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金华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第759期 作者:□文/田 玉 时间:2025/8/16 14:55:40 浏览:41次
  [提要]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核心驱动力。金华市作为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通过农文旅融合与科技赋能的结合,探索出一条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本文结合金华代表性的9个案例,分析金华农文旅融合不足之处,从新质生产力赋能维度,分析金华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与未来方向。基于金华区位优势,提出数智化驱动金华智慧农文旅、创新特色产业链新生态,因地制宜培育“在地化”人才、激活特色产业链新动能,深化农文旅融合路径形态、塑造沉浸式场景体验等新形态融合发展路径,进一步推动金华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金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农文旅融合;路径研究
基金项目:2024年度金华市社科联一般课题:“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金华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编号:YB2024057)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22日
一、新质生产力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研究现状评述
2024年,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对农文旅融合具有重要的赋能作用。农文旅融合是近几年才提出的新名词,一般理解为“农业+文化+旅游”的创新发展模式,但它并非产业间的简单叠加,而是农业、文化、旅游及相关要素的相互渗透和重组。近年来,学者们更多的是聚焦在农旅融合或者是文旅融合方向,较少学者对农文旅融合发展展开研究。尤其是对于三个产业如何融合的研究更是不多。目前,学者们多从宏观理论研究出发,主要从以下角度对农文旅展开研究:一是根据农业、文化和旅游的关键要素,立足于生态基底,以乡村作为载体,协同发展农文旅;二是将农业产业资源作为文化传播和旅游产业发展基石;三是以本地特色文化为内涵,创造乡村农业产业及旅游产业。对于如何加速农文旅融合的研究,国外从农产品与文旅场景融合的角度展开研究。2023年欧盟从生态协同论的角度提出了欧盟“乡村4.0”计划,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溯源与文旅场景融合,形成“生产-消费-生态”闭环。国内也有不少学者从农文旅融合的实现路径出发,聚焦于农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作用机制、经济价值等,但是从新质生产力视角探究某个地区性的农文旅融合模式的还较少。MacDonald等(2020)指出,农业景观和自然景观都可以成为农村的特色资源,应该注重农文旅产业的高质量融合,并将农文旅融合的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业务融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加速三个产业融合的进度,让过程同步进行,提高融合效率。总而言之,当下针对农文旅融合的相关研究,大多聚焦宏观政策设计,缺乏区域适配性理论模型,尤其是地方性的针对性研究还存在不足。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金华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一)金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区位优势。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地形呈现“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的特点,立体气候特征显著,适宜农业多样化发展。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支撑了金华立体农业+的资源开发。从农文旅产业和金华本土区位优势来看,金华农业特色鲜明。拥有国家级非遗36项、省级非遗116项,形成了茶叶、佛手、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体系。文化底蕴深厚,属吴越文化圈。2023年入选4条省级共富风貌游线,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打造了10条省级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和四季主题产品。作为交通枢纽,金华地处浙中,是浙江连接长三角与内陆的枢纽,铁路、公路、航空网络完善,规划形成“邻近省会2小时交通圈”,可快速触达上海、江苏、安徽等近程客源市场。周边城市居民有较强的消费能力,适合发展短途旅游,比如周末自驾游。随着城郊休闲游和自驾乡村游需求增长,金华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促实促深农文旅融合的优势。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从理论逻辑看,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的内生动力主要从以下角度出发:一是从劳动资料的升级跃升来看,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为农文旅产业融合提供底层支撑。农文旅产业底层支撑的逻辑是三个产业的基础融合。农业资源优势不只依托于本土的农业优势资源,更要重塑智慧农业新业态和智慧农业的场景升级。文化资源优势不仅仅局限于挖掘本土的优秀文化资源优势,更需要本土文化的数字化体验和深度创新文化体验场景。旅游资源优势不仅在于旅游资源、旅游服务的推广上,更需要通过AI算法优化旅游资源后台管理,进一步预测游客流量等情况,降本增效,提高资源匹配率。二是从劳动对象出发,新质生产力可以打破传统产业边界,重构农文旅优势资源要素,进一步赋能农文旅融合。农文旅融合的关键不仅在于三个产业的资源优势放大,更在于三个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后的匹配融合。新质生产力赋能在不断突破产业边界上进一步整合三个产业创新升级后的资源优势。从农业产业来看,数据要素赋能,突破农业产业边界,形成在地化农业转化;从文化产业来看,突破文化产业的边界,将资源禀赋转向新场景,激活沉睡文化基因,实现从本土文化符号打造到情感共同体打造的升级;从旅游产业来看,在持续推动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需求基础上,拓宽旅游资源边界,提升旅游能源效率,让游客从走马观花到情绪共振。三是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出发,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农文旅产业链重构,形成多方共赢机制。从农文旅产业的优势资源挖掘到三个产业边界的突破再到农文旅产业链的创新重构,新质生产力从多维度激活了三个产业的主体,进一步带动需求升级。总体来说,新质生产力可以从多方面为农文旅的深度融合提供内生动力,让地区农文旅产业从特色产业升级形成地区的大产业格局。
