.某三甲医院科室成本精细核算与管理实践探索[J].中国医院,2022.26(0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