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期刊简介 最新目录 过往期刊 在线投稿 欢迎订阅 访客留言 联系我们
新版网站改版了,欢迎提出建议。
访客留言
邮箱:
留言:
  
联系我们

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地址: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21号

邮编:050011

电话:0311-86049879
友情链接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北京超星 ·重庆维普
经济/产业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构想
第545期 作者:□文/姚震寰 时间:2016/9/16 10:57:50 浏览:1429次

[提要] 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是各地区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是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道路,它追求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和谐;城镇化;承载力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及构想

收录日期:2016712

一、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条件

(一)现实基础

1、区域中心城市功能逐步健全和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吉林省在城镇体系建设中,重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各自的作用,功能互补,协调发展。2013年,吉林省城镇常住人口达到1491.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4.2%,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47个百分点。但从吉林省20002013年这14年总体来看,全省城镇化率提高4.5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仅0.35个百分点,落后全国平均水平,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

1)大中城市多,人口比重大,结构层次较为先进。2013年,全省大中城市达到29个,占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城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就两个,其城市综合职能突出,人口高度集中,区域核心主导作用明显。吉林省积极健全和完善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长春、吉林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加快发展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如四平、通化、白城等。并且引导和鼓励教育、医疗等资源流向中小城市,增强中小城市的吸引力,注重提升城市的内涵和质量。

2)小城镇发展迅速、规模结构有所优化。小城镇的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并把发展重点放在县城和建制镇,因地制宜,走多元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吉林省的建制镇由建国初的40多个,发展到2013年的434个。吉林省积极培育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能力强的市级中心镇。注重建设特色小城镇,尤其是示范镇建设,重点选取市级中心镇,适当扩大规模和人口容量。2013年,吉林省启动实施示范镇建设,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共投放信贷资金117.4亿元,引进社会资金708亿元。实施各类项目185个,总投资910.7亿元,完成投资196.7亿元。

2、城市群建设结构合理,区域整体竞争力增强。城市群集中了区域的优势资源,带动了区域整体发展。在城镇化建设中,吉林省应适当选择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发展道路,只有形成城市之间有机组织、合理分工与合作的互补互赢模式,才能增强区域整体竞争力。

1)以哈尔滨、长春为核心的哈长城市群建设。哈长城市群属于典型的双核结构,分为以长春为核心的长吉图地区和以哈尔滨为核心的哈大齐地区。哈长城市群的居住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水平基本保持在30%40%的合理区间内,长春市比哈尔滨市仅少了两平方公里。由于哈长地区城市面积较大,城市之间距离较远,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较低,因此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较低,发展空间较大。

2)以长吉大都市区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建设。在长春周边聚集了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公主岭、九台、德惠等城市和包括9个县城镇在内的200多个小城镇,吉林市是吉林省重要的旅游服务城市之一,构成了以长吉大都市区为核心,以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为支点的吉林中部城市群。2013年,吉林中部城市群的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了吉林省1915.03万人口、11181.4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和4662.24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9.61%86.13%76.68%,构成东北中部地区现代产业发展密集区。

(二)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改善

1、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所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2013年吉林省城镇公共供水和城市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93.5%89.5%,均比上年有所增加;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2%,全省已运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累计处理水量7.6亿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3%,每万人拥有小学以上教师人数、医疗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3.8%。从2014年开始,省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专项资金和福彩公益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补贴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逐步缩小。在义务教育方面,制定并实施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在医疗卫生方面,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成果显著,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全省已建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39家,村卫生室1.16万家;全省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达到了100%

(三)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并举、双管齐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1、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利益最大化绑定。城镇化本身包含有“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内容。2013年末,吉林省有农村人口1260.0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45.8%,吉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21.2元,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379.7元,增长19.3%。吉林省城镇化建设始终关注农民利益是否实现最大化,20149月《关于吉林省城镇化建设应与“三农”绑定发展的建议》指出,新型城镇化在吉林省的明显特色,城镇化建设与三农绑定发展,即绑定农村发展,绑定资源环境与农业特色,绑定农民特色。这三个绑定就是要让农民、农民工逐步分享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过上小康生活,即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利益最大化绑定。

2、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在新农村建设中,吉林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建设的科学性和有序性,节约村庄建设用地,避免盲目建设。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吉林省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有所增加,统筹安排和适度集中布置各项设施,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保护与预留区域基础设施用地和走廊,农村面貌得到改观。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得到改善。到2013年底,吉林省启动第二批省级示范村,新修农村公路1236.5公里,改造农村住房26622户;修建村部180个、卫生所183个、农家书屋142个、健身广场272个;修建垃圾处理场347个;村屯植树7158万株,种草660.7万平方米,栽花1727万株;安装路灯6134盏。全省新农村建设总投入达到35.3亿元。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是追求城乡协调可持续的具体实践,是吉林省在城镇化发展中坚持的发展模式,强调城乡的协调发展,就要保护生态的本底,农村就是生态的本底。

二、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基本构想

中国快速的城镇化面临着资源能源供给约束、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就业与贫困、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城市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一是资源环境的约束,面对机动化的挑战,随着私人轿车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尾气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伴随着机动化而出现的郊区化现象,导致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成本的急剧提高。二是城镇化快速发展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首先,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局部的人口转移在前、规范性就业滞后的问题。就业不足问题将带来社会矛盾的激化;其次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扩大;再次是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增加了城市社会管理和就业压力;最后是失地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问题。三是区域的协调发展。区域的协调发展,尤其明显地表现在城镇的密集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的生态脆弱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性。除此之外,中国在城镇化发展中还面临经济结构的转型;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行;土地、水等稀缺资源的集约利用,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在保障城镇化建设发展的机制和体制完善等问题。

基于以上中国在城镇化发展中的诸多“不和谐”,以及基于以上分析的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本文着重分析吉林省在城镇化发展中应该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这是吉林省在经济发展中应处理的重要问题。

(一)城乡之间互补协调。吉林省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以城镇居民为本,更要以农村居民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城镇化的根本目的。城乡要互补协调,主要指城市和农村各自的发展一方面要尽可能地对城乡双方都有利,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不违背,并且有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城镇化是促进城乡互动互补的过程,没有农村的城镇化是不可能实现吉林省整体城镇化的发展,所以必须通过城乡统筹的方式来协调城乡的发展,遏制城乡差距的扩大,从而实现利益上公平公正。吉林省城镇化道路要始终瞄准城乡融合这一基本目标,通过城乡体制互补、产业结构互补、文化旅游互补等具体措施,实现城乡在经济、政治、人口、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二)区域之间协同发展。区域之间的协同与发展,是指吉林省在城镇化建设中不可能遍地开花,在一定时期内,城镇化建设总有一定的重点区域,在建设中难免会有不同区域间对建设资源的争夺,或者对城镇化建设结果引起的利益冲突,这就要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市群协同规划。从城镇化的区域发展格局来看,受自然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未来吉林省区域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仍将继续。

(三)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城镇化不仅是一个空间集聚的过程,还是一个增长社会福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涉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吉林省在加速城镇化发展的同时,社会问题也随之显现,切实的关注和解决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城镇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提升、社会的全面进步等。■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合作经济与科技杂志社 备案号:冀ICP备12020543号
您是本站第 25832598 位访客