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交通运输业数字化赋能“双碳”目标实现研究
第759期 作者:□文/金花妍 李亚婷 时间:2025/8/16 15:28:38 浏览:33次
  [提要] 在全球气候治理和环境保护日趋严峻背景下,“碳达峰、碳中和”已成为国际共识。交通运输业因其高碳排放量成为“双碳”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数字化技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为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探讨交通运输业通过数字化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升运输效率以及推广新能源的具体应用,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交通运输;数字化;“双碳”目标;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
中图分类号:U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8日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退化的时代背景下,加速碳排放削减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中国政府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宣布,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了强大信心。伴随这一宏伟目标的提出,如何切实将“双碳”战略融入行业发展进程,成为当前各行各业亟待思考的问题。在众多高碳排放部门中,交通运输业因其能耗大、覆盖范围广而尤为引人注目。与此同时,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浪潮,正为传统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更具颠覆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多种新技术的深度融合,交通运输行业不仅能够实现高效调度与管理,还可借助实时监测和优化算法,使得节能减排落到实处。然而,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仍面临明显瓶颈,包括缺乏统一的数字化标准、数据孤岛现象严重、核心技术与基础设施尚未充分完善,以及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缓慢等。要想让交通运输业真正成为绿色转型的先行者,需要从技术突破、数据管理、人才培养及产业协同等方面深入研究、综合施策。基于此,本文将对交通运输业数字化赋能“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优化进行研究,希望能为交通运输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一、数字化技术在交通运输业应用现状及问题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交通运输业已经实现了从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转变,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部分将具体分析数字化技术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现状,并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提出具体优化路径提供导向。
(一)数字化技术在交通运输业应用现状
1、数字化技术优化交通网络布局。随着大数据处理与网络通信技术的提升,交通运输业对道路与网络布局的规划愈加依赖精准的数据分析和科学算法。通过对城市或区域范围内的人流、车流和路网节点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模型对交通流量进行预测与调整。在关键路口或高速公路匝道处,数字化监控系统能够依据车辆密度和速度,对交通信号灯周期进行自动优化,减少车辆无效排队时间。此举不仅提升了道路的通行效率,也从源头上降低了油耗与尾气排放。同时,通过交通管理部门与互联网地图服务商的合作,公众可以使用实时交通信息应用,合理规划出行路线,避开拥堵。长远来看,通过整合多源数据进行宏观规划,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平衡不同区域的出行需求,从而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浪费。
2、数字化技术提升运输效率。借助数字化技术,可对物流运输全过程进行智能化调度与高效管理,实时监控货物的运输状态与位置信息,实现运输环节的动态优化与精细化管理,从而大幅提升效率并有效减少能耗与排放。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运输工具的智能化改造与升级提供了全新可能,通过安装智能传感器与控制系统,运输工具得以实现实时监测与精确控制,从而显著提升运行效率,并结合对运输过程数据的收集与深度分析,揭示运输规律与趋势,为科学优化运输提供重要决策依据,最终助力大幅降低碳排放,实现运输领域的绿色转型。
3、数字化技术推广新能源的应用。数字化技术可以推广新能源在交通运输业的应用,降低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新能源的利用进行智能监测和管理,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和安全性。数字化技术加大了新能源汽车应用的推广,建设充电设施、优化充电网络等措施,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和利用率,降低碳排放。同时,通过数字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新能源汽车的远程监控和故障诊断,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得以保障。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和运营,还可以实现对新能源基础设施的远程监控和维护,提高新能源基础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部分地区开始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为充电设施供电,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交通在全生命周期的减碳效果。数字化手段对接新能源技术,正加速构建更高效、更绿色的现代交通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1、技术瓶颈。数字化与低碳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交通运输业仍然存在多重阻碍。首先,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导致信息化系统建设和数字化升级改造难以有效集成和共享数据,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限制了数字化在“双碳”目标实现中的潜力。其次,碳减排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也是数字化面临的一大挑战。虽然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但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仍需依赖低碳和零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此外,在智能化交通调度方面,人工智能算法虽然具备潜在的交通流量预测和信号控制能力,但在更复杂的路网环境和动态需求场景下,算法的精度和适应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数据管理体系有待完善。数据采集能力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前端传感器接口标准不统一等因素,导致交通数据获取难度大,数据质量不高。这不仅加大了交通流分析与预测的难度,也限制了智慧交通业务高水平的扩展应用。同时,数据壁垒问题依然严峻。公安交管、交通运输、住建等部门之间跨行业数据对接共享存在壁垒,导致数据共享互用不充分。这种“数据孤岛”现象使得数据深度关联和大规模碰撞变得困难,阻碍了数据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此外,数据管理和使用的制度细则尚未形成,在如何有效管理和使用数据上,既缺乏经验,也缺乏相应的制度和规则。数据交易也缺乏相应的监管体系和制度,这可能导致数据垄断现象的出现,不利于数据的交流和融合。
3、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迅速发展与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对兼具技术与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然而,我国在数字化转型所需的技术工具以及实现“双碳”目标所需的人力资源培训方面投入不足。面对人才需求“数字化”与复合型人才紧缺的双重挑战,还需构建多层次、跨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当前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存在明显不足,大多集中于单一领域的知识传授,忽视了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能力塑造。结果是,大量专业人才虽具备某一领域的深厚专业知识,却在应对涉及多领域协作的复杂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能够同时掌握低碳发展理念和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满足交通运输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需求极为困难。
二、交通运输业数字化赋能“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优化
