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第759期 作者:□文/王 璐 王秀莹 梁嘉勇 时间:2025/8/16 15:39:33 浏览:42次
  [提要] 新旧动能转换时代,数字技术逐渐成为驱动工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运用工业大数据实现制造业企业竞争力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已经成为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一个新趋势。山东省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创新与数智化发展等新型挑战,亟待转型升级。本文基于企业大数据构建涵盖“创新能力、经济效益、产业规模、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五维度十指标的评价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分析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同时,提出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升级路径,助力山东省制造业突破瓶颈、均衡发展,重塑竞争优势,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关键词:山东;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熵权TOPSIS法
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山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估、机制与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KJJ20240)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5年3月20日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与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新旧动能转换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之工业4.0时代的到来给制造业带来重大机遇,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推动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大趋势。山东省作为我国制造业大省,长期以来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雄厚的产业基础。随着传统要素红利逐渐消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山东省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偏重、创新能力不足、智能化水平较低等诸多挑战。作为国内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山东省亟须改造旧动能,积极培育新动能,充分发挥其高质量人才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发展高端产业,以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外学者在制造业转型及高质量发展研究上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第一,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评估方面,Sebastian等国内外学者构建了多种指标体系,认为创新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外公司Forrester的《数字化成熟度模型4.0》从文化、组织、技术、洞察力等维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第二,关于制造业发展的影响机制,Nadkarni等通过文献回顾,总结了转型领导力、工作环境、组织和管理能力等因素对数字化转型的驱动作用;孔原和刘览使用GMM模型实证分析后,认为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升级存在倒“U”型关系。第三,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化策略方面,已有文献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种路径。陈林等结合波特提升竞争力的理论,提出数字经济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层次竞争优势发展的主要任务与导向。
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关于数字化转型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不同区域和行业背景下的差异化影响机制尚未完全明晰。且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技术或整体技术应用的影响,缺乏对多技术融合与协同创新的深入探讨。因此,本文通过评估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山东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潜力,深入剖析其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探寻切实可行的升级路径,为推动山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研究区概况
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北接京津冀经济圈,南邻长三角经济带,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根据《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2021-2035年)》,该省有包含济南、青岛、烟台在内的16个地级市,面积共计15.58万km2。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常住人口为10,163万人,经济总量高达87,435.13亿元,成为北方地区的龙头带动区域及环渤海区域的关键开放窗口和经济增长极。
山东省在制造业发展上呈现出强劲的势头和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山东省持续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优化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并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山东省聚焦重点领域,加快构建“6997”现代化工业体系,包括6个传统产业、9个优势产业、9个新兴产业和7个未来产业;同时,积极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计划开通5G基站25万个,打造“济青烟威”工业互联网平台一体化发展矩阵。总体来讲,在全球制造业竞争白热化的当下,山东省正加速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优化产业生态、推动区域协同等举措,向制造业强省全力冲刺。
二、研究方法
(一)评价体系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是指产业在创新驱动、结构优化、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持续增长和升级的能力。为确保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地评估制造业发展状况,本研究以代表性、指标可量化以及数据可对比为原则,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展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科技、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具体由创新能力、经济效益、产业规模、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五大维度和10个具体指标组成,详细指标说明见表1。(表1)
