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偏差分析
第759期 作者:□文/杨 凡 时间:2025/8/16 14:19:50 浏览:51次
  [提要]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预算可以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并实现财政目标。然而,在实际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没有合理利用财政资金,造成公共服务质量及效率偏低。本文阐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偏差现状及原因,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决算对预算偏差的反馈机制,并提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偏差改进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预算执行;预算偏差;决算反馈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9日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推进社会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发展中需要加强对预算的重视,但在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执行预算中普遍存在偏差问题。为此,需要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偏差的深入分析,并且在决策中给予正确有效的反馈和改进。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偏差现状分析
(一)预算执行偏差概念。预算执行偏差指的是政府部门或者行政单位在执行预算中,因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实际支出和预算编制间存在差异。实际支出和预算编制间的差异一般表现三个类型:实际支出高于预算,称之为超支;实际支出低于预算,称之为结余;实际支出和预算间百分比出现差异,则为偏离率。
量化指标确定预算执行偏差,其指标包括:第一,预算执行率,指的是实际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例,预算执行率越高,预算执行情况越好。计算公式为:预算执行率=实际支出/预算支出×100%。第二,资金沉淀率,指的是反映出预算资金在使用中是否存在沉淀、闲置低效应用的情况,资金沉淀越高,预算资金的使用率越低,偏差性越高。计算公式为:资金沉淀率=(预算资金总额-实际使用资金)/预算资金总额×100%。第三,项目完成率,指的是预算项目是否按照计划完成的衡量,项目完成率越高,预算执行情况越好,偏差越小。计算公式为:项目完成率=已经完成项目数量/计划完成项目数量×100%。第四,预算支出(收入)偏离度,此指标是对预算执行偏差的衡量,分析预算执行中的偏差情况,计算公式为:预算支出(收入)偏离度=(决算支出(收入)数-预算支出(收入)数)/预算支出数×100%。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偏差类型及表现。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偏差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结构性偏差。就是基本项目和项目支出之间的比例失衡,造成了财政资金配置率降低。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行出现日常经费不足的情况,就会将项目资金进行挪用,以此支付人员绩效或者办公的开支。行政单位采用盲目申报项目的方式套取资金,导致资金闲置的现象。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公务,如接待、用车等,在此方面的预算超支,也会造成结构性偏差。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上还是使用传统的粗放型方式,利用“基数+增长”的模式,没有按照实际的需求对结构进行调整,同时对基本支出没有进行刚性的约束,项目支出的效益评估存在明显不足。《2023年全国决算公开报告》中显示:“三公”经费超支单位的占比达到了18%,其中基层单位的比例高于70%。
第二,时序性偏差。就是资金的拨付节奏跟不上项目具体实施的进度,造成了资金沉淀现象或者突击支出现象。在进行资金拨付上的延迟多是由于资金审批过慢,有些项目的资金拨付时间比较久,甚至达到几个月,对于项目的正常进度形成了非常大的干扰。如果项目出现拖延的情况,如招投标流程过于复杂等,造成在计划节点时资金支付难以到位。出现时序性偏差可能与目前我国的财政体制灵活性不足存在关联,国库集中支付的流程比较繁琐,没有建立灵活性的调整机制。
第三,功能性偏差。行政事业单位预审申报目标后,没有将资金用于申报的项目,而是用于其他地方,造成了政策执行效果的降低。一是将预算进行多次的变更,如环保部门将污染防治资金调剂成为办公室设备维修;二是专项资金没有用于对应的专门项目上,而是另作他用,造成了支出范围的泛化。功能性偏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预算约束严重不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对于资金应用的审批权力集中且过大,缺少制衡,同时在资金用途的监督上不足,难以有效追踪资金用途。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
(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采用是“基数+增长”的传统模式,比较突出的缺陷是没有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实际需求和项目的必要性开展精细化的测算。对于基数过于依赖,主要表现在将年度预算作为基数进行简单的增减,但是对于政策的变化和单位的业务动态变化没有进行结合和重视。在项目的申报上,一般采用经验进行资金的估算,未进行可行性报告的研究,因而缺乏论证的支持,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预算编制超过实际需求,进而造成执行率较低。
行政单位预算编制科学性缺乏主要是由于行政单位采用传统预算管理模式,比较重视是否符合规定,对于效益比较忽视,因而在进行改革上也缺乏一定的推动力,同时很多基层单位的财务人员个人能力水平有限,没有很好地掌握和执行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方法。
(二)缺乏有效的预算执行。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上不够严格,缺乏规范的支出审批流程,进而出现了资金挪用的情况。在进行审批的时候,没有划分清晰的分级审批标准,造成很多项目的资金先支出后审批或者是越权审批,这种审批权限不够清晰且规范的情况下,难以形成有效的预算执行。还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岗位设置上将会计和出纳的岗位合并在一起,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相关的财务人员利用自身的职务之便进行资金的挪用。专项资金一般用于专门的项目中,然而在实践中也会被用到其他的项目中,如某高校将科研专项经费用于职工福利支出。预算执行有效性不足,主要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的相关制度存在疏忽,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审计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动态化的管理,对于突发事件的出现没有预留出弹性资金,造成项目推进的滞后,进而形成不良影响。并且在预算执行数据的管理上,以人工数据填报为主,一旦出现预算执行数据上报延迟,就会影响到预算的调整。
(三)外部环境变化及机制不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各个项目时会受到各项政策的影响,有些项目会因政策出现变化而导致叫停,那么就会使得已经编制列表的项目资金被迫冻结。这是由于政策在进行传递的时候存在时间差,也就是中央的政策下发到地方执行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基层对于政策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也比较低。同时,地方预算受到《预算法》的限制,年度的变更最多两次,但是实际上的需求通常会超过这个变更限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设定的考核指标以“预算执行率”为主,考核指标过于单一化。这种考核下虽然预算执行符合相关的规定,但是预算执行的有效率并不高,绩效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不匹配。
