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
|
|
经济/产业 |
消费升级驱动经济循环研究 |
第759期 作者:□文/王 志 王 朋 时间:2025/8/16 15:31:10 浏览:45次 |
[提要] 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7万亿元,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7.2%,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然而,同期居民储蓄率却高达36%,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供需错配问题突出。本文基于对中国消费升级现状及特征调研,梳理消费品类迭代、消费场景革新和消费区域重构三大升级趋势,并揭示需求分层与政策同质化、供给创新与市场响应时滞、制度壁垒与消费活力不足等深层次矛盾正在制约消费对经济的进一步拉动作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从需求侧、供给侧和制度端协同发力对策建议,旨在通过精准施策破解供需错配,推动消费升级驱动经济循环。
关键词:消费升级;供需错配;经济循环;精准施策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双循环’背景下推动辽宁消费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L21BJY027)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20日
2023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7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贡献率达77.2%,消费连续十年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引擎。然而,中国消费率仅为53.7%,仍低于发达国家75%~85%的平均水平,居民储蓄率则高达36%。这些数据的鲜明反差不仅揭示出中国居民“有钱不敢花”的深层焦虑,也折射出“能消费”与“敢消费”之间的传导梗阻。消费虽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中国的消费潜力远远未被充分挖掘,消费对我国经济循环的推动作用尚有大量施策空间。
一、中国消费升级现状及表征
消费升级是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供给端的创新,消费者的需求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向追求更高品质、更多样化、更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转变的过程。消费升级不仅是量的增长,更是质的跃迁。
(一)消费品类的迭代:从“温饱型”向“品质型”跨越。消费升级最突出的表征体现为消费品类从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需求的代际跃迁。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框架观察,我国消费结构已突破“温饱型”基础生存需求阶段,正加速向“品质型”自我实现需求层级演进。据国家统计局2023年数据显示,新兴消费品类呈现显著结构化升级特征,智能家居、健康食品与国潮消费三大领域构成消费升级主力赛道,标志着我国消费市场进入品质化转型新阶段。三大主力赛道消费市场规模及增速详见图1。(图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及行业报告)
消费升级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领域:首先,技术赋能与国产替代双重驱动下的智能家居革命。据相关数据可知,智能家居领域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2.4%,显著高于传统家电品类12.7%的增速水平。智能家居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技术创新对消费升级的催化效应。国产厂商通过“技术迭代+生态构建”的双轨战略实现市场重构与升级。例如,华为鸿蒙系统已接入5,400万台智能终端设备,形成全场景互联生态;小米AloT平台连接设备数达5.98亿台,构建起“硬件+软件+服务”的完整价值链。其次,健康食品重塑饮食消费结构。根据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数据测算,2018~2023年中国健康食品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9.8%,显著高于传统食品行业6.3%的增速水平。2023年市场规模突破1.8万亿元(国家统计局核准数据),占食品饮料全行业比重从2018年的21.7%提升至43.6%,标志着健康消费完成从边缘到主流的范式转换。最后,国潮消费成为“Z世代”的选择。据相关数据可知,2023年国潮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2万亿元,同比增长34.5%,增速较2022年提升6.2个百分点,呈现加速增长态势。2018~2023年国潮消费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8.7%,显著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的增速水平。2023年“双11”期间,国潮服饰销售额同比增长47%,其中“Z世代”消费者占比达62%。