创新能力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反映了企业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水平;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保障企业有足够的资源进行再投资和扩张;产业规模体现了制造业的现有实力和在市场中的地位,较大的产业规模通常意味着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规模经济效应;市场需求则是制造业发展的外在拉动力,旺盛的市场需求能够为制造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熵权TOPSIS法。本文使用熵权TOPSIS法对2018~2022年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潜力状况进行得分计算。熵权TOPSIS法实质是融合熵权法对传统TOPSIS评价法进行改进升级,先通过熵权法进行客观赋权,有效消除主观因素的干扰,再通过TOPSIS法利用“逼近理想解排序”的技术将各评价指标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量化排序,确保在多指标决策分析中提供更为客观和准确的评价结果。熵权TOPSIS法的主要计算步骤如下:
1、构建评价矩阵:对m个区域单元的n个指标进行综合集成,可建立一个m×n的评价矩阵X={xij}m×n。
2、标准化处理:为消除指标量纲差异对结果的干扰,对原数据进行极值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为X′={x′ij}m×n。
3、信息熵Hi确定指标的权重W:
Hi=-■(■fijlnfij),其中fij=x′ij■x′ij (1)
W=(ωi)1×n,其中ωi=■ (2)
4、根据加权标准矩阵确定理想解:根据熵权法求出加权标准矩阵R,从而确定理想解Q+和负理想解Q-。其中,Q+=(r1+,r2+,…,rn+),Q-=(r1-,r2-,…,rn-)。
R={xij}m×n=X′×W (3)
5、计算评价对象与理想解的距离S:
Si+=■,Si-=■ (4)
6、计算各评价对象的相对接近度C:
Ci=■ (5)
其中,Ci∈[0,1],且C的值越大,说明该区域得分越高。
(三)数据来源。本文使用SPSSPRO软件对山东省规模以上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潜力进行研究,所用数据来源于2018~2022年统计局公布的《山东省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等,部分指标数据由其中的原始数据整理计算得出。本文对数据进行的预处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补全缺失数据,运用SPSS 22软件对部分年份缺失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拟合等方法推导得出,以确保数据分析和权重赋值的准确性;二是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间度量单位和量纲的影响。
三、结果分析
(一)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特征。如图1所示,在山东省制造业整体发展状况的宏观分析中,可以观察到2018~2022年期间全省制造业综合评价得分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数值在0.83~0.85区间波动,反映出山东省制造业呈现稳定且略有波动的态势,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根基犹在。时间尺度上,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得分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8~2019年得分略有下降,可能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下产业发展的停缓或区域协调机制的不完善,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面临诸多挑战,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2019~2021年得分开始回升且增长速度加快,这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的成效逐渐显现。2021~2022年,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落实和产业发展的成熟,得分增长速度趋于稳定,体现了山东省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稳健性。(图1)
在这一时期,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数智化水平呈加速增长态势,虽在2019年出现回落现象,但随后快速提升且保持良好。国家推动智能制造布局以及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的力度加大,使得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技术创新产出端,拥有发明专利数前期下滑实则是企业在数智化技术迭代初期的“阵痛”,待产业认知深化、产学研协同强化后,专利数量强势反弹,标志着企业自主创新步入正轨,为数智化转型构建核心技术壁垒。研发主体层面,有R&D活动的企业数稳健增长,反映出行业创新生态优化,企业形成集群创新效应,合力攻克如工业互联网集成、智能算法应用等共性难题。资金投入轨迹方面,R&D与新产品开发等投入经费逐年升高,展现出企业战略眼光,确保研发成果能落地产业化,驱动制造业从传统向数智化高阶跨越,提升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二)山东省各地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动态分析。根据熵权TOPSIS法计算结果可知,山东省各地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在研究期限内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与阶段性特征。
从时间演变趋势来看,沿海城市持续领先且稳步提升,以青岛、烟台和威海市为代表,不仅起始年份得分高,后续年份得分区间还不断上移,持续投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尤其是青岛市,发展得分从2018年的0.3128上升到2022年的0.3525,显示出其在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方面的持续投入和强劲发展动能。中部城市如济南、潍坊等波动发展,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但受市场环境、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发展速度不稳定。其中,济南市作为省会城市,虽具备深厚的产业底蕴与科技资源集聚优势,但发展步伐略显迟缓,得分在0.25~0.26区间微降。内陆城市发展缓慢,聊城、菏泽等地市得分变化不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聊城市的得分从2018年的0.1089上升到2022年的0.1146,菏泽市的得分从2018年的0.1709下降到2022年的0.1563。这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难以吸引高端人才与优质投资,传统制造业占比大,转型升级困难,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与高质量发展要求。(表2)
从空间分布来看,各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速度和模式呈现出空间异质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地区不平衡的问题,呈现出“东部沿海高而西部低,中部较高而南北较低”的局面。沿海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市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领先优势,这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便于开展对外贸易与吸引外资,有力促进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西部地区的聊城、菏泽等地市则相对滞后,发展得分较低且变化不大,主要受交通、人才等因素限制,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能力提升面临较大挑战。中部地区的济南、潍坊、淄博等城市处于中等水平,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与潜力,但在不同年份存在波动,受周边城市竞争与自身产业转型的双重影响,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有待加强。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山东省肩负着促进南北联动、东西陆海统筹发展的重任,是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工业基地。