三、行政事业单位决算对预算偏差反馈机制分析
在财务管理中决算的作用在于全面、系统总结及评估预算执行的状况,由此可以反映出预算执行实际和预算目标的偏差,对预算管理及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行政事业单位决算对预算偏差反馈机制的不足
1、反馈存在滞后性。目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的评估上使用的决算流程具有制度性滞后的现象,没有形成完整的决策到执行再到反馈的闭环。预算决算一般会在年底的时间进行,但是公开的时间比较延后,那么在此情况下,就会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下年度的预算编制时缺乏最新的数据支持。相关研究显示;如果预算响应的时间延迟在六个月以上,就会造成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率达到12%~18%。
2、信息存在割裂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采用的预算编制和决算系统没有采用统一的核算标准和数据构架,这种情况下就会造成信息割裂现象,数据不一致,就会使单位的管理成本提升,降低了决策的效率。同时,从技术层面分析,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缺乏信息化建设,采用的财务系统过于陈旧,数据的录入及处理效率比较低,信息实时更新较慢,造成单位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不同部门采用的系统难以进行有效对接。
(二)行政事业单位决算对预算偏差反馈机制改善建议
1、加强信息的整合效率。行政事业单位想要发挥出决算的作用,需要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建立预算-执行-决算一体化平台,对信息平台进行全面的升级和更新,达到预算、执行和决算三个环节数据的无缝对接以及实时性共享。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合理分析平台数据,对预算执行偏差及潜在风险进行准确、自动识别,形成预警机制,一旦实际执行和预算目标存在较大偏差,系统可自动预警,以此为依据进行快速的调整。
2、加强决算结果的应用。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年度决算后,需要在下年度的预算编制中引入决算结果。对预算执行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并将结果尽快反馈到单位的预算编制部门,使其成为下年度预算编制和优化的依据。
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偏差改进措施
(一)提升预算编制科学性。行政事业单位需要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改变对基数的依赖,实施零基预算,每年以零为起点,在实际需求和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全部的支出项目进行重新评估,以此提高资金配置的精确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各个部门需要对每项支出的必要性出具证明,提交《项目必要性论证报告》,利用成本结合效益分析的方法,排序各个项目,将低效支出的项目进行摒弃。在预算编制的时候,结合绩效,以绩效评分明确预算的额度,如果项目未达到既定的目标,则降低下个年度在此项目上的预算。对于没有达到预期绩效的项目,可以对其剩余的资金进行冻结,将预算进行回收。同时,为了降低零基预算编制的难度,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引入标准化的编制模板,采用Excel插件等,使得编制操作更加简单,降低失误率。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时采取滚动预算管理,对单位的支出计划以每年更新未来三年为宜。同时,需要对单位的终止项目进行定期的清理,按照相关规定,新增加的项目,入库率低于20%;周期超过1年的项目,在拨款上以年度为宜,以上一年的结果验收为依据进行下年度的拨款。在进行滚动预算管理中,需要重视应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及AI辅助评审,以此提高预算管理的水平。
(二)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程动态的监控,可确保预算执行的效率。合理设置偏差的阀数,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及预算管理的情况,对预算执行的偏差阀值进行合理的设定,一般情况下,预算执行率在70%以下就会触发预警机制,在发现问题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整。
通过构建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在动态监控中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资金流向和项目进度进行实时性的监控。基于大数据技术,对项目进度实施跟踪及评估,当项目进度和预算使用情况发生较大偏差的时候,系统就会自动发出提醒,以便对预算分配和项目进度进行及时的调整,使得预算资金和项目进程保持较好的匹配度。
(三)优化决算反馈及问责机制。行政事业单位在优化决策反馈上,应详细说明预算和决算的差异,其内容涉及到具体原因、影响因素和改进策略等,确保预算执行更加公开和透明,便于社会公众及相关部门的监督,通过此制度的建立可以使单位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更具责任感,降低因个人因素导致的预算偏差和执行不到位现象。同时,将偏差率引入到绩效考核指标中,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如果预算执行情况良好,可给予一定奖励;而发生较大偏差则需要给予处罚,例如降低预算金额、通报批评等。
(四)加强外部监督及协同。对行政单位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效率的提高,需要做好外部监督和协同,建立财政、审计和人大三方的协同监督,明确每个监督方的职责。如,财政部门需要严格审核预算编制,并利用动态监控,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实时性的监督,在决算中全方位审核预算执行的效果;建立专项的审计部门,把预算执行的效果规划到审计的范围,对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及效益进行全面的评估,审计问题需要单位在限定的期限内进行整改;人大需要加强预算草案审议,保证预算和实际情况相匹配,对预算执行及其效果进行监督,审查决算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
综上,基于当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偏差问题较为突出,对单位的稳定持续发展存在较大影响,因此需要在预算编制、执行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同时重视决算反馈机制的作用,将决算结果运用到预算编制中,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南京市溧水区外向型经济服务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1]续芬.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探析[J].审计与理财,2025(01).
[2]王佳勇.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分析[J].财经界,2024(33).
[3]黄舒萍.浅谈动态监控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4(19).
[4]杨蕾.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与执行优化策略研究[J].天津经济,2024(07).
[5]兰艳.基于绩效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与执行机制研究[J].财讯,2024(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53361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