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探究
第759期 作者:□文/马 耀 时间:2025/8/16 15:20:02 浏览:34次
  [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成为重要议题。本文探讨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路径,分析当前城乡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通过对两者融合发展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剖析,提出一系列具体融合发展路径,旨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规划;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6月3日
城乡规划作为对城乡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综合部署和安排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融入到城乡融合发展中,深入研究两者融合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理论关联
(一)城乡规划的内涵与作用。城乡规划是根据一定时期城市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活动进行综合部署和安排的过程。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城乡有序发展,合理配置土地和空间资源,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布局,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实现城乡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通过科学的城乡规划,可以确定城市的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避免功能混杂带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乡村规划中,可以引导农村居民点的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任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具体任务包括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三)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城乡规划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和支撑。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空间布局引导,明确乡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促进乡村产业的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优化农村居民点和基础设施的布局。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为城乡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推动城乡规划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两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二、当前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城乡规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是城乡规划缺乏统筹协调。目前,部分地区的城乡规划仍然存在重城市、轻乡村的现象,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统筹协调。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人口流动和资源共享等因素,导致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相对滞后。例如,一些城市在扩张过程中,大量占用农村土地,却没有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造成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二是规划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部分城乡规划在内容上过于注重物质空间的规划,而忽视了产业发展、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内容。规划方案与当地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条件脱节,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一些乡村规划在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产业基础、文化特色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导致规划方案无法落地实施,无法有效推动乡村的发展。三是规划实施监管不到位。在城乡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对规划的执行力度不够,随意变更规划内容,导致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损害。同时,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违法建设行为打击不力,影响了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城乡建设的有序进行。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一是农业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当前,我国农业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农业占比较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相对薄弱,农民增收渠道有限。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薄弱。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城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道路状况差,水电供应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不足。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优质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短缺,农民享受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较差。三是农村人才短缺。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但目前农村人才短缺问题较为突出。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就业机会有限,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导致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农村缺乏吸引人才的政策和环境,难以吸引外部人才流入。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可行性分析。一是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规划引领,统筹考虑城乡发展,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二是随着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的不断发展,为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这些技术可以帮助规划人员更加准确地获取城乡空间数据和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模拟预测,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例如,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城乡土地利用、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城乡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状况等,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动态监测和评估。三是在过去的城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已经开展了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这些实践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证明了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可行性。例如,浙江省安吉县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将城乡规划与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
(二)必要性分析。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存在较大差距,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通过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可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可以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公共服务,满足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也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农产品和生态休闲空间,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三是农业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的发展也可以为城市提供广阔的市场和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
(一)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局面,构建全域覆盖、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在编制城乡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需求,将农村地区纳入到整个城乡规划体系中,实现城乡空间布局的有机融合。明确城乡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划分城乡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建立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协调机制,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和衔接。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预留与农村发展相关的空间和设施。在乡村规划中,要紧密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和功能外溢,实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是在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加强对城乡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分析,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民主性和公众参与度。确保规划方案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施性。
(二)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一是立足乡村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深入挖掘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培育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例如,一些山区可以发展特色林果业、中药材种植等产业;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乡村可以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乡村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观光旅游、农村康养等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三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合理规划建设农村产业园区,引导乡村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完善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供优惠政策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入驻园区。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实现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三)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性和通行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保障农村电力供应稳定;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二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和医疗机构的办学和就医条件,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主体,落实管理经费,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正常运行,为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打造生态宜居乡村。一是强化农村生态空间管控,明确农村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要求,加强对农村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规模,防止过度开发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对农村山体、水体、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和修复,维护农村生态平衡。二是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对农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农村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加强对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农膜等使用的监管,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产业,推广生态种植、养殖模式,发展生态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推动农村产业的绿色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例如,发展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一是加大对农村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人才流入农村。鼓励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企业家等各类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为农村带来新的理念、技术和资金。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到农村工作的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待遇保障,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加强城乡之间的人才交流合作,建立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城市人才到农村开展技术指导、创业帮扶等活动,同时也鼓励农村人才到城市学习培训和交流经验。通过人才交流合作,促进城乡之间的知识、技术和信息共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综上,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等一系列融合发展路径,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等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城乡规划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政策措施,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作者单位:河北和腾城乡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自然资源部.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Z].2019.
[3]仇保兴.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推进[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1).
[4]刘彦随.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实施路径[J].地理学报,2018.73(04).
[5]龙花楼.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要素与规划导向[J].城市规划,2018.42(06).
[6]叶裕民.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J].改革,2021(05).
[7]魏清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8]王凯.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乡村振兴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20(03).
[9]党国英.乡村振兴的产业路径与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19(01).
[10]李郇,殷江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研究议题[J].城市规划学刊,2019(04).
[11]周干峙.论城乡规划的重要作用与改革发展[J].城市规划,2019.43(02).
[12]刘合林,杨忍,陈江龙.乡村振兴的空间组织模式与规划策略[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01).
[13]黄晓峰,单卓然.从“城乡统筹”到“城乡融合”:逻辑关系、现实差距与实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04).
[14]刘盛和,吴传钧,沈洪泉.基于GIS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0(06).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53361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