(三)金华农文旅融合现状及困境。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然性之一在于地区不同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通过对比金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能够对金华农文旅融合发展做更加具体的分析,形成更具价值的发展方案。而新质生产力能够为地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因而,本研究在一定的文献数据资料基础上,从金华的9个县(市)区筛选出了9个实践案例作为研究对象。案例最终确定选取了金华市下辖婺城区的竹马乡下张家村、金东区的曹宅镇雅里村、兰溪市的梅江镇、东阳市的南马镇花园村、义乌市的虞宅乡新光村、永康市的前仓镇大陈村、浦江县的郑宅镇、武义县的柳城畲族镇、磐安县的盘峰乡。通过分类研究9个案例,综合分析金华农文旅融合的整体布局和现状,挖掘其农文旅融合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而从新质生产力的生产结构和要素角度提出对策,以期促进金华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增效。
通过对以上不同主导类型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实践案例进行分类研究,可以发现农文旅融合并不是农业+文化+旅游三者的简单相加,主要模式有三种:一是“农业+”主导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二是“文化+”主导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三是“旅游+”主导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依托主导型产业,继而发展符合本土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模式。
“农业+”主导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南马镇花园村、婺城区的竹马乡下张家村、磐安县盘峰乡。南马镇花园村以“现代农业+木雕文化+休闲旅游”农文旅融合模式发展本土特色,该村有面积高达1,600亩的种植区,包含了各种苗木、特色蔬菜等,发展大量的特色农产品,例如培育了“喝”牛奶的生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了现代农业生态园等农旅融合项目。同时,花园村挖掘村文化资源,结合古祠堂等文化开展农文旅融合模式。婺城区的竹马乡下张家村聚焦“茶花产业+民俗文化+旅游体验”的农文旅融合模式,该村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以茶花产业为依托,发展茶园观光、茶花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同时结合竹马舞等民俗文化,形成“茶花+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模式。磐安县盘峰乡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特色化林业,以此为依托,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文化”农文旅融合模式,吸引了大量的生态旅游体验游客。
“文化+”主导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金华金东区的曹宅镇雅里村、虞宅乡新光村、浦江县郑宅镇。雅里村发展“特色文化+农业+旅游”模式,以历史文化、知青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等为主题,打造了集农事体验、乡村休闲、文化传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并且,雅里村依托村农业资源,打造了“金田共享”农田项目,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联动发展,吸引了众多游客。新光村发展“文化+农创客+旅游”模式,以古村落文化为主导,通过呈现村里的自然景观,结合乡土文化,实现了文旅融合,同时加入了农创客,积极推动绿色文旅产业,将乡土文化融入了乡村产业,使新光村农文旅产业焕发生机。浦江县郑宅镇发展挖掘“江南第一家”文化,通过“孝义文化+研学游+洛神花产业”,结合孝义文化开发多样式文旅项目,在开发文旅的同时,积极带动农户发展村集体经济,延伸农文旅产业链。
“旅游+”主导型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主要有兰溪市梅江镇、前仓镇大陈村、柳城畲族镇。兰溪市梅江镇通过“乡村旅游+本土文化+林下经济”农文旅融合模式,借助自然景观优势,以越龙山文旅项目为龙头,发展乡村旅游;挖掘本土文化,提升本土品牌“梅江烧”的知名度;同时,结合农家乐产业,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农产品项目,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大陈村以“旅游+特色文化+农业”农文旅融合模式,借助地理资源独特优势,通过开发特色精品民宿,结合舜耕巷、咖啡、宋韵餐厅等旅游元素,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并且,通过挖掘“舜耕历山”传说的文化底蕴,将旅游资源与当地的农耕文化相结合,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带动乡民开创了共同富裕之路。柳城畲族镇通过“旅游+畲族文化+生态农业”的农文旅融合模式,依托少数民族的旅游资源,发展“竹柳新桥”共富特色旅游线路,将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和民俗活动深度融合,同时结合特色农产品,开发本土特色农文旅项目。
综合分析金华各个县(市)区的农文旅融合模式案例,可以看出其在挖掘本土自然资源、特色农业、旅游资源基础上形成了“资源整合-政策协同”的农文旅发展模式。然而,还存在着以下共性问题。一是从文化角度出发,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特色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的挖掘还停留在静态展示,文化火花程度不高,场景化叙事和动态展示不足,导致文化体验缺乏吸引力。二是从农业资源优势发掘来看,产业协同性较弱,农业、文化、旅游三个产业融合存在“两张皮”现象。例如,部分村庄的农产品加工未与文旅消费场景结合,导致附加值提升有限,部分村民仅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未深度参与文旅产业链的增值环节。三是从旅游产业角度出发,科技赋能程度不均。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集中在少数示范村,多数村庄仍依赖传统的经营模式,数智化等技术普及率较低。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金华特色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
