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国际科技创新实践及启示 |
第759期 作者:□文/张 雪1 朴慧莲2 时间:2025/8/16 15:26:06 浏览:39次 |
[提要] 本文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梳理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模式,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其政策支持、战略规划、产学研合作、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实践,总结其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启示。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将有助于中国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科技创新;发达国家;政策;启示
基金项目:2024年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4JH4/10600027)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1日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下,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对高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上,科技创新如今成了推动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动力,它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美国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领域,德国在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领域,日本在高端制造业和基础科学研究领域,英国在数字化科研和开放科学领域,荷兰在人工智能应用和产学研合作领域等,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这些国家在政策支持、科研投入、人才培养、创新生态建设等方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可以为其他国家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帮助其他国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抓住机遇,提升国家竞争力。
一、先进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现状及特点
(一)美国。美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以政府支持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模式为重要特征。以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前沿技术突破和知识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些机构推动了基础科学领域的进展,为后续的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政策层面,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和《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STTR)等项目,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降低了初创企业的创新成本,并加速了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进程。
美国的创新体系特别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激发企业的研发热情和创新潜能,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商业化应用。这种市场驱动的模式使得创新不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是能够快速投入市场应用,创造实际经济价值。
美国拥有世界顶级的科研基础设施和高等教育体系,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这些高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形成了高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这种合作模式缩短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使科研成果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了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此外,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高度完善,以硅谷为代表的创新集群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据重要地位。这里集聚了众多高科技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和科研机构,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知识、技术和资本实现了高效对接,不断催生新的技术突破,持续推动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二)德国。德国作为欧洲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在工业4.0和高技术战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工业4.0代表了德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利用物联网和相关技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网络物理环境中实现互联工厂、智能分散制造、自我优化系统和数字供应链。为传统工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范式。德国政府发布的《高科技战略2025》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整个创新链,政府通过增加研发投入、税收激励、支持初创企业和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工业向可持续、智能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从而将“工业4.0”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在这一过程中,德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是欧洲最大、最成功的应用研究和技术转让组织,促进学术界和工业界之间的合作是弗劳恩霍夫协会促进创新的重要渠道之一。德国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其制造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系统化的培训和实践教育,培养了大量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创新思维的技术工人,从而在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使得德国在智能制造和工业物联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也为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三)日本。日本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结合的创新体系。通过《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等顶层设计,政府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和政策支持,明确了科技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引导资源向关键领域倾斜。在此基础上,日本积极构建数据驱动型研究体系,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加速科研体系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日本的科技创新正经历从“制造革新”到“社会变革”的深刻转型。日本率先提出更具前瞻性的社会5.0愿景。社会5.0的目标是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构建一个以人的需求为中心的超智能社会,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社会问题,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这一战略标志着日本科技创新从单纯追求生产效率提升,转向通过技术革新实现社会整体进步。经济团体联合会仍然是社会5.0的关键参与者,以丰田为代表的汽车制造企业,通过巨额投资和跨行业合作,致力于在自动驾驶领域占领全球领先位置。
日本的创新生态系统在转型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通过多管齐下的策略重塑创新格局:一方面大力推动开放创新,打破传统创新壁垒;另一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日本政府通过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增加竞争性资金、增加女性研究员等措施,完善创新生态系统。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日本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为社会5.0的实现提供了重要支持。
(四)英国。通过实施数字化科研战略,英国率先推动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英国通过卓越研究框架(REF)等评价体系,鼓励科研成果的开放共享,促进了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与实际应用。此外,英国还根据数据特点开发了高层次科研活动评价体系,让科研评价变得更科学、更公正。从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到评价体系的优化,英国的全方位布局不仅提升了自身的科研竞争力,还推动了全球开放科学和数据共享的发展。
(五)欧盟。欧洲创新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生态系统,在这一体系中,丹麦、瑞典、芬兰和荷兰等北欧国家一直被视为“创新领导者”,其创新绩效明显高于欧盟平均水平。高研发投入和福利保障制度是这些国家保持创新领先地位的重要支撑。根据《欧洲创新记分牌2024》(EIS2024)的数据,这些国家在公共和私营部门的研发投入上均表现优异,为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欧洲创新记分牌》是评估欧洲各国创新绩效的重要工具,帮助成员国识别自身创新体系的优势和不足。EIS通过32个绩效指标,全面衡量了框架条件、投资水平、创新活动和影响这四个维度,为成员国提供了全面的创新评估框架。