(一)加强技术研发投入与创新力度。为了攻克交通运输业中的技术瓶颈,必须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尤其是在智能交通和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推动智能交通系统的升级,通过对传感器、控制器、通信网络以及智能算法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提升智能交通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实时反应能力,大幅提高交通管理效率并减少碳排放。传感器和控制器在智能交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特别是在交通流量监控、车速调节以及交通信号灯控制等方面,能有效减少交通堵塞和能耗浪费。
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创新。通过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延长续航里程,不仅能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加速其普及,进一步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转型。当前,电池的续航里程仍然是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最大的担忧之一。因此,加强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尤为关键。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产业整体的创新能力,应鼓励企业增加对基础技术研究的投资,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将是推动技术突破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需加强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推动交通运输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才能够更好地应对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将为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完善数字新基建碳排放标准与治理。随着数字新基建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控制其碳排放,确保其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行业和政策层面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实现数字新基建的环保发展,必须建立更加科学和细化的能耗和碳排放标准。这些标准不仅需要考虑数字基础设施的能耗,还要精确评估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环境影响。制定基于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的评估体系,能够准确量化不同地区和行业在数字化建设中的碳排放。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建立健全的评估体系外,还要对碳排放和能耗进行细化的监管,并建立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通过加强透明度,推动碳排放数据的公开和共享,能够提高社会对数字基础设施的认知,并加强公众对环保责任的意识。此外,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责任,促使各方共同为绿色低碳发展承担责任。数字新基建的碳排放供给侧管理是进一步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一环。通过加强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统计、监测和核算,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精准的减排数据,进而优化资源配置。
(三)加强数据管理与低碳治理体系建设。在数据采集和监测方面,制定数据采集统一标准及使用规范,建立严格的数据收集流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并采用各种数字信息系统对行业碳排放数据进行收集、实时监测、处理和分析。建立数字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提高碳排放数据的透明度以及共享性,以便监管机构和公众进行监测和评估。此外,还需要树立基本的安全理念,加强对数据安全的重视,建立覆盖网络、数据、信息和核心基础设施的综合安全保护体系。动态应对潜在风险,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和安全防火墙;建立多维度安全管控网络,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运行稳定。同时,要加强网络的综合管理,建立统一可信的组织平台,完善内控机制,通过分级管理、定期评估和人员培训提升整体安全水平。此外,要完善数字治理政策法规,在数字化治理中融入低碳理念。
(四)培育复合型人才。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快,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些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数字化技术,还应具备低碳发展理念,能够在多变的技术和管理环境中找到创新解决方案。为此,必须加强产学研合作,打破学术与产业的界限,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核心途径,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现有从业人员,可以开展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升他们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低碳发展意识,促进行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此外,高等院校应扩大数字化人才的培养规模,特别是要注重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推动低碳理念的融入。通过在教育体系中增加与“双碳”目标相关的课程内容,为学生在学术阶段奠定复合型技能基础,为行业培养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
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助力交通运输行业更好地迎接技术与管理的双重挑战,持续为“双碳”目标的达成提供智力支撑。这些复合型人才将成为行业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为交通运输业的绿色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注入持续动力。
(五)产业协同驱动低碳转型。交通运输行业需加强与新能源产业的合作,提升能源供给与使用的整体效率,为低碳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同时,应推动物流行业全面优化运行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改进供应链管理,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能耗与碳排放。此外,跨产业合作有助于推动技术研发与创新,通过共享技术成果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产业链的技术水平与绿色发展能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经验交流,能够为行业注入新的动能,促进更多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引入。通过产业协同,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化进程将得到更系统、更高效的推动。
三、结论与展望
数字化技术为交通运输业低碳化发展带来全新的动能与思路,其在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推动运输效率提升以及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方面成效显著。面对交通运输行业在技术、数据管理及人才储备领域的障碍,唯有多措并举,方能充分释放数字化技术赋能“双碳”目标的潜力。
展望未来,随着边缘计算、区块链、氢能与新材料等新兴技术的逐渐成熟,交通运输业数字化将有可能涌现出更多创新应用场景,然而这一切需要政策指引、科研投入与市场化机制的有机协同。唯有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公众的共同努力,才可确保技术创新的每一步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同频共振,助力交通运输业克服困难,逐步构建绿色、低碳、高效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全球气候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水根,马悠弼,李倩莹.流通数字化赋能“双碳”目标实现: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J].商学研究,2024.31(04).
[2]任晓峥,王正同,陈宇虹,等.数字经济时代下交通运输碳排放研究[J].公路,2024.69(06).
[3]孙晓曦,苗领,王彦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双碳”目标实现——传导机制、关键问题与路径优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12).
[4]潘健英,吴洋,张金凤,等.基于BIM的运维管理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智慧化应用探索[J].铁道标准设计,2025(05).
[5]栗继祖.以数字化赋能“双碳”目标实现[J].煤炭经济研究,2023.43(10).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353361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