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劳动/就业
高职学生就业政策评价
第759期 作者:□文/刘 玉 葛静茹 王 鹏 时间:2025/8/16 14:37:05 浏览:32次
  [提要] 本文基于文本挖掘获取并分析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典型政策及其关注重点,运用PMC指数模型对其进行评级,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促进就业政策;高职学生;政策评价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双高’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构建及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2158);江苏省职教学会2025~2026年度江苏职业教育研究课题:“高职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研究——基于接受态度、应用行为、发展创新的链式中介模型”(课题编号:XHYBLX2025281);2023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五育并举’视域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3XJJG05);2025年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经济新常态下创造高质量就业岗位研究”;扬州市绿扬金凤优秀博士项目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3日
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次将职业教育独立于教育工作板块,置于国家政策层面,凸显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的“大职教观”。同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以下简称“双高”)。根据2020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白皮书》报告,我国职业教育市场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之间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因此,立足“双高”背景,研究现有政策对高职学生就业的实际效用对职业教育如何培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在理论层面,相关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需求、供给和供求匹配的政策工具角度,以往研究中多有运用数学、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的模型、技术对政策进行全面评估。但由于这些方法对数据要求精确,数据量庞大,统计口径严格,在实际应用方面受限较多。刘玮辰和郭俊华(2021)从因果研究角度进一步分析了现有政策评估方法,讨论了反事实框架及匹配方法。代佳欣(2021)分析了我国省级政府针对疫情危机治理不同阶段的就业政策目标、不同类型就业对象及地域社会经济特征,指出要补强社会服务型政策工具对拉动就业的作用。陈彦斌和刘哲希(2022)从“政策目标设定的合理性” “政策整体效果” “政策力度” “政策传导效率” “政策空间” “预期管理” “政策协调性”七大维度对2021年中国宏观政策及其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政策文本评价方法之一是PMC指数评价模型,尽可能多地考虑相关变量的联系,遵循政策内部一致性的原则,对发布的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具有指标可溯性、等级可识别性等优点,多位学者在不同研究领域应用此方法进行了拓展研究。
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等。相比于本科生和硕博学生,高职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工作环境不稳定、职业认可度低等复杂问题。但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与我国顺利实现产业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实技能强国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因而在“双高”背景下,本文针对高职学生就业特点构建评价指标并构建政策评价模型,讨论促进高职学生就业政策的现状,并探索如何进一步进行政策优化。
二、高职学生就业政策评价模型
(一)政策文本获取与分析
1、政策文本获取。本文政策文本获取时间设定为2015年4月27日至2022年12月31日。2015年国务院颁布里程碑式就业政策,即2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对当时及之后一段时间内的就业政策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基于以上时间限定,本文进一步抓取了中国政府网和教育部政策专栏涉及“高职学生” “高职生” “就业”关键词在内的政策文本,并经过人工进一步筛选,确定了与高职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14份政策文本,如表1所示。(表1)
2、政策文本预处理与高频词提取。尽管本文已经通过二次筛选获取了与高职学生就业关系密切的14份代表性政策文本,但文本内容中仍存在包含促进其他就业人群的内容,为保证对政策文本分析的准确性和针对性,首先对政策文本进行预处理。通过Python设定关键词筛选出文本中与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直接相关的内容,通过对匹配语段进行针对性研究,导入预处理后的文本文件,然后执行word_list命令、new_text命令对文本文件进行遍历、连接,计算词频,设置词语样式,最后生成高频词排序,能够有效反映政策的关注重点。高频词如表2所示。(表2)
根据表2可以看出,在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政策文本中,高频词(以下频次均按由高到低排序)出现排前三的是教育、培训和技能,说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高职学生技能是促进其就业的重要方式。根据对其他高频词的分析,可以看出:(1)在促进高职学生就业过程中,责任主体除了学校以外,还依次出现了企业、社会、国家、教师、政府、课程、项目、校企、基地、试点等,说明高职学生就业是系统性工程,要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开始,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不仅要通过政府和社会促进其就业,更要通过教师和优质课程进行引导,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和基地面向企业进行就业培训。(2)从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实现方式来看,依次出现教学、完善、加强、鼓励、推进、推动、提升、创业、合作、融合、统筹、实践等,说明高职学生的就业在校内要注重教学,在初入职场时要以积极就业政策对其进行多维度引导鼓励,注重合作、统筹和实践,才能使其真正为社会所用。(3)从其他关注重点可以进一步看出,技能、技术是高职学生有别于其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需要关注的就业能力,高职学生也可以通过培训等,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PMC指数模型构建
