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市场/贸易 |
地理区位与企业出口行为文献综述 |
第759期 作者:□文/邓群飞 时间:2025/8/16 14:37:58 浏览:29次 |
[提要] 本文从国家、地区、城市等角度所形成的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经济变化对经济地理研究的需求出发,系统梳理地理区位如何影响企业的出口贸易行为,考察企业出口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主要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文献的梳理,发现企业的地理区位影响其出口到遥远国家或者邻近国家的出口行为,并拓展今后中国企业出口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地理区位;内部地理;企业;出口行为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地理区位、企业生产率水平及出口行为研究”(项目编号:XSP2023JJC004)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740;K90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4年11月26日
国际贸易是中国产业选址的重要驱动力。在中国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空间及产业布局也随之变动。中国出口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因地理区位上远离港口,所以中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的地理区位劣势,其经济发展和企业出口行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制约。地理区位对与企业出口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不断加大,地理位置的变化带动企业出口活动的联动反应。具体地,出口企业所在地理区位及内部空间布局对于企业出口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一、经济地理研究经典理论模型
从地理学角度来看,美国地理学家Tobler(1970)提出地理学第一定律,认为近距离较远距离更有相关性,为后来新经济地理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后来Goodchild(2004)对上述研究理论进行了拓展,提出“空间异质性”,论证了异质性是导致地理事物集聚的主要原因。地理学第一定律逐渐从“时空邻近”发展为“空间邻近”。
在新经济地理学背景下,Krugman和Livas-Elizondo(1996)以及Behrens 等(2006)提出了一个国家内两个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模型。Henderson(1982)和Rauch(1991)则在开放经济框架下建立了城市系统模型。Rossi-Hansberg(2005)研究了具有空间外部性的连续空间上的产业定位问题。这些研究都是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虽然数据表明,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决定产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但后续研究主要发现并不受这种控制的影响,补充了基于区位基本要素的解释(如Courant和Deardorff(1992)),以及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解释(如 Rossi-Hansberg(2005)),这些观点认为,在接近国际关口的地方,禀赋或外部性推动特定产业降低相对单位成本,从而成为出口导向型产业。他们认为,这类解释并不能完全解释我们所发现的地区专业化模式,因为它们意味着一种有利于沿海地区比较优势产业的正向相对生产率梯度,而这种梯度在中国的数据中并不明显。
Matsuyama(1999)研究了Helpman和Krugman(1985)的多地区扩展。他重点研究了不同空间配置下的本土市场效应,但不包括要素流动性。在新古典环境下,Bond(1993)和Courant与Deardorff(1993)提出了地区专业化模型,在这些模型中,一个国家内不同地区的相对要素禀赋可能不同。这些研究不包括进入世界市场的异质性。Venables和Limao(2002 年)研究了中心和外围地区以及无要素流动的国际专业化问题。
Ramondo等(2014)定量研究了Eaton和Kortum(2002)模型中允许国家内多个地区的贸易和技术扩散收益。Redding(2014)开发了Helpman(1998)的贸易和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多地区版本,而Allen和Arkolakis(2013)则研究了一个扩展了劳动力流动性和外部经济的Armington模型。这些学者并未研究国际贸易对国家内部各地区产业专业化模式的影响。
二、关于地理区位与国际贸易研究发展演进
地理因素会以多种方式影响出口业绩。一种方式是通过“外部地理”即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特别是与快速增长的出口市场的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接受国际需求联系的程度。例如,东南亚国家一直处于快速增长地区的中心,这创造了不断增长的进口需求。鉴于距离作为贸易壁垒的重要性,这些不断增长的进口需求所创造的出口机会很可能在地理上是集中的,从而在该地区各国之间产生溢出效应。
有文献强调了自然地理和基础设施在解释非洲贸易和发展方面的重要性。非洲很少有东西通航的河流来促进非洲大陆内部的水运贸易,有许多证据表明,运输基础设施投资水平较低可能会对区域内贸易产生特别严重的影响。
具有线性需求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表明,企业确实会发现这样做是最优的。然而,这些模型预测企业在距离较远的市场上会以较低的价格出售产品,降低标价以部分吸收贸易成本。另一种解释是,企业生产多种垂直差异化的产品,只将质量较高的产品运往较远的市场。最近关于多产品、异质生产商的贸易理论确实强调了企业内部跨市场选择产品品种对形成距离的贸易流动影响的重要性。Bernard等(2009)特别提出了一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企业内部产品的盈利能力各不相同,盈利能力更强的品种最有可能被运往更远的市场。尽管这一框架并不以质量边际为特征,但仍可构建修正版本,以产生企业内部对产品的选择。
