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研究 |
第759期 作者:□文/唐子茹 时间:2025/8/16 15:29:31 浏览:40次 |
[提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实证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省际和省内城市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成因与其经济基础、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在协同发展、辐射带动、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18日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是要建立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然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合作机制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对于解决京津冀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现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测量与评价。金剑等(2024)选取2010~2019年相关指标数据,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二是关于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韩雅清等(2021)运用PSM-DID模型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得出了“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显著提高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研究结论。李俊杰、王雪颜(2021)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京津冀地区不同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拥塞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的研究结论。王岩(2024)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得出了“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持续上升,其中数字科教和数字人力支撑的影响最为显著”的研究结论。牟玲玲等(2024)基于2014~202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得出了“京津冀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没有达到均衡状态”的研究结论。三是关于科技创新与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金微微(2020)论证了“科技创新是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的观点。谢泗薪、胡伟(2021)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地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本文目的在于通过深入研究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探寻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从而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提供事实依据和参考。
一、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现实意义
(一)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高质量发展注重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依靠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可以更好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二)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遵循。创新发展是引领发展的首要动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协调发展是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属性;绿色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共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开放发展包括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共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三)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还面临着核心技术突破不够、产业转型升级困难、资源环境制约及创新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制约了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可以推动京津冀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赋能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综合特征。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转移,强化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和人才交流合作等方面紧密合作,从而为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促进京津冀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明确提出,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需要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地规范和调节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从而为京津冀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保障。
二、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实证研究
(一)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参考现有研究成果,同时根据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经济基础类指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指标,也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效能、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重要指标;二是创新驱动类指标,它是通过不断推动科技、制度、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三是民生福祉类指标,它是通过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能够更好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四是生态环境类指标,它是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自然环境的稳定和健康,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确保未来世代也能够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原则,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表1)
(二)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及特征
1、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测算结果。利用熵权法来测算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指数,数据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河北统计年鉴》等资料。首先,对标准化数据构建正向评价矩阵;其次,计算各指标的信息熵值;再次,利用各指标的信息熵计算其信息效用值;最后,将信息效用值进行归一化处理,从而得到每个指标的权重。由此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表2)
然后,再利用标准化后的指标与其对应权数计算加权算术平均数,由此得到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高质量发展得分及其标准差,如表3所示。(表3)
2、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数特征分析。由表3可知,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京津冀地区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存在着一定的空间差异,其中北京市得分最高,其次是天津市,河北省的地级市得分较低;第二,河北省的地级市得分差异也相对较大,其中唐山市、石家庄市、秦皇岛市、沧州市等城市得分较高,邢台市、承德市、衡水市等城市得分较低;第三,京津冀地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指数高低与其经济基础、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三、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建议
本文在分析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现实意义基础上,实证考察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空间差异,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以协同发展缩小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差异。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促进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携手共进、共同发展;二是要持续加强北京市的“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定位、天津市的“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功能定位、河北省的“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功能定位,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和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加快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提高总体竞争力。
(二)以辐射带动缩小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差异。一是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的京津冀整体定位,根据《京津冀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构建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网络型空间格局,充分发挥核心城市、重要城市、节点城市等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京津冀在区域发展、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深度融合。二是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要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同时,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京津冀地区人才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的流动互通和优化配置。根据《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承接,推动产业合理布局和产业链有机衔接,促进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
(三)以协同创新缩小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差异。一是建立三地科技合作与交流平台,通过组织科技交流会、建立科技合作项目、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等方式,促进科技资源高效流动,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二是加强三地基层科技人员培训和交流,完善待遇、晋升等有效激励机制,鼓励三地科技人员定期互访、挂职顶岗等,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三是强化多方协同,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新兴产业和创新场景提供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四是建立三地科技信息共享平台,打造跨区域、多层次、广领域、网络化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按照功能分类建立数据库,将符合条件的科技资源统一纳入平台管理,构建三地科技资源“一张图”,解决科技信息不对称短板,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和高效流转,让科技成果更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互通缩小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差异。三地要统一规划、政策互动,共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共同提高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共同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共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形成合力,持续放大协同效应。一是持续加强三地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共建和运输服务共融,加快构建三地快速、便捷、高效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二是协同合作,通过新增“区域通办”事项、扩大京津冀医疗机构“一卡通结”、交通线路“一卡通乘”、旅游景区“一卡通游”等方式,扎实推进公共服务领域共享和均等化,加快实现京津冀地区公共服务一体化目标。
(五)以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缩小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差异。通过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来夯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基础,支撑其高质量发展。一是围绕生态协同发展,在生态协同机制、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环境联保共治、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开展扎实工作,筑牢绿色生态屏障;二是三地要坚持突出重点,围绕生态质量、绿色产业、能源结构、生态安全等内容,加强绿色发展协作,构建生态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实施精准管控,打造世界级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群;三是加大研发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努力培育未来产业,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金剑,宋美辰,范小宁.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预警[J].中国商论,2024(05).
[2]韩雅清,左孝凡,李玉水,丁杰.区域一体化战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1.37(10).
[3]李俊杰,王雪颜.京津冀地区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的实证研究[J].城市,2021(03).
[4]王岩.数字经济对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4.22(04).
[5]牟玲玲,辛露露,朱景滟.京津冀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研究[J].终身教育研究,2024.35(02).
[6]金微微.新时代科技创新对京津冀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20(09).
[7]谢泗薪,胡伟.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统计与决策,2021.37(1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