(一)数智化驱动金华智慧农文旅,创新特色产业链新生态。在当前发展态势下,金华迫切需要借助数字化农文旅模式,推动农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首先,数据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其在农文旅领域的顺畅流通与整合,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协同效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构建地方农文旅产业融合平台,能够实现当地农文旅产业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与共享,继而有效解决因数据不清晰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同时,通过数智化平台创新农文旅融合模式与评价体系,为农文旅深度融合提供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探索未来发展新模式。其次,金华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产业链升级进程中,不应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产业升级,而应从金华特色产业视角出发,深入推进特色产业的深化发展。通过创新特色产业模式,打造差异化的农文旅发展路径,进一步构建区域化差异化特色模式。不同村落各具特色的产业相互协作,形成强大合力,并与区域化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这种模式使特色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与竞争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因地制宜培育“在地化”人才,激活特色产业链新动能。随着金华农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扩大了对本土化人才的需求,除了掌握数智化技术、熟悉农文旅产业运营管理的人才,更需要对本土特色有着一定认识的人才。除了引进人才之外,还要因地制宜地培育“在地化”人才,激活特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在培育路径上,可与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发一系列涵盖金华本土特色文化、乡土历史以及民俗风情等内容的课程,借此提升“在地化”人才对金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其后续投身本地农文旅产业发展筑牢文化根基。同时,构建以数智化技术为核心的本土化培训课程体系,内容涵盖数字化农业技术应用、智慧旅游管理系统等前沿领域,使人才切实掌握数智技术在农文旅产业中的应用方法与实践路径。为进一步完善“在地化”人才的回流机制,当地政府应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从而确保人才发展符合长期化、可持续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融入年轻化视角,积极探索突破传统农文旅模式的创新路径,深入调研并精准把握年轻人对于农文旅项目的个性化需求,引导“在地化”年轻人才参与到农文旅产品的创新设计与开发中,以富有活力与创意的思维推动金华农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培养现代农文旅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进而全面激活金华特色产业链的新动能。
(三)深化农文旅融合路径形态,塑造沉浸式场景体验新形态。通过对金华地区农文旅特色案例的深入剖析可知,尽管当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业、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但不同产业形态各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因此,需依据本地的特色资源,针对性地优化“农业+” “文化+” “旅游+”这三条发展路径。具体而言,应着力构建“农业基因解码+深挖文化内核+沉浸式旅游载体”的创新模式,以此打破产业之间的固有边界,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路径。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中,要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深度挖掘数字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潜在价值,进而实现农业场景价值的裂变式增长。从文化层面来看,借助文化基因解码技术,构建金华地区独特的乡土文化基因库,并利用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推动从物质载体向精神文化符号的转化,最终实现场景化体验的升级。例如,打造数字孪生古村落文化,以此优化生态链,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旅游主导型的农文旅融合路径分析,需充分放大本地旅游资源的优势,积极打造沉浸式旅游场景。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设计涵盖多感官交互的体验系统,结合本土特色环境优势进行故事性叙事,构建起深度沉浸的体验场域。同时,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化模式,大力推动数字化技术与创新化模式在农文旅场景中的广泛应用,提升农文旅产业的综合应用水平,从而实现产业附加值的跃升。
(作者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吕宛青,肖钊富,王旭熙,毛晓漫,兰洪超.基于共生理论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机理与实证研究——以云南4个典型茶叶县为例[J/OL].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5-02-14.
[2]李燕.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哲学思考[N].山西市场导报,2024-11-07(C07).
[3]高俊,虞满华,苏国红.新质生产力赋能农文旅产业发展[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6(04).
[4]Ruilin Cheng,Mingyang Wu,Xilei Liu,Xueqi Song,Yiwei Zhang.Research on the Measurement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Culture and Tourism in Hebei Province Under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J].Advance in Sustainability,2024.03(01).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533613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