《欧洲创新记分牌》的评估结果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的创新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评估结果,欧盟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重点支持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多个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各成员国根据EIS的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和优化创新政策,以提高创新绩效。各成员国也通过设立国家层面的创新基金,为本国的创新活动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
二、先进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政策与战略
(一)政策支持。在科技创新领域,发达国家普遍构建了多元化的财政支持体系,通过公共投入、税收激励与社会资本引导等方式强化资金保障。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每年投入大量资金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德国政府通过《高科技战略计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全链条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是各国激励企业创新的核心工具。日本政府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英国政府则通过“研究与开发税收抵免政策”面向中小企业实施加计扣除政策,大企业可按照研发成本的13%抵减应纳税额;美国通过《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SBIR),引导社会资本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推动高风险项目的研发。这些措施共同构建了一个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二)法规保障。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制定了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创新成果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例如,美国1980年颁发的《拜杜法案》明确了联邦资助研究项目的知识产权归属,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商业化;德国通过《专利法》和《商标法》等法规,建立多层次保护机制,维护创新主体的知识产权。
政府通过立法和政策引导,建立了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各国纷纷调整和优化创新科研评估体系,英国卓越研究框架、荷兰“战略评估协议”、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等,进一步凸显了科研成果社会影响的地位。设立创新奖励机制,激励科研人员和企业进行创新,将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纳入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
(三)战略规划。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得益于其明确的长期战略规划。德国自2006年起发布《高科技战略计划》,并不断更新升级,包括《高科技战略2020》《新高科技战略》《高科技战略2025》,该计划涵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全链条创新,明确了德国在智能制造、工业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战略目标;日本自1996年起每五年发布一次《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最新一期计划提出了“社会5.0”目标,明确要最大限度地应用现代通信技术,打造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生活的“超智慧社会”;英国在2017年发布《英国数字化战略》,2022年发布新版《数字战略》,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提升科研水平和科技竞争力,推动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
各国科技创新战略不仅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核心目标,还注重解决社会问题。例如,美国通过《国家创新战略》强调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德国通过《高科技战略计划》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竞争力;日本的“社会5.0”目标旨在通过科技手段应对人口老龄化、资源短缺等社会问题;英国通过《数字战略》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三、先进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对我国的启示
(一)明确的政策引导和完善的法规体系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功经验表明,明确的政策引导和完善的法规体系是推动科技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首先,通过制定清晰的科技创新政策,发达国家能够将资源集中到关键领域。例如,美国的《国家先进制造业战略》和德国的《未来研究与创新战略》均明确了对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重点支持,确保资金和人才向这些领域倾斜,从而加速核心技术的突破。其次,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创新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和欧盟通过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保护了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有效激励企业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创新活动。这种法律保障可以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营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创新环境。
(二)长期的科技创新战略可以确保科技创新与时俱进。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功经验还体现在其对长期规划和目标导向的重视。这些国家注重制定长期的科技创新战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确保科技创新能够与时俱进。例如,基于1995年的《科学技术基本法》,日本自1996年起每五年制定一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作为国家科技战略,第六期改名为《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这种周期性的规划机制既保证了科技创新战略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时代变化进行调整,又确保了长期目标的稳定性,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的政策支持。
明确的科技创新目标也是发达国家的重要经验。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和脑计划、日本2019年初启动的旨在复兴科技创新立国的“登月型”研发制度等,均是根据重大战略需求和社会挑战制定的重大科技计划,旨在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和赢得国际科技竞争优势。这种明确的目标导向和长期规划相结合的模式,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稳定的政策环境,极大地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重视产学研合作和开放创新模式。在科技创新模式上,发达国家普遍重视产学研合作和开放创新,以此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化与突破。以德国为例,弗劳恩霍夫协会通过与企业、高校的紧密合作,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推动技术进步,成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同时,开放创新模式也是发达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美国的许多科技企业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际合作伙伴的广泛合作,积极获取外部资源和知识,加速技术的迭代和创新突破。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拓宽了企业的创新视野,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具有创新思维和冒险精神的人才培养。在创新文化与人才培养方面,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营造鼓励创新思维和冒险精神的文化氛围,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尤其是数字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全球首屈一指,2001年美国教育投资占当年GDP的比重突破7%,2009年达到7.6%。这种对创新文化的培育和对人才的重视,不仅激发了个人和企业的创新活力,也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在科技创新的推进过程中,首先应加强政策引导。明确的政策框架能够有效引导资源向战略新兴产业和核心技术领域集聚,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尤其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保障创新主体合法权益、激励企业和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创新活动、降低创新风险的重要举措。最后,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数字科技等前沿领域的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通过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通过对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欧盟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政策、战略、模式等的梳理,并寻找出其共性特征,对我国今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攻关效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1.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梅,张敏,杨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应对科研范式变革的举措及其启示[J].科技中国,2024(04).