(二)消费场景的革新: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拓展。消费场景的革新也是消费升级的重要驱动力。2023年,即时零售、元宇宙消费、银发经济等新兴场景快速发展,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新活力。首先,即时零售重塑消费时空边界。即时零售市场规模达1.2万亿元,年增长率超50%。美团、京东到家等平台通过“线上下单、线下配送”模式,将配送时效压缩至30分钟以内,满足了消费者对“快”的需求。2023年,即时零售用户规模突破4亿,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占比达55%,显示出下沉市场的巨大潜力。其次,元宇宙消费开辟虚拟消费新赛道。元宇宙消费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年增长率达120%。虚拟服饰、数字藏品、虚拟地产等新兴品类成为消费热点。此外,杭州、成都等城市试点“虚实融合消费体”,允许消费者通过AR设备实现虚拟试穿即时配送,开创了消费新范式。最后,银发经济激活万亿级蓝海市场。银发经济市场规模达7万亿元,1.8亿老年人构成庞大的消费群体。智慧养老、适老化改造、老年旅游等细分领域增速均超30%。2023年老年旅游市场规模突破5,000亿元,同比增长35%;适老化智能设备销售额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40%。
(三)消费区域的重构:从“城市主导”向“城乡协同”转变。消费升级的区域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2019~2023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均高于同期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城乡消费比也从5.7∶1收敛到4.7∶1,标志着消费市场的重心开始向县域下沉,详见表1。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县域消费(包括县城、乡镇和农村)成为新增长极。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提升至22%。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县消费规模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以拼多多、快手为代表的平台通过“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模式,推动了县域消费的提质扩容。2023年,县域电商交易额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25%。另一方面,区域消费中心加速崛起。成都、重庆、西安等中西部城市消费增速均超10%,成为区域消费中心。例如,2023年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夜间经济贡献率达35%。此外,长三角、大湾区等城市群通过消费一体化建设,形成了“1小时消费圈”,推动了区域消费协同发展。(表1)
二、制约消费升级的三大深层次矛盾
消费升级是推动经济循环的重要引擎,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制约了消费潜力的释放,也影响了供需适配的效率。以下是制约消费升级的四大深层矛盾及其具体表现:
(一)消费需求分层与政策同质化的冲突。当前消费市场已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但政策工具仍以“一刀切”为主,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难以精准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主要表现在:首先,消费券核销率的分化。2023年消费券核销数据显示,通用型消费券对高收入群体的拉动效应(边际消费倾向0.2)仅为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0.8)的1/4。例如,北京2023年发放的1亿元通用消费券,核销率仅为58%,其中高收入群体的核销率不足30%。相比之下,杭州针对低收入群体发放的“基础生活券”,核销率高达85%,显示出分层施策的必要性。其次,政策覆盖面的盲区。现有政策多集中于传统消费品类,对新兴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不足。例如,2023年各地发放的消费券中,仅15%用于文旅、健康、教育等服务性消费,而实物消费占比高达75%,这导致服务消费增速(6.2%)远低于实物消费(8.5%),供需错配问题进一步加剧。最后,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由于缺乏精准的需求识别机制,部分消费刺激政策未能有效触达目标群体。2023年,全国消费券发放总额达500亿元,但实际拉动消费的乘数效应仅为1.5倍,远低于预期的3倍。例如,某地发放的“家电以旧换新券”,因补贴门槛过高,导致40%的券未被使用。
