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五常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
第759期 作者:□文/勇晓旭 任 妍 时间:2025/8/16 15:25:17 浏览:48次 |
[提要] 五常大米作为标志性农产品,不仅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也是我国绿色农产品的重要代表。当前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五常大米产业面临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通过熵值法对五常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揭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五常大米;可持续发展;熵值法;农业管理;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22日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现象愈发严重。大量化肥的投入,打破了土壤原有的养分平衡,导致土壤板结,透气性和保水性下降,使得土地质量持续降低;而农药的过量喷洒,不仅消灭了害虫,也对有益昆虫和微生物造成了损害,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一系列行为使得资源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如水资源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威胁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面对严峻的形势,国家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纷纷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旨在引导农业逐步摆脱传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向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一、五常大米产业现状
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优质稻米产区。其拥有肥沃的寒地黑土,平均厚度达1米,土壤中富含有机质,为水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灌溉水源来自磨盘山等山泉,水质纯净且无工业污染,为五常大米独特的品质奠定了基础,使其颗粒饱满、色泽光亮、口感香糯。目前,五常大米的种植面积为253万亩,每年能产出约14亿斤优质大米。当地主要种植品种是“五优稻4号”,也就是广为人知的“稻花香2号”,这一品种占据了水稻种植面积的85%。近年来,五常市积极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与多家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在稻种培育方面,对“稻花香2号”进行提纯复壮,不断优化品种特性;同时,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如精准施肥、科学灌溉等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保障和提升了大米品质。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五常市注重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建设,鼓励农户和企业使用高端农机装备,实现了播种、灌溉、收割等关键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操作,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生产精准度。
五常大米产业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全市共有529家大米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高达300万吨,庞大的产业规模带动了超过35万人就业,创造了超160亿元的年产值。五常大米品牌价值极高,2024年达到713.41亿元,连续九年在地标产品大米类中位居全国首位。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五常市通过举办大米文化节、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等方式,展示五常大米的特色和优势。同时,积极探索“农业+旅游”模式,将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深度融合,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稻田风光、了解大米种植过程,为产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健康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五常大米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五常市建立了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从良种繁育到种植、加工、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规范。借助全程溯源体系和市场诚信体系,消费者可以清晰了解大米的生产过程,这不仅确保大米品质,还规范市场秩序,增强消费者对五常大米的信任度。
二、五常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
(一)指标体系构建。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五常大米产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从五常大米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构建了五常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旨在全面评估五常大米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表现,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策略提供有力支撑。(表1)
(二)权重计算。本文采用熵值法对五常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对权重分配的影响,适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研究数据来源于2020~2024年《五常大米网》《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哈尔滨市五常市人民政府》等公开数据,部分数据通过公式换算获得。根据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表2)
(三)综合得分计算与综合评价。根据熵值法计算出的指标权重,结合各指标的标准化值,计算2020~2024年五常大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结果如表3所示。(表3)
通过对2020~2024年五常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分析,可以发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波动变化,但从整体走势来看,处于上升状态。这表明五常大米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上在不断改善,且综合得分仍具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未来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可持续性方面,2020~2022年五常大米产业的关键经济指标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大米产量逐年增加,这不仅得益于五常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优质的稻种,也与当地政府和农民在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等方面的不断投入和改进密切相关。农民人均收入的稳步提升,反映了五常大米产业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五常大米品牌价值的持续增长,进一步提升了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产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然而,2023年五常大米产业的经济可持续性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由于降雨过多,导致水稻田遭受水淹,大米产量大幅下降。这一自然灾害对五常大米产业的经济可持续性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使得该年度的经济可持续性得分也随之降低。但从2024年的情况来看,五常大米产业展现出了较强的恢复能力和发展韧性。大米产量和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这不仅弥补了2023年的损失,还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达到这五年间的最高水平。这一成果的取得,既得益于自然条件的改善,也与当地政府和农民在灾后恢复生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种植结构等方面的积极努力密切相关。
