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政策研究
第759期 作者:□文/范晓敏 时间:2025/8/16 14:36:07 浏览:26次
  [提要] 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重点群体之一,对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四川高校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运用Logit模型量化研究方法,就政策因素对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激励型政策、归属型政策与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创业型政策对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不存在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结果,提出加大就业政策优惠力度、促进就业政策差异化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政策因素
基金项目:2024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术新苗一般项目:“四川省高校应届毕业生留川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40304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21日
一、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抢人大战”,通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和留住年轻人才以及本地大学毕业生。这些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提供住房补贴、就业创业扶持、子女教育保障等,旨在降低人才的生活成本,提高人才的生活质量,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当地发展。四川作为西南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高校毕业生人才资源,为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需要通过政策手段吸引并留下高校毕业生在四川工作、生活,逐步扩大四川人口规模,深入挖掘人才红利,为四川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
根据2024年《四川省2024届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与就业意向调查报告》显示,四川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新的高度,共计64.7万人,其中研究生4.9万人,本科生29.4万人,专科生30.4万人。这一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不仅面临着就业岗位的竞争,还面临着就业地域的选择。哪些政策会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政策应该怎样优化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留在四川、建设四川?
二、研究假设与设计
(一)研究假设
1、激励型政策与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激励型政策以经济激励为核心,从住房、求职、见习等方面,为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提供经济支持。实施激励型政策的地区通常给予人才住房补贴、就业补贴、生活补贴等,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在地方政府出台引进高校毕业生的人才政策中,最低年薪保障制度、租房津贴、保障性住房等措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的选择有着深刻影响。据此,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1:激励型政策与毕业生留川就业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激励型政策对毕业生吸引力越大,毕业生越愿意留川就业
2、归属型政策与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归属型政策是指政府为引导和规范高校毕业生选择符合政策导向的地区落户,通过调整落户条件、优化落户流程、配套保障机制等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在当地集聚并落户。在限制人口规模并收紧落户政策的背景下,将会放缓高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人数的增加;相反,一个地区若实施放低落户门槛的落户政策,将更具吸引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人数的增加。据此,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2:归属型政策与毕业生留川就业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归属型政策对毕业生吸引力越大,毕业生越愿意留川就业
3、创业型政策与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创业型政策是指政府为扶持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涵盖物质支持、专业指导及系统培训等多个维度,旨在为毕业生提供在四川创业的良好环境。通过完善创业政策、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意识、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大学生积极开展创业活动。据此,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3:创业型政策与毕业生留川就业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创业型政策对毕业生吸引力越大,毕业生越愿意留川就业
(二)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本文于2024年10月至12月通过滚雪球抽样方法,利用问卷星网站对2024年在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就读并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学习的应届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开展问卷调查,对问卷收集的数据采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总体涉及8所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1所“985”工程高校、1所“211”工程高校、6所一般本科高校),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问卷315份,有效问卷305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7%。此次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激励型政策、归属型政策、创业型政策、留川就业意愿共5个部分。变量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表1)
2、变量界定
(1)被解释变量。“高校毕业生是否愿意留川就业”作为本文的解释变量,是指四川省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在毕业之际选择就业地时,基于自我发展需要以及各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后,决定毕业之后是否留在四川就业。
(2)解释变量。激励型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各种补贴、奖励、优惠等方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帮助,以引导高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本文具体操作化为“一次性租房补贴” “公租房补贴” “一次性求职补贴” “就业见习补贴”。
归属型政策是指政府为引导和规范高校毕业生选择符合政策导向的地区落户,通过调整落户条件、优化落户流程、提供落户便利和优惠等措施,吸引高校毕业生进行落户。本文具体操作化为“落户政策”。
创业型政策是指政府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物质支持、专业指导及系统培训等措施,旨在有效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的存活率,为毕业生创立和发展企业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具体操作化为“一次性创业补贴” “创业税费减免” “创业贷款优惠” “创业培训” “创业指导”。
(3)控制变量。本文选择将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性别” “户口”作为控制变量。
