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中区域品牌创新探讨
第545期 作者:□文/俞 燕 时间:2016/9/16 10:52:53 浏览:1017次

[提要]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农业转型升级及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对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从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聚集、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产业模式、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及农村电商品牌、营造农产品品牌培育环境等方面,提出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中区域品牌创新发展对策,并进行相关案例分析。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区域品牌;创新发展

本文系2016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常态下重庆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区域品牌建设视角”项目(编号:16SKGH244)2016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重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机制、模式及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J1603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中区域品牌创新发展对策探讨

收录日期:201685

一、引言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底,在国务院颁发的 《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具有中国特色的“1×2×3”发展道路,提出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我国农业一直面临着效益不高、竞争力不足的困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提高比较收益和竞争力,是农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所在,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大力推进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对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中区域品牌创新发展对策进行探讨,有利于以品牌拉动消费,以消费引领生产。对于促进我国特色农业转型发展,改进农业供给效率和质量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践来看,产业融合方式主要包括: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二是一二三产业由于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发展;三是一二三产业借助信息化等实现网络链接;四是从农业的科技、文化以及环境等价值方面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目前,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产业融合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产经营中消费导向型不足,对传统农业缺乏特色化塑造。由于特色农业文化内涵建设薄弱,缺乏借鉴历史、文化、民族和现代元素对传统农业进行品牌文化及特色化塑造,因而制约了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等的发展。生产经营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高、精、新等多元化的需求。

(二)新型经营主体中龙头企业与农业合作社组织力量薄弱。集中表现为大部分新型主体规模较小、创新能力较差。主体间利益联结机制松散,采取订单农业、流转承包、股份合作制等合作方式的比例不高,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较少。迫切需要借助“互联网+”等建立利益共同体,开发新业态及新商业模式,打造知名品牌。

(三)三产融合程度低,农业的功能拓展性差。欧美日韩等国农业占其国家GDP的比重为1%2%,但因其三产融合程度高,使得占比不高的农业却能带动比重为10%左右的产业。而我国特色农业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渗透力弱,阻碍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效益偏低,农业影响力相对较小。急需开发农业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等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及农业附加值的提升。

(四)先进技术扩散与渗透能力不强。“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技术向农业生产、流通、服务业的渗透速度较慢,伴随着农民技能素质低下等原因,影响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发展迟缓。

由此,需要立足全产业链,按照“一产是基点、二产是重点、三产是亮点”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借力区域品牌建设,强化科技与文化内涵,助推“旅游+”、深化“互联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品牌效应拉动农民增收,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三、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中区域品牌创新发展对策

我国特色农业产业融合中区域品牌创新发展,应该秉承“特色鲜明、规模为重、品牌为上、三产融合”的农业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广“三品一标”,推行种植标准化及集聚化、营销品牌化、组织联盟化的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重视促进农旅结合,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提升农业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培育特色主导产业聚集,推进农业品牌化与产业化融合发展。农业区域品牌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相伴而生,只有加快品牌化与产业化相结合,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全产业链品牌,才能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为此,一是引导产业聚集,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向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培育旅游、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品牌;二是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突出园区特色,增强产业分工,进行产业拓展,打造由农产品到加工到消费品的全产业链品牌,构建起贸工农一体化优势特色企业集群;三是加快园区科技化、智能化发展。尽快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业物联网工程等,为品牌农业建设奠定基础。

(二)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生力军。我国传统农户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很难在推进融合发展上发挥较大作用。为此,一是要成立产业联盟。产业联盟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设立专业工作组,进行品牌管理及培育,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促进联盟内的企业良性合作发展;二是以品牌建设为纽带,引导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建立利益链接机制。要协调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发展加工流通业,形成“企业+基地+联社+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各经营主体能够共享特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果;三是政府及职业教育管理部门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及品牌培训。一要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及合作社社员掌握信息化技术,拥有互联网思维;二要引导新型农业主体树立品牌意识,发掘自身资源优势及价值,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业区域品牌。

(三)以农产品加工业品牌为引领,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三产业融合中处在前延后展的便利位置,具有天然优势带动三产融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8万亿元,总产值已是农业的2.1倍,具备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实力。一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园区建设为载体,促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前后延伸。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向食品领域纵深推进。同时,有效对接市场,以销售促加工。实现向营销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增强品牌影响力;二是农业加工企业品牌发展创新。以“三品一标”认证为重点,引导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加强品牌产品开发,打造“高端模式”、“绿色生态模式”等,满足消费群体的多元个性化需求。相关品牌企业以产业链为核心,形成相互融合发展的品牌农业发展格局。