(二)消费供给创新与市场响应的时滞效应。供给端的创新能力不足,导致高端商品和服务供给短缺,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升级的需求。首先,我国高端商品供给缺口持续扩大。2023年,我国境外奢侈品消费达5,800亿元,其中72%集中在箱包、腕表等国内产业链成熟品类。例如,2023年“双11”期间,天猫国际奢侈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5%,而国内高端品牌销售额增速仅为18%。这反映出国产高端品牌在设计、工艺、品牌运营等方面的短板。其次,新兴品类国产化率偏低。智能马桶、美容仪等新兴消费品的国产化率不足30%,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例如,2023年智能马桶市场销售额达200亿元,其中日本品牌TOTO、松下合计占比达65%。国产品牌尽管在性价比上具有优势,但在核心技术、用户体验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最后,供给响应速度滞后。由于缺乏对消费需求的精准预测,消费供给端的响应速度普遍较慢。2023年,某国产家电品牌因未能及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智能家居产品,导致市场份额下降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外资品牌通过大数据分析,能够快速调整产品策略,抢占市场先机。
(三)制度壁垒与消费活力的此消彼长。制度性障碍是制约消费升级的重要因素,跨区域维权难、新业态监管滞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消费体验和市场活力。首先,跨区域消费维权效率低下。2023年,全国跨区域消费投诉平均处理周期长达23天,比网购消费决策周期(3.7天)高出5倍。例如,某消费者在异地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维权过程耗时28天,最终仅获得部分赔偿。这种低效的维权机制严重削弱了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其次,消费新业态监管滞后。直播电商、社区团购等新消费业态快速发展,但监管体系未能及时跟上。2023年,直播电商投诉量同比增长120%,其中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问题占比达65%。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标准,各地执法尺度不一,导致企业合规成本高企,市场秩序混乱。最后,区域市场分割严重。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区域市场分割,制约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例如,某地出台政策限制外地新能源汽车进入本地市场,导致消费者选择受限,市场活力不足。2023年,全国因区域壁垒导致的消费损失估计达2,000亿元。
(四)预期转弱与消费信心的传导阻滞。居民消费信心不足是制约消费升级的深层次问题,教育、医疗等预防性储蓄占比过高,导致消费潜力难以释放。一方面,预防性储蓄占比居高不下。2023年,教育、医疗等预防性储蓄占家庭总储蓄的61%,较2020年提升8个百分点。例如,某三线城市家庭年均储蓄额为10万元,其中6万元用于子女教育和医疗储备,实际可用于消费的支出不足40%。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进一步加剧了消费分化的趋势。2023年,全国基尼系数达0.47,较2020年上升0.03。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0.6)显著高于低收入群体(0.3),导致消费市场呈现“哑铃型”结构,中端消费市场增长乏力。多方面因素导致未来中国消费预期持续走弱。央行2023年第四季度储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创近十年新高。其中,35~45岁群体的储蓄意愿最强,占比达65%。这种“高储蓄-低消费-弱投资”的负向循环,严重制约了消费升级的进程。
三、以消费升级驱动经济循环的建议
消费升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需求侧、供给侧和制度端三个方面协同发力,形成“三位一体”升级驱动系统。
(一)需求激活:实施“数字画像+动态激励”精准激活工程。消费升级的核心是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但当前的政策工具往往“一刀切”,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为此,需要通过数字化手段,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并设计差异化的激励政策。第一,建立消费能力分级系统,实现消费券差异化精准发放。整合税务、社保、银联等18个部门的数据,构建“居民消费能力动态评估模型”。基于此模型,根据收入、消费习惯、家庭结构等指标,将人群划分为五级:生存保障层(月收入3,000元以下)、温饱改善层(月收入3,000~6,000元)、品质升级层(月收入6,000~10,000元)、高端引领层(月收入10,000~20,000元)、顶级消费层(月收入20,000元以上)。针对不同人群,设计差异化消费券,实现精准发放。