3、模型选择。本文参考以往关于就业、就业决策的相关研究,同时考虑到被解释变量“高校毕业生是否愿意留川就业”呈现典型二分类的定类变量特征,故选择二分类的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激励型政策分析。表2是政策因素对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选择的回归结果。从中可见,在激励型政策中,一次性租房补贴、公租房补贴、一次性求职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的p值分别小于0.05、0.01、0.05、0.05,表明四个变量对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均具有显著影响,且四个变量回归系数均为正数,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因此,假设1得到验证。一次性求职补贴、公租房补贴、一次性租房补贴、就业见习补贴优惠力度越高,其选择留川就业的可能性越高。激励型政策通过直接的经济补偿机制降低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摩擦成本。(表2)
(二)归属型政策分析。由表2可知,在归属型政策中,落户政策的p值小于0.01,回归系数为0.925,表明对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假设2得到验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关注毕业生的落户需要能提高其留川就业的可能性。四川落户政策放宽了高校毕业生落户四川的条件,减少了条件限制,使高校毕业生更容易在四川落户,增强其留在四川发展的意愿。因此,落户政策与毕业生留川就业存在显著正相关就不足为奇了。
(三)创业型政策分析。由表2可知,在创业型政策中,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税费减免、创业贷款优惠、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的p值均大于0.1,表明其对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假设3未得到验证。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经济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凸显,传统产业增长乏力,新兴产业的培育尚需时日,在此大环境下,创业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因此,真正选择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少,求职找工作仍是高校毕业生普遍选择的未来发展路径。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基于以上回归结果分析,本研究认为激励型政策、归属型政策对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存在显著正相关。激励型政策对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适当增加激励型政策优惠力度能够调动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的积极性,因此政府部门在引导四川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时应当制定优惠力度合理的激励型政策。
归属型政策对于增强高校毕业生对四川地区的深度认同与强烈归属感具有显著作用。拥有四川户籍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心理层面对四川形成紧密的情感联结,能够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积极建设美丽四川。
(二)建议
1、加大四川就业政策的优惠力度。目前,各地方政府纷纷加入“人才争夺战”,四川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和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更应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优惠力度,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在留在四川进行就业生活。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补贴水平,保障毕业生利益,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一是优化住房支持政策,增加高校毕业生免费住宿驿站房源。在高校毕业生面试求职初期提供7天免费住宿,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住房保障的同时减轻其经济负担。二是加大经济支持力度,提高一次性求职和就业见习补贴标准。缓解高校毕业在求职和职业发展初期的经济压力。三是丰富就业政策内容,增设交通补贴政策。降低高校毕业生通勤成本、生活压力。但同时也应注意优惠水平应保持在合理区间,避免高校毕业生滋生就业惰性。
2、促进四川就业政策差异化
第一,立足优势产业,着力于“以强为先”。四川优势产业包括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先进材料、医药健康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四川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四川凭借低空经济产业与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发展的新版图,这些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推动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在低空经济领域有显著的产业优势,比如成都的航空制造基础、自贡和彭州的试飞基地和沃飞长空等飞行汽车企业。这些基地与企业不仅为四川低空经济奠定良好基础,更对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基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四川重点产业、优势产业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调研,了解现有的岗位缺口,把握相关企业和单位对高校毕业生和专业技能的真实需求,在就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和高校毕业生的诉求,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可行性的就业政策,营造识才、用才、爱才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四川高校毕业生汇聚四川。
第二,增加就业机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企业来川兴业。一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放管服”改革,优化企业办证流程;二是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针对四川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提供一定扶持,包括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通过上述措施共同吸引更多龙头企业来川入驻,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三,强化毕业生保障机制。政府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经济支持的同时也应注重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指导、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居环境的需求,为其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提升毕业生生活保障水平,从而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川就业。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公共管理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青,任玲,王洪卫.住房补贴政策、人才聚集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J].中国人口科学,2024.38(05).
[2]陶永坤.地方政府人才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城市选择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3]马莉萍,董璐.逃离还是北漂?——高校毕业生落户北京政策与毕业生的就业选择[J].教育与经济,2015(03).
[4]陈淑云,王翔翔.“抢人大战”是否对冲了房地产调控政策——基于人才落户政策的证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02).
[5]赵子龙,罗鼎钧,黄斯嫄.政府优惠政策、社会适应性与台生就业创业意愿——基于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J].台湾研究,2019(03).
[6]庄强.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实现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12).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68861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