(四)创新农业产业模式,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品牌链三链融合。一是按照“企业商标+区域品牌”的组合模式,建设绿色生产基地,建立可追溯体系种植体系,进行产业化经营。特色产业各个环节均应建立品牌意识,统一种植、加工、质量标准及形象包装,建立全产业链品牌;二是发展农村电商品牌引领的新业态新模式。要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突出“品牌战略”,大力推动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塑造电商品牌。完善信息网络和物流系统,为品牌农产品搭建产销信息平台。开创电商、实体店、第三方销售及体验式营销的四维营销模式,进行品牌推广。由此,才能扩大品牌农产品销售半径和农业品牌的影响力。

(五)依托特色旅游品牌,推进农业与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应重视利用特色农业功能、文化和品牌融合价值,进行创新融合,引导乡村旅游特色化发展。一是以利用特色旅游资源,以特色旅游产品和服务为载体传递品牌文化,增进消费者的品牌价值认知,提升特色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及顾客忠诚度;二是依托旅游品牌连线打造旅游景区,推出农业精品旅游休闲线路,开展农旅结合、文旅结合、商旅结合的乡村旅游立体化建设;三是以创新创意为核心,大力培育观光、休闲及体验农业等新业态品牌。着重与种植业、加工业、餐饮业等互相渗透提升,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餐饮、教育等有机结合。

(六)优化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环境。应由地方政府、企业、农业协会及相关中介组织等共同推进区域性公共品牌创建及培育活动。重点要建立区域品牌发展的整体工作机制,对品牌创建、认证、质量提升及宣传推广等活动进行激励,调动企业及合作社进行品牌建设的主动性。还要加大对品牌建设的资金扶持,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及流通体系建设,提高生鲜电商冷链物流配送能力。此外,要加强区域品牌保护,重视农产品品牌打假。

四、案例分析

大米是淮安第一农产品。淮安地区组建淮安大米集团,明晰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以特取胜,深入挖掘大米品牌内涵,提出三链融合、六点统一的产业新模式,从消费倒引生产,将产业链、价值链、品牌链各个环节紧密链接,进行产业化经营。先后取得地理证明商标、江苏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名誉和称号。其具体做法及推广经验包括:

(一)坚持开放包容,建设品牌建设队伍。立足淮安大米产业,经过在《淮安日报》等媒体发布共建企业申报、县市区粮食局初审、终审,目前淮安大米品牌建设企业已达到9家,产业链上的合作企业达到20家。

(二)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了淮安大米集团,壮大产业规模,构建起农工商相互衔接、有机融合的“第六产业”。引导产业延伸发展,加强品牌大米、米制品的精深加工及综合开发。在淮安市区大运河文化广场旁边建成展示展销中心,一楼展销大米品牌精品、面粉、油脂等,二楼成立淮安大米产业联盟,为各个企业提供舒适的办公区,为其与经销商等客户互动提供良好的场所。

(三)开创“六统一”工作。统一种子、种植模式、加工及质量标准、形象包装及宣传。邀请市农科院专家进行良种推荐和筛选,确定45个优良品种作为优选种植品种,全市以“六统一”方式建立核心示范基地11104亩全部统一栽种。淮安大米统一包装,全部产品分为12个系列46个产品包装,对示范基地、育秧企业、加工企业的宣传牌统一进行形象设计。

(四)强大政策扶持,全方位密集宣传。积极争取产业发展财政引导资金,扶持资金总计超过800万元,对品牌共建企业在优质稻米基地建设、耕地质量改善、精品开发、品牌建设等方面进行全力支持,对统一育秧进行补贴。注重品牌的大力宣传及推广,在宁淮、京沪等显著地段、清江商场以及文化广场等电子大屏上,同步推出淮安大米形象广告,等等。

(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宗锦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N.农民日报,2015.5.30.

2]王忠云.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大湘西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吉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马勇,张学习.基于产业融合的乡村旅游全价值链体系构建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4.33.2.

4]单军,姜含春,徐伟健.基于扎根理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生态系统演化路径分析——以茶叶区域品牌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3.

5]韦荷琳,朱少英.广西区域品牌战略和战略品牌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16.5.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31992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