Bernard 等(2007)对美国的研究结果显示,距离对双边出口的负面影响完全是由出口企业和出口类别数量的下降造成的,距离对密集边际的影响是正向的,其余回归系数的估计结果也呈现出大致相同的模式:广阔边际的点估计值的符号始终与出口总额的符号相同,而密集边际则相反。因此,总体而言,企业通过广泛边际进行的调整,无论是在服务的市场数量方面,还是在出口的类别数量方面,似乎都是决定双边贸易总流量的关键。
国际贸易活动与经济活动的位置密切相关。Krugman(1991)利用模型推导出母国市场效应,模型基于地理位置外部化,得出产业主要集聚在大国的结论。Krugman(1996)提出有关对外贸易与内部地理之间关系的理论,该理论从产业层面分析国际贸易与经济活动的地理集聚之间的关系,提出国际贸易可导致制造业活动更加分散,同时又促使某些产业更加集聚。
三、总结及展望
通过梳理以上理论、模型和相关的实证分析,不难发现,对于内部地理位置在港口地区的企业,其更倾向于出口到邻近国家;邻近海港的企业更有可能采用海运方式出口到邻近国家;对于内部地理位置在内陆地区的企业,其更倾向于出口到遥远国家。不同于海港企业,内陆企业具备劳动密集型和低运输密集型的特点。
就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内部地理区位对其选择遥远或邻近出口目的国的影响而言,东部地区企业倾向于出口到邻近国家,内陆地区企业更倾向于出口到遥远国家。国内市场分割造成企业在本地市场的销售少,而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政府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与管理,加快国内市场流通障碍的清理,促进国内市场流通,确保国内各区域企业面临平等的市场环境,加快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包群,许和连,赖明勇.出口贸易如何促进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3(03).
[2]贺灿飞,马妍.市场分割与中国城市出口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04).
[3]韩峰,柯善咨.追踪我国制造业集聚的空间来源:基于马歇尔外部性与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J].管理世界,2012(10).
[4]宋涛,尹忠明.内部地理位置与国别出口强度:基于广义线性模型的微观企业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7(11).
[5]汤超,祝树金.出口目的地如何影响企业利润率:效应、异质性与渠道[J].经济评论,2020(04).
[6]T Allen,C Arkolakis.Trade and the Topography of the Spatial Econom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4.129(03).
[7]AB Bernard,J Eaton,JB Jensen,S Kortum.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04).
[8]Baldwin,Richard,E.,Forslid,Rikark.The Core-Periphery Model and Endogenous Growth:Stabilizing and Destabilizing Integration[J].Economica,2000.67(267).
[9]Behrens K,Gaigne C,Ottaviano GIP,Thisse JF.Is Remoteness a Locational Disadvantage?[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6.06(03).
[10]Cervero R,K WU.Poly-centrism,Commuting,and Residential Location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J].Environment & Planning A,1997.29(05).
[11]Goodchild M F.The Validity and Usefulness of Law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Geography[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2004.94(02).
[12]Henderson J V.Evaluating Consumer Amenities and Interregional Welfare Differenc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82.11(01).
[13]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03).
[14]Krugman P,R L Elizondo.Trade policy and the Third World metropol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6.49(01).
[15]Krugman P R.Domestic Distortions and the Deindustrialization Hypothesis[R].Boston:NBER,1996.
[16]Redding S,A J Venables.South-East Asian Export Performance:External Market Access and Internal Supply Capacity[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3.17(04).
[17]Small K A,S Song.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Densities:Structure and Change[J].J Urban Econ,1994.36(03).
[18]Tobler W.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the Detroit Region[J].Economic Geography,1970(4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