[2]Gibbons M T.Universities Report Largest Growth in Federally Funded R&D Expenditures since FY 2011.InfoBrief.NSF [J].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2022.
[3]Schacht W H.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SBIR)program[M].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2011.
[4]Etzkowitz H,Zhou C.Licensing life:The evolution of Stanford university's technology transfer practice[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21(168).
[5]Fukuda K.Science,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 transformation toward society 5.0[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20(220).
[6]The Federal Goverment.Federal Government Report on the High-Tech Strategy 2025[EB/OL].https://www.bmbf.de,2021-06-30.
[7]Llanos-Paredes P.The effect of applied research institutes on invention:Evidence from the Fraunhofer centres in Europe[J].Research Evaluation,2023.32(03).
[8]Yang C,Kaiser F,Tang H,et al.Sustaining the quality development of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ization: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J].Sustainability,2023.15(04).
[9]Holroyd C.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a ‘super smart’society:Japan’s vision of society 5.0[J].Journal of Asian Public Policy,2022.15(01).
[10]Narvaez Rojas C,Alomia Peafiel G A,Loaiza Buitrago D F,et al.Society 5.0:A Japanese concept for a superintelligent society[J].Sustainability,2021.13(12).
[11]Burkert A.Japan's Mobile Society 5.0[J].ATZ worldwide,2020.122(05).
[12]Hayashi Y.Japa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asic Plan:A perspective of policy process[J].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Policy,2019(01).
[13]Torrance H.The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in the United Kingdom:processes,consequences,and incentives to engage[J].Qualitative Inquiry,2020.26(07).
[14]Onea I A.Innovation indicators and the innovation process-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J].Management & Marketing,2020.15(04).
[15]Soldani D,Manzalini A.Horizon 2020 and beyond:On the 5G operating system for a true digital society[J].IEEE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2015.10(01).
[16]Hu F,Qiu L,Wei S,et al.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global innovation networks and the changing position of China: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based on cooperative patents[J].R&D Management,2024.54(03).
[17]刘晓娟,周若卿,肖云彤,等.政策提及指标在学术成果社会影响力评价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4.47(11).
[18]胡拥军.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技术预见、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J].中国物价,2024(01).
[19]Department for Digital,Culture,Media & Sport.UK Digital Strategy[EB/OL].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2022-10-04.
[20]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Zukunftsstrategie Forschung und Innovation[EB/OL].https://www.bmbf.de,2023.
[21]王溯,董瑜.科技创新政策循证决策机制研究——以日本第六期《科学技术与创新基本计划》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24(11).
[22]赵彬彬,陈凯华.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与国家创新体系效能[J].科研管理,2023.44(04).
[23]孙国栋,高巍,毛启伟,等.发达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与经验[J].科技和产业,2024.24(22).
[24]梁昊光,岳启明.新质生产力与国家创新体系:互动机制与现实逻辑[J].国际经济合作,2024.40(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