本文综合考虑“创新能力、经济效益、产业规模、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五个维度构建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对2018~2022年山东省制造业发展潜力及时空演变动态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山东省制造业整体在2018~2022年呈稳定且略有波动态势,综合评价得分于0.83~0.85区间波动。前期受疫情等因素冲击得分略降,后随政策推动与结构优化回升,2021~2022年增长趋稳,体现出产业根基与发展韧性。在数字智能化方面,装备制造业数智化水平加速增长,虽有起伏但整体向上,技术创新产出、研发主体与资金投入等指标渐趋良好,表明产业正稳步迈向数智化转型之路,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2、山东省各地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与阶段性特征。沿海城市如青岛、烟台、威海等领先且持续提升,青岛尤为突出,其在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与企业竞争力提升上成效显著;中部城市如济南、潍坊等波动发展,受多种因素干扰致发展速度不稳;内陆城市如聊城、菏泽等地发展缓慢,得分低且变化小,受地理、人才、产业结构等因素制约难以突破。空间分布上呈“东部沿海高而西部低,中部较高而南北较低”格局,区域不平衡问题突出。未来应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陆地区产业扶持与创新能力提升,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均衡化与可持续性。
(二)讨论。为了在现阶段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更好地促进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及转型升级,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强化区域协同发展。针对山东省制造业区域不平衡的现状,应构建完善区域协同机制。以沿海发达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内陆城市,加强产业转移与技术扩散。如,在胶东经济圈与鲁西地区建立产业合作园区,促进产业链跨区域延伸与整合,推动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缩小区域差距,提升全省制造业整体竞争力。
第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政府设立专项基金鼓励企业创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深度合作,打造产学研创新联盟。如,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产业核心技术优势,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第三,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全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与标杆项目,推广成功经验与模式。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资源,实现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智能化协同,提高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增强产业柔性生产与市场响应能力。
第四,优化人才培育与引进。依据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确保人才技能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如提供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为产业升级筑牢人才支撑。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与政策不断深化落实,山东省制造业有望深度融合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突破现有发展瓶颈。沿海城市巩固优势引领产业变革,中部城市在转型调整中寻得稳定发展路径,内陆城市借助外力与自身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全省制造业实现均衡、高质量发展,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成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典范区域,在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力推动山东经济持续繁荣与社会进步。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庞美燕,桑金琰,张峰.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制造业产业升级评价研究——基于山东省制造业的研究[J].技术经济,2020.39(01).
[2]Sebastian I M,Moloney K G,Ross J W,et al.How big old companies navigate digital transformation[J].MIS Quarterly Executive,2017.16(03).
[3]王贵铎,崔露莎,郑剑飞,王春枝.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院异质性影响机理与效应[J].统计学报,2021.02(05).
[4]沈运红,黄桁.数字经济水平对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浙江省2008-2017年面板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3).
[5]Forrester.The digital maturity model 4.0-benchmarks:Digital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playbook[EB/OL].2016-01-22.
[6]Nadkarni S,Prügl R.Digital transformation:a review,synthesis and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research[J].Management Review Quarterly,2020.71(02).
[7]孔原,刘览.信息技术产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J].经济界,2021(04).
[8]陈林,张玺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机理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03).
[9]孙飞,赵峥.推动山东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要义、问题与建议[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33(04).
[10]段国蕊,于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以山东省为例[J].统计与决策,2021.37(18).
[11]刘欣欣,孙良泉,仝锡良.山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标准科学,2019(06).
[12]杜挺,谢贤健,梁海艳,等.基于熵权TOPSIS和GIS的重庆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及空间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06).
[13]曹贤忠,曾刚.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04).
[14]孟德友,沈惊宏,陆玉麒.河南省县域交通优势度综合评价及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4.34(03).
[15]刘志浩,于秀艳.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21(06).
[16]徐建.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23.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968806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