例如,对生存保障层发放“基础生活券”(每月300元,限购粮油、日用品);对品质升级层发放“绿色消费券”(购买节能家电补贴30%);对高端引领层发放“奢侈品消费抵税券”(购买国产高端商品可抵免年度个税5%)。第二,创新新市民消费金融工具。一方面针对2.9亿进城务工人员,推出“市民化消费指数贷款”。政府可以根据社保缴纳年限、职业技能证书等指标,提供阶梯利率(首年0息、次年3%)的消费贷,用于购买家具、家电等大件商品;另一方面,设立专项基金,对参与职业教育的务工人员发放“1+1”补贴(学费补贴50%+结业消费券1,000元),提升其技能水平的同时,又能一定程度上激活消费。第三,优化消费券发放机制。利用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性,设计“智能合约消费券”。例如,消费者购买绿色家电时,系统自动核验商品能效等级,符合条件后直接抵扣30%的补贴金额,避免虚假交易和套利行为。根据消费热力图和核销数据,实时调整消费券的发放区域和品类。
(二)供给革新:消费场景重构的供给创新。推动消费升级的核心在于供给侧能否创造新需求,打破“供给满足需求”的陈旧思维,转向“供给定义需求”的新范式。为此,需要通过场景创新、技术突破和反向定制,满足并引领消费升级。首先,发起“新消费场景革命”,尽快打造新的消费增长级。目前,供给端消费创新不足,大量企业仍陷于价格战,智能家居、银发经济等万亿级蓝海市场开发不足。为此,应发起“新消费场景革命”,在三个维度开辟新赛道,创造新消费需求。(1)建立元宇宙消费先导区,可在杭州、成都试点“虚实融合消费体”,允许消费者通过AR设备实现虚拟试穿即时配送,培育沉浸式购物体验;(2)设立银发经济创新带,在京津冀打造“时间银行+智慧养老”生态圈,构建低龄老人服务积分兑换消费权益的创新循环;配套开发适老化智能设备租赁服务,预计激活1.8亿老年人消费市场;(3)县域市场则要推进“国潮综合体”建设,在1,000个县整合非遗工坊、地标产品与直播基地,打造“一县一品”消费IP,带动县域消费规模提升40%。其次,启动供给端“反向定制”革命。建设国家级消费需求预测平台,归集电商搜索、物流仓储、社交媒体等42类数据,生成“未来6个月消费需求热力图”,企业根据需求预测数据,提前布局产品线,实现销售额增长。对响应需求预测的生产企业实施“快反补贴”,帮助其快速抢占市场先机。最后,技术赋能消费科技,实现消费升级。在长三角、大湾区布局多个“消费技术试验基地”,重点突破柔性显示(可穿戴设备)、情感计算(服务机器人)、生物传感(健康监测)等消费科技。
(三)制度重构:全国统一市场的系统变革。制度性障碍是制约消费升级的“最后一公里”,制度重构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关键在于构建打破区域壁垒的“三位一体”支撑体系。第一,建立跨省消费投诉“12315一网通办”平台,实行异地维权72小时响应制,处理周期压缩至7天;第二,实现消费信用积分的全国跨省互认,提升消费者异地消费便利度,推动中国消费经济从“地域分割”向“信用共同体”跃迁;第三,发行“消费基础设施REITs”,将重点商圈、文旅项目资产证券化,引导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入市,盘活5万亿元存量商业资产,资金可用于商圈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促进客流和消费增长;第四,建设国家级消费大数据中枢,归集电商、物流、支付等30类数据,实时生成消费热力图谱,动态预警供需失衡风险,向中小企业开放“消费趋势预测API”,提供未来6个月区域需求预测,降低市场开拓成本30%;第五,创设“消费责任险联合体”制度,对医美、预制菜等高风险行业实施强制投保消费责任险,构建“先行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如遇维权纠纷,消费者可直接获得先行赔付,让老百姓放心消费。
(四)保障机制:建立“消费-产业-分配”联动改革机制。一方面,推进试点消费税收分成改革。将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至消费行为发生地,消费税直接计入当地财政收入,激发地方政府培育消费市场的动力,并将消费升级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设置“消费创新指数” “供给响应速度” “消费者满意度”三大核心KPI。另一方面,建议国务院组建跨部门“消费提振办公室”,建立“季度消费健康指数”发布制度,将消费政策与共同富裕、“双碳”目标挂钩,对消费帮扶重点县减免企业所得税。在海南自贸港、成都新区开展“消费制度综合改革试验”,允许突破现有政策限制。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强.中国消费结构升级与政策优化[J].经济学动态,2023(05).
[2]张伟.供需错配视角下的消费潜力释放[J].中国工业经济,2023(02).
[3]陈晓华.数字技术赋能消费升级研究[J].管理世界,2023(07).
[4]刘芳.高储蓄率与消费抑制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23(04).
[5]赵明.智能家居市场的消费升级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23(06).
[6]孙丽.国潮品牌的文化认同机制[J].市场营销导刊,2023(03).
[7]黄志刚.即时零售与消费场景创新[J].商业经济与管理,2023(08).
[8]吴晓波.元宇宙消费的商业逻辑[J].南开管理评论,2023(09).
[9]王磊.消费券政策的有效性评估[J].财政研究,2023(11).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