1、研究思路。在运用PMC指数方法进行高职学生就业政策评估时,首先要确定待评价政策。根据前述分析,本文获取了共14项政策作为待评价政策,并根据对政策文本内容预处理的内容进行指标分类。
然后确定二级指标,如公式(1)所示:
Mi:j~N[0,1] (1)
其中,i=一级变量;j=二级变量,i,j=1,2,3,…,∞。
随后计算各一级指标,如公式(2)所示:
Mi=(■■)
Mi~R[0,1] (2)
其中,k表示二级变量的个数,k=1,2,3,…,∞。
最后计算14项政策的PMC值,根据标准进行政策评级和曲面图绘制。
MPMC=M1(■■)+M2(■■)+M3(■■)+…+M9(■■) (3)
2、指标体系构建。在前述基础上,参照张永安和郄海拓(2017)针对中国政策特性的研究,结合文本分析的结果、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专家意见,形成了针对高职学生群体就业政策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根据选择的政策本文和本文研究对象,将指标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定为M1~M9共9个,然后形成了由9个一级指标和2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高职学生就业政策PMC指标评价体系,如表3所示。(表3)
3、政策评级与分析。根据公式(1)~公式(3)对14项待评价政策进行政策得分计算,然后得到促进高职学生代表性政策的评级结果,具体如表4所示。(表4)
政策评级结果相对集中,两极分化并不明显,无优秀级和不良级,可接受级政策占比71%,良好级政策占比29%。以上结果反映了2015年以来出台的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整体稳定并有一定效果,但仍需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切实促进高职学生群体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其中,评分最高的为P4国务院2016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评分最低的政策有两项,P3教育部等五部门2016年发布的《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和P5国务院201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
根据政策评级和指标追溯可以看出,对于高职学生群体而言,高职学生就业是系统性工程,政策发布主体对于政策效用的影响较弱,而政策作用领域和政策对象则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P4政策是综合性长期规划性政策,从高职学生入学的分类考试、教育培训、技能提升均有涉及,调控主体包括了高职学生、企业、政府等多部门,政策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能够从分类培养的思路中切实提高高职学生适应性,拓展就业渠道,促进该群体就业。而P3政策虽然是多部门联合发布,但是只聚焦了实习部分,保障高职学生实习权利,通过促进高职学生实习来提高该群体的就业能力,促进其就业。但是关注面相对较窄,政策对象涉及较少,政策重点多关注实习,从供给角度着手,而非关注就业岗位的拓展、就业环境的优化和供求匹配等,因此政策评分较低。P5政策属于宏观政策,关注了高职学生这类群体,但针对该群体的教育培训、课程改革、校企联合等方面具体落地政策较少,过程性监管力度较弱,评分较低。在涉及政策内容时,要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统筹调控力度,拓宽政策对象,关注供求匹配和环境优化,将促进高职学生群体的就业政策作为系统工程,设计出包括入学-求学-就业的全流程、可持续的就业政策运行机制,以此充分发挥政策的促进作用。
三、结论及建议
高职学生群体虽然与本科生、硕博生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仍有重要区别。高职教育在过去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中国经济的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高职学生理应为此作出贡献。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政策着力点要关注到高职学生群体自身。通过出台针对该群体的聚焦性政策,以教育培训、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等方式,充分调动高职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了解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适应能力。
第二,政策要发挥供需结合的协调功能。随着产业升级转型、新兴产业迭代加速,高职学生的技能和实践能力与企业用工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构性脱节。这要求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要成为更有效的工具,搭建校企结合的通道,既要提高学校高职教育课程的适需性,也要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给予相关企业更多政策激励。
第三,政策要全面覆盖预测、监管、引导等多方向。技能型人才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要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就业激励政策吸引相关人才,由政府部门组织调研,摸排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用工需求情况,编制技能型人才专业需求规划,发布高职专业建设指南,提高人才培养的预见性、计划性和针对性。
(作者单位: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玮辰,郭俊华,史冬波.如何科学评估公共政策?——政策评估中的反事实框架及匹配方法的应用[J].公共行政评论,2021.14(01).
[2]代佳欣.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治理中的就业政策工具组合——基于省级层面政策的文本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2021.03(02).
[3]陈彦斌,刘哲希.宏观政策“三策合一”应对“三重压力”[J].财经问题研究,2022(03).
[4]张永安,郄海拓.国务院创新政策量化评价——基于PMC指数模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17).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68947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