社会可持续性方面,2021年五常大米产业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达到了最高值。这一成果主要得益于大米企业数量的增加和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大米企业数量的增加为当地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同时,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提升了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了他们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为五常大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然而,尽管大米企业数量在随后的年份中逐年递增,但五常大米产业的社会可持续性却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这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流失等问题的制约。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素质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部分年轻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影响了五常大米产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五常大米产业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环境可持续性方面,2020~2022年五常大米产业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呈现出上升趋势。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为五常大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同时,人均水资源的增加保障了水稻种植的用水需求,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五常大米产业在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然而,2023年五常大米产业的环境可持续性能力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单位面积施肥量的上涨。过度使用化肥不仅会对土壤造成污染,降低土壤肥力,还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这一问题的出现,反映出五常大米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生产行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024年,随着种植面积和人均水资源的进一步增加,五常大米产业的环境可持续性水平再次呈现上涨态势。这表明五常大米产业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同时,也需要警惕环境可持续性面临的潜在风险,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推动五常大米产业实现更高水平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三、五常大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
(一)经济维度。第一,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经济效益。针对经济可持续性波动较大的问题,建议加大对五常大米产业的资金投入,重点建设现代化仓储设施,减少粮食产后损失。同时,完善物流配送体系,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第二,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鼓励企业开发五常大米相关的高附加值产品,如大米深加工食品、米糠油等,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整体利润空间。第三,创新金融支持,增强抗风险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大米种植户和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农业保险等金融支持,缓解其资金压力,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第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搭建五常大米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数据,实现精准生产与营销。借助大数据分析消费者需求,优化产品研发与市场推广,提升产业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例如,通过分析销售数据精准调整不同品种大米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匹配度。
(二)社会维度。第一,提升农民素质,缓解劳动力流失。针对社会可持续性波动较大的问题,建议加强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多媒体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第二,吸引人才回流,优化劳动力结构。建立健全农村人才引进和留用机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参与五常大米产业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流失问题。第三,促进农民合作,提升组织化程度。鼓励成立各类农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加强农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话语权。第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投入,提高保障水平,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增强农民对本地生活的归属感与安全感。稳定农村劳动力队伍,使农民更安心地投入到五常大米产业生产中,推动产业社会可持续发展。比如,提高农村养老金发放标准,优化农村医保报销流程和范围。
(三)环境维度。第一,加强资源保护,减少环境压力。针对环境可持续性提升缓慢的问题,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资源保护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土地、水资源等的使用规范和保护标准,加大对违规使用资源行为的处罚力度。第二,推广绿色农业,减少化肥使用。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向采用绿色生产方式、注重环境保护的种植户倾斜,引导农民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发展绿色农业。第三,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品牌形象。加强市场监管政策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五常大米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优质产品的市场份额和价格稳定。第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鼓励农民将水稻生产废弃物,如秸秆、稻壳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制作有机肥料等。构建稻鱼、稻鸭共生等生态循环模式,既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压力,又能提升土壤肥力,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助力五常大米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综上,五常大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地方经济的繁荣,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尽管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和社会可持续性波动等挑战,但随着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五常大米产业有望在未来实现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提升品质、优化产业链和增强市场竞争力,五常大米将继续引领中国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我们期待五常大米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村经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通讯作者:任妍)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郑欣,周霞.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及其耦合协调分析[J].科技和产业,2024(19).
[2]朱战国,朱书凝,周琳,张彤.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下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23(04).
[3]张艺,张玥.生态农业超级IP打造策略研究——以五常大米为例[J].经济师,2024(01).
[4]张娜,季美娣,李杰,季平,季忠.五常大米成功经验对常州市稻米产业发展的启示[J].作物研究,2020(05).
[5]张凡.五常大米 品质造就好品牌[J].中国品牌,2020(06).
[6]谈博英.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中南农业科技,2024(03).
[7]谢月亮.基于熵值法的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农业工程,2024(01).
[8]陈璐.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与分析[J].南方农业,2023(03).
[9]王源,赵雅男,黄莹.基于熵值法的贵州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2(01).
[10]厉荣.我国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测度及影响因素[J].饲料研究,2024(19).
[11]张柳,王力,马宇卿,闵锐.湖南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现代农业科技,2021(11).
[12]牟健,周振国.东北三省滑雪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05).
[13]解益燕.贵州省湄潭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J].当代经济,2011(2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